温州花卉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2023-09-28陈春青汤真勇陈义增滕伟忠钱仁卷张旭乐
陈春青 林 琳 汤真勇 陈义增 滕伟忠 林 华 郑 坚 钱仁卷 张旭乐
(1.浙江省平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浙江平阳 325400;2.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浙江温州 325005;3.温州青源园艺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5;4.浙江省永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浙江永嘉 325100;5.温州荣仙绿化园艺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5)
花卉产业为典型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美丽产业[1]。 近年来,浙江省的花卉产业规模、综合效益、发展水平均走在全国前列,排名全国第四。 2022 年,浙江全省花卉生产面积约180 万亩, 全产业链产值达650 亿元,出口额4 000 万美元,花卉主产区的农民70%以上的收入来自花卉产业, 浙江以不到4%的生产面积贡献了11%的农业种植业产值, 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国内花卉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在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良好前景下,发展现代花卉产业前景越来越广阔。
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重视、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和市场体系健全是三大要素。 其中,花卉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至关重要,没有花卉市场的带动,难以快速形成产业规模。 花卉市场是花卉产业发展的中枢,是花卉产品流通、贸易、信息的集散地。 花卉市场可直接带动以花卉交易为中心的客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大发展,引导花卉企业或花农以市场信息为导向,调整产业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对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1 温州花卉产业概况
温州是我国传统的花木之乡, 是浙江省花卉生产销售四大集散中心之一[1]。 温州气候条件适宜,花卉栽培历史悠久,且交通与物流发达,花卉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 据初步调查,温州市花卉种植面积达5.8 万亩,年经营额达6 亿元。 花卉苗木产业作为温州主导农业产业之一,是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高的农业产业, 且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温州区域的土地、林地资源,助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经济发达、 市场活跃,花卉苗木产业经济效益居全市农业产业前列。 花卉苗木作为实现富民增收的“摇钱树”,对温州的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1]。 其中瓯海区的丽岙有着“浙南花乡”的称号,是浙南地区最大的花卉产业基地,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特色花卉乡镇”“温州市特色优势产业强镇”。2018 浙江(温州)花卉博览会在温州花城成功举办,3 d 的展销时间参观人数超过20 万人次, 达成签约意向3 200 多万元,浙江花卉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在温州花城, 发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与产业带动作用。
2 温州花卉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投入不足
从20 世纪90 年代起,温州市委、市政府就非常重视花卉产业的发展。 1999 年将丽岙花卉生产基地列为温州农业八大精品建设项目之一,随后,瓯海区开始启动丽岙花卉大世界建设项目;2005 年瓯海区开展“花卉精品一条街”建设;2008 年提出将丽岙建成集贸易、展销、观光、生产科研、深加工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花卉产销中心;2011 年, 温州市林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提出打造花卉苗木产业集散中心,在瓯海丽岙建成以花卉苗木产业为依托的花卉产销中心,形成104 国道沿线花卉苗木产业带,把温州市建成南北花卉枢纽集散中心和区域花卉生产创新基地。 近几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与国家政策的影响,政府部门重视程度日趋减弱, 且缺少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 温州花卉产业的发展及市场建设处于相对停滞甚至萎缩的状态, 温州与国内花卉产业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2.2 市场布局不合理,结构混乱低效
温州第一个规模花卉市场于1998 年在瓯海区兴海路诞生,占地面积2 000 m2左右。 2003 年,花木市场整体搬迁至新建的温州景山花木市场, 该市场紧邻交通枢纽, 总用地面积12 792 m2, 原有店面247 间,临时摊位81 间,共101 户经营户,市场外围的住宅门店也陆续开设了40 间左右的花卉经销店,形成了一个花卉品种丰富、 客流量稳定的较具规模的花卉市场。 每到周日都有一次花卉与宠物会市,周边县市花农、 甚至福建的花卉商户都会聚集在该市场进行交易,随后该市场便成为周边地区“著名”的周日马路市场,日均客流达到上万人。 由于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市场周边居民生活,2019 年温州唯一的规模化花木市场——温州景山花木市场被拆除,市场经营户分散搬至温州各地, 大部分集中在温州城区的西部,也有零散分布于温州景山原市场周边、鹿城水心、瓯海宁波路、永嘉瓯北、瓯海丽岙温州花城、黄龙康城等地,整体呈现花卉经营“小而散”,也出现业态乱、标准低、环境差等突出问题,根本不符合温州城市发展和花卉产业发展布局的要求。
2.3 管理引导不到位,缺乏持续经营能力
温州花卉产业缺乏政府部门的重视与引导,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思路不够合理, 产业及其市场整体处于自由发展状态。 其中,位于瓯海丽岙总投资5 亿元的温州花城项目2016 年投入建设,目标打造成以花卉产业为核心, 集花卉交易、 餐饮娱乐、商业休闲、活动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期间一路波折,计划于2023 年正式开业。 但目前花城一楼部分店面只有40 余家花卉经营户入驻,缺乏有效的管理、宣传与引导,形不成市场效应,未能发挥花城真正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另外,由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的鑫盛花卉市场位于瓯海郭溪街道,占地约150 亩,设施与配套比较简陋,人气不足。
2.4 花卉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
温州区域花卉市场行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变化,总体上处于以农户或花企为单位的分散经营状态,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大多数农户或花企还是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消费市场上只能参与低端竞争, 不能满足市场对花卉产品的优质化、标准化要求,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 此外,温州花卉产业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缺乏,电商经济、会展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监督、供求信息和对外宣传网络体系,导致生产经营缺乏行业规范,竞相压价问题比较突出。 传统经营模式禁锢着花卉生产经营者的思维方式,而且危机意识不够充分、对时代变化还不够敏感[2],大大限制了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
3 建议与对策
3.1 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产业规划与市场建设
经验表明,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 达到6 000 美元时,花卉消费就会迅速升温。 温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21 年各县市区人均GDP 大部分在6 000 美元以上, 其中鹿城区的人均GDP 甚至达到10.8 万元(相当于1.7 万美元)。 迄今为止,温州还没有与花卉消费需求相匹配的花卉市场。 建议在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分析区域布局适配性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花卉区域发展规划, 把花卉市场纳入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中, 与温州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区域花卉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指南。 同时,加大政府对花卉产业及其市场的规范管理与引导,突出区域特色,形成优势产业,打造科学规范的产业链,促进温州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配套扶持政策,培育壮大花卉市场
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针对目前花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小而散”等问题,对花卉产业在税收、用地、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 重点培育一批花卉龙头企业、合作社及花卉市场,对新品种培育引进、基础设施改造、品牌建设等给予必要的财政资金扶持。 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投资新建或扩建花卉产业基地或市场,在市场建设初期, 政府可配套相关政策适当引导经营户进行转移, 保证规模化花卉市场的形成与稳定发展。 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花农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培育温州花卉市场,促其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花卉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公平、合理、高效、低成本和信息共享的流通体系。 加快推动温州花卉产业发展壮大, 为温州花卉产业打造建设一个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大型花木综合交易平台。
3.3 创新经营模式,拓展花卉交易模式
目前,我国花卉市场主要通过对手交易、拍卖交易、电商平台、期货交易等4 种方式进行交易。 温州花卉产业尤需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准确、高效的花卉信息网络,发挥花卉管理组织作用,组建一支专业队伍,集中、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为产业发展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推进电商销售平台建设力度,建设区域花卉集散中心,构建现代花卉物流配送网络,形成高效、快捷的花卉销售与物流体系[3]。
3.4 合理布局,打造花卉全产业链大格局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考虑消费需求,综合分析温州花卉产业资源特点、区域优势与产业基础,形成规模化实体花卉市场在近郊、 零售花店在中心城区的格局,打造电商花卉交易平台,充分发挥花卉产业所形成的生态优势,以“政府+中介服务组织+市场+基地+生产者+经营者”模式,链接起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艺术展览产业、商业服务产业、科普教育产业等“花卉+”全方位生态产业链,并延伸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业,发展花卉食品、保健、日化等产业,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花卉+”深度融合发展,开拓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