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3-09-28张佳伟蒋钦群曹青军王亚辉
张佳伟 周 威 蒋钦群 曹青军 王亚辉
(1.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1;2.河南省宝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宝丰 467400)
桃为蔷薇科李属植物,原产于中国,4 000 年前被人类认识、选择、驯化以来,栽植面积不断扩大[1-2]。 截至2019 年我国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89.0 万hm2和1 599.3 万t,均居世界第1 位,在中国落叶果树中桃栽培面积仅次于苹果、梨,居第3 位[3]。 平顶山作为桃适生栽培区,发展早、中、晚熟品种均有优势,目前已实现超过6 个月的鲜桃供应, 但面临当下桃产业发展新形势及优质、特色、安全新需求,产业发展短板逐渐凸显, 亟需在分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以促进平顶山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1 平顶山市桃产业现状
平顶山市地处河南中南部, 为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大市,境内丘陵山区占比达76%,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着发展桃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桃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通过平台建设、 科技支撑、示范推广等系列举措,以及品牌战略及精品园建设进程的推进,本市桃栽培面积及产量不断增加。 截至2021 年12 月,全市桃栽培面积2.9 万亩,产量为5.4 万t[4]。 桃产业已成为平顶山市果品行业中除梨产业之外的第二代支柱性产业,其中鲁山县、宝丰县、郏县为桃生产大县。 伴随着大年沟血桃、马湾白桃、三苏园蟠桃、潘庄蟠桃等产业名牌的逐步兴起,本市红肉桃、蟠桃、水蜜桃已远销郑州、重庆、连云港、大连、上海等地,网上直销模式也逐步兴起,产业效益相当可观。
2 平顶山市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平顶山市桃产业发展中多以映霜红、大久保、春蕾、突围等白肉桃为主,约占总栽培面积的65.99%;血桃、延红、甘宁等红肉桃发展势头迅猛,栽培面积约占总栽培面积的31.02%;黄金蜜4 号、黄金蟠、中蟠10 号等黄肉桃市场存量较小,约占总栽培面积的2.99%。 在桃果市场供应日趋丰富的大背景下,与众不同、吸引眼球、满足消费者“喜新厌旧”等的桃品种效益越来越突出。 2022 年6-8 月对全市不同果肉桃品种销售情况调研发现,血桃、延红等红肉桃品种的批发零售价格在10~16 元/kg,黄金蜜、黄金蟠等黄肉桃品种的批发零售价格在10~20 元/kg, 而大久保、映霜红、 大久保等白肉桃品种的批发零售价格在2~10 元/kg。 通过对平顶山区域桃品种果肉颜色及市场销售情况分析发现,受传统果农栽植思维影响,白肉桃栽植面积过大,经济效益提升空间有限,果农继续扩大规模、“跟风种植发展”意愿明显,间接制约着本市桃产业规模化、良性化发展。
2.1 成熟期过于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
虽然平顶山市桃产业初步形成了多种类、 成熟期搭配的品种结构,但在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些果农或从未从事过桃树栽植的人员在确定品种时缺乏对市场前景、消费需求的考察,跟风种植现象普遍存在,导致7 月之前成熟的早熟桃品种比重偏大,约占全市桃栽培总面积的61.98%,中晚熟品种,特别是中熟桃品种较少,约占全市桃栽培总面积的16.46%。桃果本身不耐贮运,早熟品种面积较大,上市集中,与西瓜、甜瓜成熟期相当,市场阶段性饱和现象明显,并且早熟或极早熟品种往往品质差、果个小、风味较淡或着色不良,消费者容易出现“一炮热”现象[5]。
2.2 栽培技术不规范,果品质量参差不齐
在平顶山市桃产业发展过程中,桃农单纯追求产量效益,在桃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株行距多采用3 m×4 m、1 m×3 m,5 年之后桃树进入盛果期后即面临果园郁闭、通风不良、枝叶与果实争夺养分及果品含糖量下降等现象[6]。 在生产中,为了克服密植所造成的果园郁闭现象发生,修剪方面往往采用重剪手法,在幼树期重剪会造成盛果期时间推迟; 在成龄期重剪不仅增加劳动力投入成本, 而且还会造成大量枝干伤口,流胶病和枝枯病发病率增加,进而引起树体衰退。 此外,在水、肥、药使用方面不规范,多数果园存在肥料施用基本为化肥,有机肥少施或不施,尤其是氮肥用量是全年标准施用量的2~3 倍, 致使桃树旺长,群体光照恶化,夏季修剪任务加重,果实风味降低,经济效益不佳。
2.3 机械化程度不高,管理成本上升
果园管理机械化是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可显著提高果业经济效益、 生产效率及水果品质,降低生产者劳动强度[7]。 平顶山市桃产业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丘陵浅山地块, 受种植模式和地形条件影响,适宜的果园机械化装备相对匮乏,导致平顶山市桃主栽区域多数桃园不具备割草机、采果机、修剪机、植保机、枝条粉碎机等果园机械化作业设施设备,水、肥、药一体化设施基本没有,更谈不上采用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桃园。 由于农机农艺结合度相对有限,桃生产的每个步骤仍然依靠传统劳动力解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桃农生产效益一直不高, 严重制约了全市桃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生产规模过小,产销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本市规模化桃栽培企业或合作社有限,仅有鲁山县中山寨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 尧山福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郏县锋瑞现代农业产业园、平顶山市蟠桃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汝州市金果园种植合作社等20 余家。 同时,多数桃产业组织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服务层次单一,无法达到资金、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经营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水平,对当地果农产前、产中服务,产后果品营销及信息传播等服务较为薄弱, 未能很好起到组织果农发展壮大桃产业的作用,导致当地农户家庭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 多数区域果农进行桃生产、销售还是传统的单兵作战,无法准确把握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加上栽培技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明显优势,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较为突出。
2.5 品牌意识不强,产品溢价低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 平顶山市现有的桃品牌仅有马湾白桃、虎狼爬岭富硒冬桃、大年沟血桃、焦庄“富硒桃”等,大部分桃农只重视桃的销售业绩,打造品牌或商标意识淡薄, 很少有桃农或者企业投入资金用于品牌申请注册推广及产品包装创新等方面,市场竞争力不强。 虽然鲁山大年沟血桃和叶县马湾白桃等申请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注册了商标,但因宣传力度不够,知晓范围仅局限于平顶山区域内,没有充分打开周边城市的市场,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多数桃产区还处于第一产业经营范围,加工、观赏、采摘等二三产业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的基础[8]。
3 平顶山市桃产业发展建议
3.1 调优品种结构,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
根据消费者喜好及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优质、特色、安全、方便的适应性桃品种,在扩大红肉桃的种植比例基础上,适当发展不同类型的桃品种,如优质蟠桃、油蟠桃、红肉桃、黄肉鲜食桃,通过高接换优技术减少早熟或极早熟桃的种植面积, 使早中晚熟桃品种比例趋于平衡。 依据平顶山地理分布特点[9],突出区域发展优势, 西部丘陵浅山区应在保持传统优势品种血桃、延红等红肉桃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中桃绯玉[10]、中桃紫玉[11]、中桃红玉[12]等红肉桃品种,突出产业特色优势;中部丘陵浅山区毗邻市郊,应重点发展适宜观光采摘的黄肉蟠桃,如中油蟠11 号[13]、中蟠桃17 号[14]、中油蟠9 号[15]等桃品种,在成熟期搭配基础上,融合第三产业良性发展;北部丘陵浅山区光照资源丰富,建议以大硬甜的黄肉桃系列为主,如中油金怡、中桃金缘、中桃金甜、中桃金魁[13]等,果个大、风味浓、产量高, 效益较为突出; 南部丘陵浅山区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软硬适中、 货架期长、 香甜可口的纯黄高甜桃品种, 如黄金蜜3 号[16]、黄金蜜4 号[17]、中桃金蜜[18]等。
3.2 建设桃标准化示范园区,提升管理者素质
继续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 加快推进平顶山市优质林果示范基地建设,转化科研成果,推广栽培模式与管理方式,发挥出科技示范、引领与推广效果。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 品种结构及市场需求等情况,从果园规划、幼苗培育、树形塑造、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制定科学、规范、易操作的桃标准化生产流程,并结合品牌化建设,针对果实大小、色泽、口感甜度、包装分级、食用方法等方面制定一个适宜品牌化推广的量化型标准体系[19]。 此外,要整合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平顶山农技推广中心等部门的管理与资源优势, 有针对性开展技术培训,促进果园经营者实现2 个转变,一是从追求产量向注重质量型转变, 二是从粗放管理向标准化、集约化管理方向转变。
3.3 加大丘陵地区机械化开发,提升产业效益
果园机械化不仅是解决果园生产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途径, 也是促进本市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郑永军、江世界等研究指出,丘陵区域果园已在机械耕作、作业平台、整形修剪、植保、采摘运输等方面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但由于不同区域栽植方式、地理环境存在差异,适宜不同区域果园的机械还需进一步研发[20]。为更好推进果园生产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 科研院所要加大对不同果园机械作业效率、质量的比对分析,提升果园机械装备通用性,降低设备空置率[21];政府要加大果园机械购置补贴力度,调动果农购买积极性;协会要积极引导企业创新主体向生产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倾斜[22];科技服务人员要加强对果园机械化生产中省时省工、增收增产等方面优势的宣传, 定期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提高果农对机械化生产的认知与认可度。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点到面辐射发展
通过市场驱动、龙头带动、政策扶持等途径,培育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的桃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桃全产业链条。 围绕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做文章,邀请专家或技术人员对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培训, 优先将桃产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管理方式等在培育的新型经营主体中应用推广, 通过定期组织召开的桃产业技术培训会、观摩会、品鉴会等,达到以点带片、以片成面的辐射效果。
3.5 树立品牌营销意识,铸就产业竞争力
品牌有利于消费者在同类桃果之间做出有效区分,增加消费粘度,同时还能增加果品的溢出价值,提高销售价格,增加经营者收入[19]。 平顶山市桃产业要想走好品牌化发展道路, 首先必须提高桃种植户或企业的品牌意识, 鼓励合作社或新型经营主体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标产品等,力争每个桃果生产区都有自己独立品牌。 对于已经申请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的,如大年沟血桃、马湾白桃等,积极通过投放广告、参加展会、入驻电商平台扶贫展馆等形式,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为进一步加入全省乃至全国推荐农产品知名品牌阵营做准备。 其次,政府要针对不同桃产区栽植品种情况做出适当规划,配套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从营养、保健、休闲等角度, 注重对规模化发展企业产品的提档升级,鼓励企业创新性开发形式多样、口味独特的高品质桃系列产品,如黄桃罐头、红桃酒、桃干等,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平顶山市桃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举办桃花观赏、桃果采摘等形式的旅游文化活动, 有效融合桃产品、 休闲观光、传统文化,形成区域特有的桃产业文化特色,提升区域桃品牌市场知晓度、 市民参与度和消费者认可度,形成市场规模效应,增加桃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