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 内在机理与路径优化

2023-09-28吕培亮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农村

吕培亮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同富裕的第一种含义是指:尽管有先富后富之分,但所有劳动者与过去相比,收入都提高了,都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共同富裕的第二种含义是指:人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缩小,即使是按劳分配的收入、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得到的收入,也不至于差距过大。[1]具体到现实社会,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农民生活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必须采取强有力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梳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推动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条件,中国也进入到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富裕”是基础,“共同”是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使更多的社会财富惠及广大农村人口,让农民生活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前来看,基于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相关理论研究依然不足,但围绕这一方向进行探索的学术成果正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通过对已有成果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围绕乡村振兴中某个方面对共同富裕影响进行研究。主要有王轶、刘蕾基于2021年中国革命老区的村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罗必良认为在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盘活以下三种共享型资产,即撬动盘活农村的“三块地”、扩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开发激活农村生态人文资源,促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3]第二,围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关系展开研究。主要有戴春亮提出高质量乡村振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共同富裕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引,二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4]燕连福、郭世平等就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内在逻辑进行探索,即何以可能: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以何可能: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意旨何在:通过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5]第三,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具体路径进行探索。主要有王前军、卞学为认为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激发农民主体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6]王世泰、谈育明提出通过盘活优势资源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提升公共功能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方式、构筑绿色生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式、破解“二元分割”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平台和凝聚乡贤力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动能等,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目的。[7]

总的来说,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为当前学界探讨热点,围绕其中一个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多,而且研究呈现出向纵深发展趋势,但是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专题研究尤显不足,不仅相关理论成果数量较少,而且多是围绕其中一个点或者一个方向展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探索,表现出碎片化和零散性特点,亟待对这两大热点进行综合性探究。鉴于此,本文尝试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一个初步探索,就其内在机理、存在问题和路径优化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这一问题有效解决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二、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机理分析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要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其进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行列。就当前来看,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关键在于乡村振兴,通过提升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和广大农民的富裕程度,避免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以说,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1.从政治角度来看,立足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变的初心使命,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首先,一切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立场。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是为了广大农民获得解放,为实现乡村振兴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农业合作化,进而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不断加强对“三农”工作全面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而提出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可以说,以“三农”为抓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目标。其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必须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必然选择,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目前,我国有5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只有乡村振兴了,城乡差距缩小了,实现共同富裕才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体到现实社会,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共同创造、共同奋斗,实现发展成果由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同时政府也通过强有力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缺失,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

2.从经济角度来看,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进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但比较而言,广大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和公共服务标准偏低,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城乡差距及贫富悬殊仍然存在。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在人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进而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终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集中来讲,就是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在农村,因此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经济意义。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当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时,消费总量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当收入提升至一定水平时,再增加收入对消费量提升效应反而是递减的。据此,在社会总收入保持不变前提下,随着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高收入人群收入的增加难以提升消费需求量,而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降低则会抑制消费需求增加。可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来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容,在经济层面必然能够有效增加社会总需求量。根据经济运行规律来看,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也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容,会持续释放出巨量的市场需求,进而带动教育、医疗、住房和娱乐等家庭服务型消费需求的倍增,这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有助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提质,由此实现广大农民群体实际增收、消费扩大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也对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构建我国内循环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从社会角度来看,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机会,畅通向上流通渠道,进而保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与实现人的公平公正。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一个文明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竞争社会,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或者不懈奋斗来达到向上流动目的,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人们满怀希望。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振兴,既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的振兴,也包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振兴,更包括人的素质、人的精神、人的能力的振兴,走的是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到现实社会,乡村振兴不仅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收入差距的缩小,还表现为享有公共福利水平提升,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方面面,这意味着要持续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畅通各个阶层向上流动通道,确保人人都能公平享有各种发展机会。可以说,中国式乡村振兴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物质积累过程”,也是帮助全体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精神飞跃过程”。换句话说,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公平,还要确保机会和过程上公平,尤其是要更加关注个体自我发展和能力提升,从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享有的良好社会环境。说到底,乡村振兴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通过保障起点公平和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为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提升人力资本和实现阶层上升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以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并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进而不断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实现从经济层面平等推动社会层面公平公正目的。

三、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现实困境

就我国现实来看,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着不少问题,诸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较薄弱、基层公共管理制度待完善,以及乡村产业空心化、各种人才严重不足等等,从而造成乡村振兴内源性动力不强和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后劲不足。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在认知上,重视外部性输入,轻视内部资源整合。从理论层面上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走好乡村振兴之路,首要就是在释放乡村潜能和发挥自身优势上“做文章”,从而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等千差万别,决定了乡村振兴不会是千村一面的振兴,也不可能是国家输出的振兴,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结合本地本村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走出富有特色的“自我振兴”之路。一言以蔽之,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首先就是要厘清自身优势,激活乡村沉睡的各种要素资源,进而找准发挥自身优势的方向和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从而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在具体实践中广大村干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对外力支持或者外在资源输入存在较大依赖性,而对自己家底或者自身资源缺乏清醒认知,资产资源盘活不足,尤其是在因地制宜挖掘乡村这一地域综合体中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包括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在市场化经济转型中,城乡之间要素流通与交换,诸如劳动、土地和资本等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自身各种资源利用难以实现最优化、最大化,这些都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2.在内涵上,突出物质性增长,轻视精神生活提升。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充裕,而且是在“五位一体”上全面跃升,既包括物质富裕,又涵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是物质与精神有机融合统一的富裕,并且离开了精神层面的富裕,既不是完整的共同富裕,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8]这就意味着,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足高度统一,如果仅在物质层面实现富裕,而精神生活或者精神层面欠缺,这种富裕是与现代化文明相背离的。但是,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部分基层领导干部重物质、轻精神趋向明显,过分强调收入层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需求等现象突出,也就是侧重经济层面量化指标而忽视精神层面衡量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农村娱乐设施比较缺乏,农民的业余活动比较单一,现有的精神文化活动与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不完全匹配。虽然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修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设施用地,按时进行公共文化活动,但部分基层地区存在公共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无法满足村民实际需要等相关问题,农民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耕种土地或外出打工,没有过多的空闲时间参与精神文化建设以及村委会和村干部作为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行政工作上,无暇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体进行精神文化活动。[9]

3.在行动上,强调政策性支持,轻视内生动力培育。不管是基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立足长远发展来看,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必然要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达到全方位振兴,进而逐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战略目标,表征上涵盖了乡村的经济、文化、环境、治理和民生等多个维度,目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但归根到底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奋斗和共同创造。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源泉。[10]换句话说,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走乡村内涵式发展路子,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激活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才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但是,在具体执行中,部分地方乡村振兴存在政府过度性主导趋向,突出表现为行政权力主导一切,试图通过阶段性政策发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加之长期以来受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重视影响,广大农民群众依赖性不断滋生。因此,如何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进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激发整个村庄公共性和集体性来共同创造,以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举措来培育和引进人才为乡村振兴助力成为当务之急。

4.在结果上,存在急躁性冒进,轻视长期不断积累。实现共同富裕,在制定明确目标之后,科学的方法论也至关重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循序渐进,并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1]因此,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能等也不能急,同时在充分考虑乡村振兴复杂性和艰巨性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道路,进而通过长期性积累和渐进性发展,不断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但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治考量或者应付考核目的,热衷于搞劳民伤财、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忽视了乡村实际情况和长远效益考量,包括一些村干部和村民寄希望于“政策东风”急功近利或急于求成,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结果老百姓不满意,从而造成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后劲不足和实效不佳。总之,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应充分考虑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能急功近利或者急躁冒进,要在脚踏实地和循序渐进中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路径优化

长远来看,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基础在“物”,要以“物”的完善为突破,推进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均衡配置,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外部条件;核心在“人”,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加快实现乡村人的现代化,不断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关键在“合”,有效统筹“兴村与兴人”“当前与长远”“城市与乡村”关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更加完善和提升“物”的作用。从我国现实来看,人的发展既受制于经济,即财产和收入问题,也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分治状态。就当前来看,这个“物”的问题,既包括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不足,也包含根本性的体制机制制约。基础性物质条件,集中来讲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享有的公共服务不均等,甚至存在很大差异性。根本性体制机制,集中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各种障碍,既包括经济层面因为所有制关系带来的乡村所拥有的财产性生产生活资料难以转化为发家致富的资本,诸如农村土地、宅基地、农民住房、森林等产权难以变现或者真正进入市场流通,造成广大农村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又因经济上弱势地位造成在市场化进程中或者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社会成员身份、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等一系列阻隔,最终在社会分配中形成群体性差距。因此,要下大力气解决制约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物”的问题,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首先,以改革手段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各种“物”的问题。宏观来看,要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渐进性消除城乡之间存在的体制鸿沟,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财产权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期存在的差距,尤其是要立足人的平等发展需要来推进各项深层次改革,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不断完善,逐步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这一结构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层面不平等,只有从根本上打破制约乡村发展的桎梏,构建城乡互进、工农互促、二元融合的全新城乡关系,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前提条件。微观而言,要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避免以管理城市思维建设农村项目,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政策支撑与农民诉求有效对接,避免“一刀切”“千村一面”和产业同构,并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创新基层小微权力“负面清单”管理,释放改革红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12]推进各种要素和人才涌向乡村,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全面整合乡村资源以释放自身具有的各种潜力。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多重功能,内在价值和各种潜能是巨大的。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就要充分挖掘乡村这一地域综合体所蕴含的各种价值,包括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诸如盘活土地要素,探索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和农村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鼓励采用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入股、联营等流转模式,以及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通过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获取到收入,实现把沉睡的资源变成“活资产”;立足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例如民俗节庆、名人轶事、故事传说、文化记忆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文化挖掘的对象,并将这些元素中的文化成分进行串联,形成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体系,最终通过乡村文创产品、乡村音乐节、民俗表演等文旅文创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拓展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同时,也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利用幽静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地容地貌、洁清的水气土壤等一系列良好的生态资源,加快生态元素与农业旅游、乡村休闲、健身康养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不断强化生态服务、开发生态产品和实现价值转化,切实拓展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空间。[13]简言之,加大资源要素的流转和整合力度,并通过市场化等多种手段,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汇聚乡村,进而采取多种措施使资源变资产促进乡村发展。

最后,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乡村振兴更富活力。瞄准当前农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的民生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一老一小”两个群体为重点,以义务教育和医疗服务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均等的全生命周期、高效和专业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并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支持,不断降低生育、教育、医疗和居住成本,提高农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14]诸如在教育方面,在全面落实适龄儿童少年普惠性、强制性、免费性义务教育同时,也要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等手段,逐步完善农村老人教育体系,推动农村老年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医疗和养老方面,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筹资和保障待遇差距,尤其是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金水平;在住房方面,要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重点解决新进城农民工住房问题,同时也要多措并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包括规范村庄设计与农房设计、建设、使用和维护等,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在社会救助方面,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异,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总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确保城乡公共服务不仅机会共享,水平也要大体相当。

2.更加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既不是靠少数统治者,也不是靠个别英雄,而在于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人”的作用。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也就是说,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作用,要在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做文章”,才是解决问题关键。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分配政策的调整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为此,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一定要认清“人”的重要性,抓住和用好“人”这个关键要素,进而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不竭动力。

首先,重视“人”的作用发挥。就人类发展史来看,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重视“人”的地位和人才作用发挥,首要就是打破惯性认知,要认识到物质生活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而且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不等于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自然提升。具体到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前提就是要高度重视“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发挥,立足乡村“人”的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不竭动力。说到底,农村建设发展有赖于村庄本位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15]如果只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尤其是不重视乡村人才培育和内生动力提升,那么共同富裕只能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长期内生性矛盾,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为此,乡村振兴一定要认清“人”的重要性,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千方百计培育、留住和引进优秀人才,以及推动城乡之间人才要素的双向流动,逐步实现乡村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才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其次,提升“人”的发展能力。长远来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和政策的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也就是要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不断缩小不同群体之间自我发展能力差距,以增效带动增长的方式缩小收入差距,才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因此,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来建设美丽家园和创造美好生活。具体来说:宏观上,不断提升基本共同服务普惠性和公平性,确保所有的人获得基本能力,尤其是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通过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供给,确保“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不断提升,释放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让他们当好“主角”和发挥主力军作用,进而真正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中观上,不断强化干部群众的主体意识,进而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通过推广学历教育、东西部协作开展职业教育等方式,以及采取“院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学历教育+职业证书”的联动培训模式,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微观上,通过大力宣传、社会教育和典型树立等多种方式,推动广大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明确、科学素质提升和身份认同强化,认清农民承担着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是现代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提供者和服务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者和行动者,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键,从而积极主动提升自我本领,为家庭新劳动力转变为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新蓝领”铺平道路。

最后,充分发挥“人”的力量。要充分发挥“人”的力量,必须解决应然和实然问题,也就是首先要有“人”和人才,然后多措并举发挥“人”的力量。集中来讲:一方面,加强党对农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制度,以及搭建乡村人才聚才平台,为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激发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主体活力来融合各方面资源,形成以农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新型振兴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统一和规范赋权事项、参与形式、实践流程等,明晰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主体的权责关系、职能范围,厘清权利边界,进而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乡村振兴共同体。具体到现实社会,就是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引导和支持其他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并采取多种举措来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发挥各参与要素的优势潜能,从而汇聚起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需要补充的是,要尽可能创造一个人力资本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让所有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普遍而充分地发挥出来,实现公平与效率相得益彰与良性循环,在提升社会公平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人”的最大作用发挥。

3.更加突出和释放“合”的作用。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16]从理论上讲,共同富裕的基本要义,一方面强调“富裕”,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突出“共同”,即全体人民都能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就现实来看,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设定发展目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推进。具体到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就是要做到“合”,也就是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即通过有效统筹“兴村与兴人”“当前与长远”和“城市与乡村”等之间关系,来持续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首先,统筹“兴村与兴人”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来讲,“兴村与兴人”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兴村是客观目的,兴人是主观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兴村”离不开人的支持,“兴人”也离不开村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从“兴村”来看,理论上要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五大方面振兴,具体到实践中,前提是要搞好乡村治理,关键还在于“人”和发挥“人”的作用,最终要通过无形文化和有形产业来体现。因此,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发掘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如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等等,在传统美食、传统手工、传统文艺、传统医药等多方面深挖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并结合时代的新需求,创新性地将乡土文化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产业现代化转型新路径。[17]就“兴人”而言,就是坚持外引与内育相结合,通过打造“自主培育、引进并重”人才工作机制,不断推进乡土人才发掘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出台奖励政策和优惠条件来吸引各种紧缺人才向农村转移,包括多措并举推动广大乡贤、大学生和创业带头人等回归农村,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人才支撑。

其次,统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既要立足当前踏踏实实去干,也要着眼长远进行科学谋划,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体来说:一方面,在理论上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科学内涵,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足,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为此,在具体实践中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除了致力于提升农民群众当前生活水平,也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及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等,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夯实共同富裕基础。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要重视物质财富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也要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和精神世界满足,更要把促进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确保所有人的才能和天赋都能得到自由发挥,这才是推进共同富裕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对实现共同富裕保持清醒,推进共同富裕既等不得,也急不得,需要脚踏实地不断推进。为此,在具体实践中既不能慢悠悠坐享其成,也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应逐步补齐乡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短板,进而全方位、多维度、分步骤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要培育和强化广大干部群众“乡村振兴、责任有我”的主体意识,确保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能“等、靠、要”,也不能“养懒汉”,必须坚持共同奋斗共同创造。

最后,统筹“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依托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要在遵循城乡关系演变规律基础上,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农村两套体系和市民农民两个标准,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进而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筹谋划,实现城乡良性循环和融合发展。具体来说:其一,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人才双向流通的户籍壁垒和城乡二元的人口管理制度,畅通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渠道,尤其是盘活城乡人才资源,使其所承载的知识、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一并流向农村,从而为乡村发展汇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其二,不断强化社会公共资源的“兜底”功能,改变城乡公共资源不均衡现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避免农民可获取的资源和机会“被剥夺”,确保所有人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发展机会和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其三,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在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来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更多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流动,城乡携手迈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高度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共同富裕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