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征组歌》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2023-09-28万建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030012
⊙万建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 030012]
由著名的“将军诗人”肖华作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的大型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已经在合唱舞台上唱响了将近50 年。《长征组歌》自从1965 年首次公演,就深受观众喜爱,其中因为时代原因,中断了十多年,但一经复演,就呈现出一票难求的局面,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常演常新,成为新中国合唱舞台上的常青树。从《长征组歌》问世到现在的几十年间,再无在艺术水准和群众影响力两方面均可与之比肩的作品问世,可以说,《长征组歌》已成为新中国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现象级表演。
人们普遍认可一种观点:一流的歌词,最多只算得上是二流的文学作品。但是《长征组歌》显然不能以此观点论。《长征组歌》的歌词内容是肖华将军创作的《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也就是说,《长征组歌》是先有文学作品,后来经过作曲家谱曲后才成为音乐作品。《长征组歌》是在《长征组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文学的角度讨论《长征组歌》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下面,笔者将从形式美、形象美、叙事美、韵律美、创作情况等几方面,就《长征组歌》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做一番浅显的论述。不到之处,恳请方家、同行指正。
一、形式美
《长征组歌》原诗共12 首,每首的结构格式都相同:三七句、四八开,就是四个三字句,八个七字句。从第一到第十首,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各个重大事件,直到会宁大会师。①十首的格式是一样的,非常整齐。每一首的四个三字句简练概括、灵动自由,有的交代事件背景,如第三首《遵义会议放光辉》开头的“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有的高度概括事件本身,如第八首《祝捷》开头的“大雪飞,洗征尘,敌进犯,送礼品”。每一首后面的八个七字句虽然也是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但和前面的三字句相比,还是进行了铺展叙述,阐述每一首作品标题所指的长征途中的具体事件。尽管作曲家们在谱曲时,出于音乐的需要,征得诗人的同意后,在有些段落增加了一些“曾经使用过,之后又被删去”的词句,使篇幅有所增加,打破了固有的诗歌格式,但基础的框架并没有动,也不影响诗歌固有的形式美。
二、形象美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是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图画。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②古人评价好的诗歌语言,也说应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创作《长征组诗》时,借鉴了古诗文的创作手法,非常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凝练、准确的语言,让长征途中的一幕幕景象在诗歌中立体呈现。
比如第一首《告别》中,“红旗飘,军号响”一句,一个“飘”字描绘出红军即将开始长征时红旗漫卷的壮烈场景,一个“响”字让人如亲耳听到军号嘹亮催促起程的声音。“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一句中,“男女老少”四个字,描绘出当地老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舍红军离开,集体送红军出发时的场面;“热泪沾衣”又描绘出百姓与红军情深意长,红军被迫转移,老百姓依依惜别时具体可感的动人场景。这两句生动地写出红军和老百姓鱼水情深不可分离的深厚感情,非常形象。再往后,“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用“乌云遮天”来比喻国民党的高压统治和残酷镇压,用“红日”来比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如一轮红日,必将驱散乌云,迎来光明。“乌云”和“红日”这两个富有象征意味的直观形象,会让读者心领神会,从心中升腾起一种崇高、诗意的感受。
再如第二曲《突破封锁线》中,“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迢迢”形象地描绘出山长水阔、崎岖难行的艰辛长征路;一个“凉”字,刻画出秋风瑟瑟、万物凋零、寒气逼人的秋日萧索景象;“重重”刻画出敌军势力强大、人数众多,将我军重重包围、气焰嚣张的紧张画面,“忙”字勾勒出军情紧急,刻不容缓,红军战士马不停蹄飞奔向前,用匆匆行军的脚步和敌人的飞机、坦克、汽车抢跑的景象……总之,这类形象化的语言,在《长征组歌》中俯拾皆是,非常普遍。它们生动地呈现出红军长征时那一个个生动的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在眼前。
三、情感美
诗歌是最适宜抒情的文学体裁,抒情性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古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是因为包含丰富深刻的感情而得以千古流传,比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长征组歌》也是一样的。肖华将军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是满含着对长征的一片深情,一心一意地投入了《长征组诗》的创作中。《长征组歌》曲作者之一的晨耕同志回忆说:“肖华同志向我们说,写的时候,他是一字一泪,那是把30 年前的场景都回忆起来了。”那么,具体到诗歌中,作者是怎样在《长征组歌》的语言中体现抒情性的呢?
《长征组歌》中有直接抒情。比如第九曲《报喜》中的句子“手足情,同志心”“全军痛斥张国焘”“边区军民喜若狂”等,用“手足情”“痛斥”“喜若狂”这样凝练的诗歌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分明。
《长征组歌》中还有间接抒情。比如第三首中的“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通过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春景物的描写,抒发对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的无限喜悦之情,抒发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希望与美好祝愿、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盼与憧憬。此处,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表现了遵义会议后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非常契合。第十首《大会师》中,“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这也是借景抒情,表达红军胜利会师时,战士们内心的无限自豪和喜悦之情。
四、叙事美
抒情性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抒情” 只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单一的。除了抒情,叙事也是诗歌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且自古至今在诗歌中运用得非常普遍。比如《诗经》中的《氓》《七月》、汉乐府中的《木兰诗》、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是我们中华诗歌宝库中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经典叙事诗。但是诗歌的叙事性又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比如小说、散文等体裁中的叙事性。“诗歌的叙事性不讨论情节走向,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场景描写与心理阐发,是一种直面生存体验的表达姿态。”③具体到《长征组歌》,比如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段文字,就概括叙述了被毛泽东主席称为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作”,被西点军校列入教材的长征中最经典的“四渡赤水”运动战。此次战役中,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之间巧妙周旋,日行几百里,仿佛神兵天降,快速穿插于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之间,出神入化,一次次抓住时机,主动创造战机,歼灭了大量敌人,使中央红军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化被动为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这段文字概括性地叙述了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写出了当时环境的险恶(“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我军的主要战术(“战士双脚走天下”“乌江天险重飞渡”“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敌人的狼狈(“敌人弃甲丢烟枪”)、战争胜利后,我军无比自豪的心情(“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叙事性在《长征组歌》中的具体运用。类似体现诗歌叙事性的篇章还有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第五曲《飞跃大渡河》等。
五、韵律美
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节奏,指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我国的古诗有优美的格律和高度的形式美,肖华上将在创作诗歌时,吸取了古诗形式美、韵律美的特点。《长征组歌》创新性地使用了“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这个格式本身形式新颖,结构严整,富有形式美,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律动。
《长征组歌》中,每一首作品的开头都是四个三字句。抛开内容,只说句式结构特点的话,三字句的节奏紧凑、稳定,富于动感,具有民间歌谣特征,有利于表达不平静的感情,适合表现“长征”长途远征的内容。但是三字句高度概括,不利于进一步陈述和抒情,这时,后面的八个七字句就显示出了作用。
八个七字句不受旧体诗格律的限制,不讲究平仄对仗,但是每逢双句都押韵。在我国古代,“韵”本身也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它本身不仅表音,也富有丰富的含义。根据诗歌情绪的不同,每首诗所押韵脚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比如第一首曲目《告别》和最后一首《大会师》表现的都是恢宏大气的场面,也是作品讲述“长征”这一影响力巨大的重要事件的开头和结尾,意义重大,地位重要。这两首作品都押开口音“ang” 韵。这个韵口腔开合度很高,特别适合表现壮阔、雄壮的宏大场面。而《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途中最精彩、最艰难的战役,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靠双脚征服飞机大炮,冲出敌兵的重重包围,最终为中国革命迎来伟大转机。这首作品押的就是口腔开合度很小的“en” 韵。这个韵脚本身就适合表现类似“艰难、坚持、坚定”这样的积极情绪。④
另外,《长征组歌》中还运用了很多叠词,比如第二首《突破封锁线》中的“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第六首《过雪山草地》中的“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叠词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可使诗的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叠词于文字重叠之中,包含丰富的意义,有的表示程度的加深,有的表示情感的深刻,有的表示数量上的增减……总之,叠词的成功运用,可以表达更丰富的意义,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诗词中,叠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有人做过统计,《诗经》305 篇中使用叠字的就有200篇,叠词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⑤《长征组歌》中的叠词,有的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有的渲染了气氛,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六、不可复制的创作过程
《长征组歌》原名为《长征组诗》,诗歌的作者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被誉为“将军诗人”的肖华。亲自参加过长征的肖华上将对长征保有深厚的感情,早就有想法要写一部纪念长征的作品,一直因为工作繁忙而搁浅。1964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各部队轰轰烈烈开始准备庆祝红军长征胜利30 周年的纪念活动,而此时,肖华上将因为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罹患严重的肝炎,周总理亲自安排他去杭州疗养。就是在治病疗养期间,他不顾自己身体孱弱,一心一意地投入了创作,最终写出包含12 首经典作品的《长征组诗》。为了创作《长征组诗》,肖华夜以继日,发愤忘食,投入了全部精力,对本就罹患疾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负担,以致他的夫人不得不向周总理打电话“告状”,总理亲自批示,让他停止创作,专心养病。但肖华上将的创作根本停不下来。经过反复修改,1964 年11 月,12 首诗定稿,以毛泽东主席《七律 长征》中的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题。
1965 年3 月,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接受了给《长征组诗》谱曲的任务。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肖华上将给他们详细讲述了长征的历程、他的创作意图、每一首作品包含的故事和情感。作曲家生茂回忆说:正患病的肖华上将给他们讲长征时,讲到兴奋处眉开眼笑,讲到激动处慷慨激昂,讲到动人处又潸然泪下。将军对长征的细致描绘,为他们更好地完成为《长征组歌》谱曲的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四位作曲家选择《长征组诗》中讲述长征历程的前10 首诗,创造性地谱写成红色经典交响合唱——《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这样的创作过程,真的属于不可复制。《长征组歌》的忠实“粉丝”周恩来总理说:“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长征组歌》这样的创作历程、这样的传奇经历,都使它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代观众或走进剧场,或聚于荧屏,一次次观看,一次次聆听。
《长征组歌》作为不朽的红色经典,它的语言优美又朴实,它的曲调丰富又特别,它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可圈可点的地方着实不少。笔者在此文中,仅从“诗歌语言”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尝试解读其诗歌语言的精彩之处,以此致敬《长征组歌》这部伟大的作品。
①肖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合唱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②〔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③康馨:《浅谈诗歌的叙述性及诗歌叙述者的身份》,《赤峰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④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 杨合鸣:《诗经鉴赏词典》,崇文书局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