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长征组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

2023-09-28万建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030012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组歌民族乐器乐段

⊙万建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 030012]

《长征组歌》自1965 年公演至今,几十年间经久不衰、脍炙人口、常演常新。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经受住了时间检验的成功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长征组歌》由《长征组诗》发展而来,这部作品不论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都堪称经典。在论文《浅析〈长征组歌〉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中,我曾就《长征组歌》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进行过论述,讨论它的文学性特点;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对《长征组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进行挖掘和探索,讨论它的音乐性特点。笔力有限,不到之处,恳请方家、同行批评指正。

1965 年的春天,四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接受给《长征组歌》谱曲的任务时,周恩来总理指示:《长征组歌》应该是革命的、民族的、大众的。《长征组歌》反映的是“长征”这一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自然是“革命的”。《长征组歌》用典型的红军传统歌曲的旋律音调,用庄严辉煌、气势磅礴的交响音乐来表现“革命性”。《长征组歌》是合唱作品,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在旋律上下了很多的工夫,放弃了追求复杂的音乐织体,各声部的穿插简单有序,易进易出;整部《长征组歌》的音域都在普通群众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一般只唱到小字二组f;调性简洁,转调和离调的情况较少见。作曲家们匠心独运,降低了《长征组歌》的难度,赋予它更多的群众性,使它易唱易记。

那如何体现民族性呢?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音乐的民族性。音乐的民族性,即音乐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民族的特性,表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它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反映了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在音乐的表现中,音乐的民族特点是通过具有民族特殊性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体现的。①从1934 年10 月开始长征,到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一共经过了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十四个省份。十四个省份包含了多个地区、民族,每个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音乐,有自己特殊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手法,风格各不相同。《长征组歌》到底应该以哪个民族的音乐为主?如何体现民族性?下面,我将从音乐主题和曲式结构、乐队编配形式两方面来具体地分析一下《长征组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

一、民族风格的音乐主题和曲式结构

当作曲家们拿到肖华上将创作的《长征组诗》时,发现诗人是以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程、经历的主要事件为顺序,分十几个主题,巧妙地讲述了长征的故事。而我国辽阔的地域性、丰富的民族性,使这漫长艰辛的长征路上处处有山歌、小调、地方戏曲的基础。在体现民族性这一点上,作曲家们创造性地决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根据诗歌表现的内容,从相关联的各地的地方音乐中获取创作灵感。他们把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地区的地方音乐,如江西采茶戏、苗家山歌、云南花灯、川江号子等民间音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长征组歌》。

具体来看,比如第一首《告别》,讲述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即长征故事的开始、长征发生的原因。《告别》全曲采用了一个古二部曲式的结构。②乐曲开始的乐段a 由两个双句体构成,节奏舒缓,速度缓慢,慷慨悲歌,表现了红军被迫开始长征时的沉痛心情。乐段b 和乐段a 是一个音乐主题,但它通过改变速度,形成了进行曲风格的乐曲,速度上较乐段a 由慢渐快,模拟队伍行进时昂扬急速的步伐节奏。乐段a、b 是典型的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乐段c 的主题和乐段a、b 完全不同,在旋律上,它采用了江西赣南采茶戏的曲调,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乐段c 由两个双句体重复构成,用缠绵悱恻、余音绕梁的采茶戏音调表达了根据地老百姓送别红军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军民送别”的场景正是发生在红军长征的起点江西瑞金,用江西当地的采茶戏作为《送别》的主题,恰如其分,既巧妙地暗示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又体现了《长征组歌》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d 乐段的音乐主题来源于乐段a,但与a 相比,节奏拉宽,和声加强,织体变厚,用坚定的节奏表现出军民坚信长征必定胜利的决心。此曲乐段abcd 之间的曲式关系也符合我国传统音乐中“起承转合”的关系,体现了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

再比如第三首《遵义会议放光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标志性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遵义会议放光辉》这首歌的音乐主题就使用了贵州当地的音调,选取了苗族、侗族两个民族的音乐作为主题素材。开头“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一句,主要改编自苗族古歌《开天辟地歌》,是苗族最为传统、最具特色的歌曲之一。③这一句的旋律非常优美,舒展大气,具有浓浓的贵州高原山歌风味,描绘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新春景象,表达了人们对于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的喜悦之情和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憧憬之情。《遵义会议放光辉》全曲都是以这一主题旋律为基础进行变化重复,通过调节速度的快慢呈现出山歌与歌舞体两种风格,用悠扬的山歌风和载歌载舞的歌舞节奏表现出人们对于会议胜利召开的庆祝与颂扬。

而第八曲《祝捷》“大雪飞,洗征尘,敌进犯,送礼品”讲述的是1936 年10 月19 日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军团在陕北吴起镇会师后的事。当时还是深秋时节,但是当地天气转冷,大雪纷飞。国民党准备对我军进行围剿,却在直罗镇战斗中被我军大部歼灭,“活捉了敌酋牛师长”,给我军提供了大量补给。这一场歼灭战被称为吴起镇会师后的“奠基礼”,所以诗词中有“胜利完成奠基礼,军民凯歌高入云”的描写。《祝捷》采用湖南渔鼓和长沙花鼓的音调作为乐曲主题,以一个湖南籍宣传员的口吻来讲述直罗镇战役胜利的故事,表现战役胜利后全体红军战士的喜悦。全曲音乐情绪诙谐幽默,用偏慢的音乐速度一板一眼地娓娓道来,形成带有演说叙述性的风格。《祝捷》不仅音乐主题来自湖南当地的民间音乐,而且本曲的曲式结构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中的板腔体结构。《祝捷》以“大雪(呀)纷飞(呀)为我洗征尘,敌人进犯送来好礼品”这两个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全曲唱腔的原板,接下来的男高音独唱与混声合唱相结合的部分是在原版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慢板,到“胜利完成奠基礼呀啊,军民凯歌高入云哪”这两句是在原板基础上发展变化而出的快板。最后的男高音独唱与四部混声合唱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祝捷》的音乐主题和板腔体曲式结构都体现了《长征组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

类似的情况在《长征组歌》其他乐曲中都有体现。比如,多首作品在调式上采用的都是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在原作《长征组诗》中名为《入云南》,其中的音乐主题就运用了云南花灯曲调;第五曲《飞跃大渡河》中讲的故事发生在四川省,这首乐曲的音乐主题运用的就是四川当地的川江船夫号子的音调;第六曲《过雪山草地》包含两个主题,综合了青海藏族歌舞、河北蔚县秧歌与云南花灯音乐;第七曲《到吴起镇》中的主题改编自陕北秧歌,女声二声部合唱,采用的是山西蒲剧中“眉户戏”的曲调;第九曲《报喜》的音乐主题以赣东北采茶戏为素材创作而成……这些巧妙的乐思,均体现了《长征组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

二、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相配合的乐队编配形式

《长征组歌》采用的是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相配合的中西合璧的乐队编配形式。管弦乐队音色音域宽广、宏大热烈、雄壮辉煌、形象鲜明,表现力极为丰富,适合表现“长征”这样的宏大叙事主题。但是“长征”又发生在中国,“长征”走过的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族乐器丰富多彩。为了更准确地体现《长征组歌》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作曲家们在配器上,混合使用了多种中国民族乐器,有琵琶、三弦、板胡、竹笛、横箫、锣鼓、唢呐、二胡等。我们来具体地了解一下。④

第一曲《告别》叙述了“长征”的起因、革命老区人民与人民子弟兵依依告别的情景。作为“长征”这一宏大事件的开端,也是《长征组歌》的开始,如果仅仅以合唱队的歌声来表现,是单薄、缺乏力度的,而管弦乐队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告别》的引子部分先用小号吹响了长征的号角,接着,管乐、弦乐相结合,以悲壮深切的音乐语言,叙述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腥风血雨的艰难局面中,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的史实。此处的引子不仅奠定了本曲的情绪,也奠基了整部《长征组歌》的情绪氛围。而在《告别》的女声二重唱伴奏部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器二胡和琵琶浓墨重彩地登场了。民族乐器音色较为单薄,为了突出它们,管弦乐队中的管乐器全部避让,弦乐器也只是作为音乐背景,只有简单的节奏型伴奏。二胡和琵琶,一个是弦乐器,一个是弹拨乐器,音色截然不同,相互对比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它们所奏的旋律由江西的采茶戏提炼而来,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地形象描绘出革命老区人民与人民子弟兵依依告别的情景。接着乐曲后面的部分要表现军民对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决心时,管弦乐队又开始担任主奏任务,宏大辉煌的音响效果奏出革命军民心中的坚毅和自信。

第六曲《过雪山草地》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雪山行军,又有草地露营;既要表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又要突出其“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精神。为了表现这千头万绪的乐思,作曲家们专门设计了交响性的器乐乐段作为序奏。序奏部分和声奇异,音响怪诞,先用弦乐组震弓演奏半音阶模拟红军面对风雪漫天,寸步难行地过雪山的艰难场面。然后,用极富民族特色的竹笛独奏让紧张的场面瞬间安稳沉寂,切换到“草地宿营”主题。竹笛独奏的旋律包含云南花灯元素,抒情性很强,多装饰音,是竹笛这一民族乐器的常见奏法。

再如第七首《到吴起镇》,开头的陕北民歌主题运用陕北秧歌特有的切分节奏,以及陕北民歌常见的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民族风味十足;紧接着是一小段民族乐器板胡的间奏。板胡是秦腔中的主要伴奏乐器,本身就具有浓浓的“陕北风”。之后的女声二重唱,采用的是与秦腔类似的山西蒲剧中“眉户戏”的曲调,委婉动听。这部分的乐队配器中除了用到唢呐、二胡、板胡、三弦等民族乐器,还特意增加了特色鲜明的低音板鼓。板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唐代时就有使用。此处的女声二重唱也采用发声位置比较靠前的民族唱法的音色,手拿竹板边打边唱,从演唱形式到音乐主题,再到伴奏乐器,都更加突出了《长征组歌》音乐唱作中的民族性特征。

类似这样的管弦乐队与民族乐器相配合,以突出“民族性”的例子,在《长征组歌》中比比皆是。比如第二曲《突破封锁线》中,使用了我国传统民族打击乐器土梆子,通过飞快地敲击,营造出气氛的紧张感,来表现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的事件。这首乐曲开头那急促的响板、竹笛的上行短线条和紧随其后的厚重铜管,使中西方乐器完美结合,表现出战斗的紧张气氛。第五曲《飞跃大渡河》,乐曲一开始,运用了川剧音乐中常用的铙和钹来突出节奏,并且创造性地将吆喝声设计进音乐中,渲染出红军飞跃大渡河时激烈战斗的气氛。第七曲《到吴起镇》、第八曲《祝捷》中运用到的板胡、唢呐独奏,也突出了《长征组歌》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在乐队演奏过程中,为了突出民族乐器的音色,管乐器会有意避让,弦乐器只作为伴奏的背景音乐,这样更能凸显出民族乐器的风格,也避免了民族乐器与管乐器的冲突。⑤管乐器音质适合辉煌庄严的宏大叙事,但不适合表现感情细腻的抒情风格,二胡、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与乐队中的弦乐器一起合作,音色上更加融合,抒情性也更强。

《长征组歌》作为新中国合唱作品中的不朽经典,亮点多多,实在不是拙作所能穷尽的。仅从“民族性”这一角度探讨《长征组歌》的音乐创作特点,期待与同行探讨,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

①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

② 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唐艺华:《〈长征组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④ 肖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总谱》,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年版。

⑤ 崔志、陈晨:《〈长征组歌〉分析报告》,《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组歌民族乐器乐段
《孙子兵法》组歌
《这就是我们》组歌十九首
《喊一声幸福跟我走》组歌十二首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大型组歌《井冈山》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