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意识的进化:寓于汉语词汇中的宗族血缘观探微

2023-09-28许文静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0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父系血缘宗族

⊙许文静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0]

一、汉民族宗族血缘观念概说

宗族是我国本土产生的概念,《周礼》当中即有“亲宗族兄弟”之说。冯尔康其著作《中国宗族史》中,结合各家观点,将“宗族”定义为“由父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祖先崇拜及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①。这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几个方面:第一,宗族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该词条非常明确地界定了血缘关系在所有的宗族关系中的第一性,是一个宗族得以成立的基础。第二,一个宗族应当有共同的父系祖先和一致的宗法制度,这是宗族得以传承和维系的关键。

中国宗族的形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明显的区别,至近现代,家庭间关系高度结合的大型宗族群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父系小家庭模式,这是政治经济形态发展变化带来的必然趋势,大型宗族内固化的制度和观念,亦随之淡化或消亡。

(一)宗族观念的产生和嬗变

中国宗族起源的具体时间已经很难追溯,可以肯定的是,殷商时期中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宗族体系,宗族内部也有了比较明确的组织分工和等级规定。当完整的宗族结构基本建立,宗族内部的结合形态和运行规则也固定下来之后,需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宗族观念从意识上维系宗族的稳定和团结,保证宗族得以延续,这就是:血缘观念、婚姻观念、地缘观念和族权观念。宗族观念的这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宗族得以建立的四个基本要素:血缘、姻亲、土地和族权分配。

早先,部落、社群成员之间出于生存和繁衍的目的结合在一起,基于某些实际需要而确定一些为各成员所遵循并维护的法则,以保证部落内部或部落之间可以正常运行和交往。为了区分部落成员的身份和地位,或是指称一些简单的部落活动,人们创制出一些语言符号对其加以命名,这就是宗族观念与语言符号系统发生联系的雏形。至于有文字可考的殷商,已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宗族组织,并出现了一些宗族内通用的词汇。这表明,成熟的宗族结构已经以语言词汇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承担着指称宗族成员、记录宗族活动、划分宗族内部等级等重要作用。这些词汇随着宗族组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不断孳乳、引申,形成了一套具有相当规模的宗族类词汇。

(二)血缘观念是宗族观念的核心

宗族是一种社会组织,是具有血缘关系的数个家庭按照某种宗法规则结合成的亲属集团。同一宗族内的人具有共同的父系祖先,彼此间构成直系或旁系的亲属关系,以父系血缘观念为核心的宗族观念,是整个宗族群体得以生存和维系的基本共识。

不同时期的宗族形态有不同的表现,宗族观念的不同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亦随之发生相对的变化。总体来看,在宗族组织形成的早期,血缘观念占据宗族观念的绝对核心地位。殷商时期宗族形态基本形成,以商王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同姓亲属构成的宗族群体占主体地位,异姓宗族组织群体数量不多。西周分封制实行以后,与之互为表里的宗法制进一步从政治制度的层面确定了一个宗族组织内部的等级划分和运行法则,正式确立了以周王室血缘为核心的同姓宗族和因受封而得以开族立宗的异姓诸侯宗族两级组织结构。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贵族族群兴起,形成了一大批支系众多、可与王族抗衡的世家大族。秦汉建立统一王朝之后,朝廷开始了与贵族宗族势力的长期对抗,一方面削弱豪族势力对土地的垄断和对行政权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不断推行新的选官制度,扶植新士族势力,稀释旧贵族权力,减轻豪族同系血缘关系对政权的影响。至明清,宗族人口扩张,宗族制度民众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朝廷进一步利用宗族在地方的影响力进行基层管理。②

经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汉语产生了一大批表达血缘观念的宗族类相关词汇,其中一部分词汇自诞生之初即为指称血缘关系服务,还有一部分词汇是后期依靠引申获得了与之相关的含义,我们这里不讨论某一词语获得该意义的途径,只探讨相关词汇含义中所承载的宗族血缘观念及其词际关系。

二、汉语词汇中的宗族血缘观

宗族结构和形态的变化使得宗族观念随之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被广泛记载于史书、传记、族谱或地方志等处。除了有史可考的文献资料以外,汉语词汇中亦留存了大量的宗族文化和宗族观念信息,这些词汇一部分被人们长期使用,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为全民族所掌握和使用,另外一部分可能早已随某种宗族制度的消亡而被汉语词汇系统所淘汰,也可能在漫长的时间中改变用法,容纳了更新的意义。无论怎样变化,考察汉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宗族血缘观念,应当将汉语词汇作为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一)宗、族、祖

宗,甲骨文作,《说文解字·宀部》(以下简称《说文》):“尊祖庙也。”从字形来看,宗字从宀从示,会合两个构件意义“在房屋内供奉祖先牌位”,本义即为“祖庙”。“宗”本身带有“尊崇”“尊敬”的意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宗、尊双声,按当云尊也,祖庙也,今本夺上也字。”既然“宗”本身指代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祖庙,那么这个词后来引申出“宗族”之义也是理所当然的。《尚书·五子之歌》:“荒坠厥绪,覆宗绝祀。”此处的“宗”即为“宗族”义。其后,宗与多个单音语素结合,形成了大量的宗族类双音词:

宗族:具有共同父系祖先的多个家庭组合成的家族群体。

宗人:同族之人。

宗子:古代宗法制度称大宗的嫡长子。

宗正:掌管王室亲族事务的职官名称。

宗主:指宗子。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上述双音词都是在宗族结构正式形成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之后,根据宗族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新词。新词采用的语素并非新造,而是将旧有的语素进行重新组合,以指代新的意义。新的双音词以偏正式为主,词素“宗”起到限制作用,标明该词的使用范围和词义指向。

族字本身有“聚集”的含义。班固《白虎通义》中解释道: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此处用到了两例声训,以凑、聚训族,谓聚集也。族、凑上古归屋部,构成叠韵关系,聚上古归侯部,侯屋对转。声母方面,族、聚均为从母,构成双声关系,凑为清母,与族、聚是旁纽关系。除了声音的紧密联系,族、凑、聚均有“聚合、聚集”之义,是一组同源词。

在宗族类词汇中,“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聚合而形成的组织。相比于“宗”,族更强调人的“聚合”,意义更加泛化,而“宗”则具有比较明显的等级色彩。以“族”作为语素构词的还有:

族女:同族兄弟之女。

族父:同族兄弟之父。

族田:宗族共有的田地。

族长:泛指一族之尊长。

族落:聚族而居的村落。

族裔:宗族的后代。

“族”作为词素构词时,一般不会过分强调等级差别。例如“族子”一词,指同族兄弟之子,凡此皆可称“族子”,无所谓身份地位的差别。而“宗子”则特指大宗的嫡长子,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宗法制度下的等级区分。

一个宗族要划分“大宗”和“小宗”,“大宗”的继承者称为“宗子”。

《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古时除继承大宗之位的宗子外,其余的“别子”称“小宗”,须脱离原有父族而另外建立新族,为后人尊奉为“祖”,继承“别子”之祖位的是大宗,其余为小宗,累世而继。

祖有起始义,《庄子·山木》:“浮游乎万物之祖。”祖是一个宗族的起始,对宗族有开创之功,受到后世子孙的尊敬。汉语中以祖为语素构成的双音词也有很多:祖宗、祖上、祖父、祖母、祖先、祖考、祖庙等,均与祖的“起始”义有关。

同宗、同族、同祖之人一般具有父系血缘关系,拥有共同的父系祖先,彼此间又因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所区别。宗、族实际上是以血缘关系作为主要标准而划分出来的社会组织,共同的血缘观念在意识上维系着一个宗族成员间的联系和交往。

(二)姓、氏

姓氏制度是随着宗族组织的形成而出现的,最初有姓无氏,姓的主要功能是区分不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出自同一母系始祖之人结成一族,共用一姓。我们现在见到的姬、姜、嬴、姚等姓,都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

“姓”区分的是不同母系始祖及其后代的血缘关系。远古固定的夫妻关系尚未形成时,男女两性关系自由,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族群组织的下一代必然会形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即便后来出现了固定的婚姻关系和婚俗制度,远古社会仍然度过了相当长一段“子从母姓”的时期。

氏的出现晚于姓,是中国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产物,宗族组织的血缘传承亦随之改变。氏最初并非用以“别贵贱”,而是区分同姓宗族的不同分支。宗法制度形成以后,“氏”才有了区别同一宗族内不同成员身份地位的作用。如郑樵《通志·氏族略第一》中所解释:“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周代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大规模分封同姓或异姓诸侯,并以宗法制度来对各诸侯王进行管理和统治,等于从政治上认可了受封者的贵族身份。《左传·隐公八年》记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能够被“赐姓命氏”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氏的作用已不仅是区别血缘关系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贵族地位的象征。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王室式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人口数量膨胀等原因,姓、氏已不再有明确的界限。④

(三)庙(廟)、祠、尸

“宗庙”作为一个并列式合成词出现得很早,最早表示帝王、诸侯祭祀之处所,后引申为国家的代称。《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宗庙”引申为“国家”之义,说明古时的宗庙祭祀活动地位之高,可比于国家社稷。

“尸”的选择是有着严格要求的,一般为死者的嫡长孙,《礼记·曾子问》:“尸必以孙……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这是为了维系一族的血脉相承,从制度上保证祖辈的族权顺利交接予嫡长孙。

庙、祠、尸等词体现了一个宗族的崇祖思想。前文已叙,共同的父系祖先是一个宗族建立的基础,相同的血缘关系使得宗族成员对于共同的祖先具有相当虔诚的敬畏之情。祭祀活动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于维系宗族血缘关系传承的主观需求和愿望,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也源于人们对于鬼神本能的恐惧,故用繁复多样的祭祀活动和祭品来供奉先祖,以求获得庇佑。

三、结语

血缘关系是宗族形成和维系的基础,上古汉语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指代宗族血缘观念、亲属关系、宗族习俗的词汇。通过对这类词汇的分析,我们发现,宗族血缘观不是单一的观念体系,而是一种凝结了聚合观、姓氏观、亲缘观、崇祖观的复杂的观念体系。而汉语相关系列词汇也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这种观念体系内部具有的层次特征,亦可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宗族关系影响下的血缘观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族宗族史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相关问题亦值得深入研究。

①冯尔康:《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7 页。

② 详见冯尔康《中国宗族史》第一至第四章相关内容。

③祔,新庙;祪,毁庙。

④ 王泉根:《先秦“氏”的作用与秦汉姓、氏合一》,《文化学刊》2015 年第1 期。

⑤ 《左传·成公十三年》。

猜你喜欢

父系血缘宗族
爱与血缘的较量
李端棻家世考
青海省同德牦牛群体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探析
姓与氏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饲喂能量浓度不同的等蛋白质日粮对来自不同杜洛克父系杂种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