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和文学的对决
——刘慈欣小说《诗云》主题分析

2023-09-28张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名作欣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牙诗云小冰

⊙张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176]

⊙张永辉[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是微软公司人工智能框架下的第一个交互主体实例,她能进行文本创作、声音创作、视觉创作,是音乐人、歌手、主持人、诗人、画家、设计师、金融文本撰稿人、儿童有声读物的创作者。从2014 年至2022 年,小冰经历了九个版本的进化发展。目前的人工智能小冰是拥有亿万粉丝的“人气美少女”。2016 年,小冰入职《钱江晚报》,正式成为一名特约记者;2018 年,小冰登上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节目,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曲;2022 年,小冰获得了上海大剧院授予的“荣誉音乐制作人”称号;2021 年,小冰成为国际赛事首个AI 助理裁判。根据微软介绍,小冰学习了中国近一百年来519 位诗人的数万首诗歌,并进行了100 个小时近10000 次的训练,小冰已经掌握了写诗的能力。2017 年5 月,人工智能诗人小冰创作的首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作品一共10 章,共计139 首诗歌。

人工智能诗歌的出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从事艺术创作吗?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2003 年,科幻作家刘慈欣就通过小说《诗云》提供了自己的答案。《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评价刘慈欣说,他“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的确,作为一名工程师和科幻作家,刘慈欣应该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技术崇拜者”,他能比常人更深刻地领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世界创造的光明与进步。在他的小说《诗云》中,多维空间的神奇穿越、浩渺太空的奇异现象、克隆技术的神秘展现,还有令人瞠目结舌的“能——质转化”,无不闪烁着科学技术的光辉,体现着刘慈欣对技术的崇拜与敬意。在小说中,科技与文学相逢,科技之神化身为“李白”,并试图超越李白,他以傲慢的态度俯视文学,并想成为文学的终结者,但最终却俯身抽泣,自认失败。这其中,熔铸了一名科技崇拜者关于“科技与文学”的诗性思考。

一、科技与文学

科幻作家是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沟通相连的人,科学性和文学性是科幻作家创作的两个基点。作家要在科学元素和人文思想的结合过程中找寻逻辑自洽,创造出一个科技与人文紧密结合的艺术空间。

在《诗云》中,作家借助地球人“伊依”的感受,表达了对科学技术的由衷惊叹。小说中,吞食帝国完成了对太阳系长达两个世纪的掠夺,携带着十二亿的小家禽(人类)离开,中途得知了超级智慧“神”莅临太阳系,为了请教科技进步的秘密,吞食帝国紧急返回。伊依被看作一只宠物虫虫,要被吞食帝国的使者——恐龙大牙当成礼物送给超级智慧“神”。当伊依第一次见到超级智慧“神”时,作家通过伊依的视角,从形、色、声、感、触五个方面展示了超级智慧的风采。

在见面之前,恐龙大牙就告诉伊依,“神”已经纯能化,能瞬间从银河系的一端跃迁到另一端,他具备了不可思议的高超技术。映入伊依眼帘的,是两个悬浮在太空的白色发光体,一个几乎没有厚度的正方形平面,以及一个悬浮在平面之上的完美球体。他们表面均匀,发出柔和的白色光芒。“神”的形体如此简洁,“仿佛是从计算机图库中取出的两个元素,是这纷乱的宇宙中两个简明而抽象的概念”。简明抽象,是科技的特点,刘慈欣用科技词汇和诗化语言对超级智慧进行了形体描绘,大简至极,便是科技的惊艳之美。

飞船停留在“神”的正方体平面上,仿佛接触了一个幻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接触时的重力和轻微震动,又表明这不是幻影。“神”,形之至简,触之无痕,似有似无,充满玄妙,这便是科技的神秘之美。

拉开舱门,站立在“神”的正方体平面上,没有气压的巨大变化,也没有空气的涌动呼啸,伊依嗅到了清新的空气,感受到了习习凉风,这是超级技术之神“温柔而漫不经心”的展示。刘慈欣在小说中写到,这种展示“震撼了伊依”,且“深入灵魂”。科技带来的舒适和愉悦之感,温柔且充满了力量,这便是科技的震撼之美。

“神”用吞食语进行交流,“声音不高,仿佛从无限远处的太空深渊中传来”,低沉,浑厚,富有穿透力,伊依第一次感受到粗陋的恐龙语言听起来这么悦耳。化粗陋为高雅,以不高之声制造悠远的声效,以轻而易举之力产生悦耳悦心的效果,这便是科技的悦人之美。

刘慈欣通过“神”的话语,传递了自己对技术的崇拜之情。“这就是技术,是这种力量使我们的种族从海底淤泥中的鼻涕虫变成神。其实技术本身才是真正的神,我们都真诚地崇拜它。”

作家对科技的赞颂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而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却欲扬先抑,隐藏在最终科技与文学对决的过程与结果中。

在和“神”会晤之前,恐龙大牙一再贬低文学,瞧不起教授古典文学的教师伊依,说文学是“无用”的学问,诗人是“一种最无用的虫虫”,“没出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吞食帝国之所以同意人类在饲养场中讲授古典文学,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内容能在精神上有助于改善人类虫虫的肉质,这好比如今的黑山猪比饲养场的肉猪味道更鲜美,两者是同一个道理。而伊依之所以被选为谨献给“神”的小礼物,是因为在诸多“小家禽”中,他自视清高,目空一切,特立独行,作为一个小宠物来说,这些都是有趣的特点。在恐龙大牙的粗浅认知中,无用的文学至少还是有一星半点的用途,最起码它能改变一个生命个体的肉质、精神与气质。

“神”作为已经进入十一维空间的文明族类,也特别厌恶地球人类,他认为人类思想猥琐,行为低劣,历史肮脏而混乱,让恐龙大牙把伊依丢进垃圾焚化口。而在丢弃的过程中,伊依口袋里飘落了很多白色纸条,使“神”对纸条上的方形符号和小矩阵产生了兴趣,这些是中国的汉字和古诗。

对于诗歌艺术,“神”有一段和伊依的谈话,这段话是“神”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也是刘慈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赞叹:“用如此少的符号,在如此小巧的矩阵中涵含着如此丰富的感觉层次和含义分支,而且这种表达还要在严酷得有些变态的诗律和音韵的约束下进行,这,我确实是第一次见到……”

伊依高喊古诗是“不可超越的艺术”,但“神”却笃信“技术超越一切”,于是,“神”开始了一场“科技终结诗歌”的实验。这是在宇宙的大舞台上拉开的一幕戏剧,星空浩渺,辽阔无垠,在黑暗的戏剧舞台上,镁光灯打在三个或人或神或兽的身躯上,一个拥有超级智慧的科技之神,一个被视为劣等智慧的人类虫虫,在一只恐龙的见证下,探索“科技是否能够超越诗歌”的命题。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这场探索显得庄严又神圣,同时荒诞且滑稽。它使用了基于量子多态迭加原理的量子存储器,占用了10 的57 次方个原子,毁灭了整个太阳系的物质量,包括吞食帝国进化了几千万年的文明。这个实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它熄灭了太阳,拆解了行星,但“神”认为值得。即使家园即将被毁灭的恐龙大牙也默认了这个实验,因为他知道,这个实验里埋藏着一个答案,就是“吞食帝国已经存在了八千万年,为什么技术仍徘徊在原子时代”。戏剧舞台的三方,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厘清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二、巅峰对决

在小说《诗云》中,技术和文学一共展开了三次交锋。科技从初次交锋的小试牛刀,到二次挑战的滑稽荒诞,再到终极对决的倾尽其能、竭尽全力,就像演绎了三部戏剧,由正剧到滑稽剧再到满目苍凉的悲剧。这其中,隐藏了刘慈欣对科学和艺术关系的深入思考。

(一)初次交锋

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第一次交锋,在实验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当伊依即将被丢进垃圾焚化炉时,写满汉字和古诗的纸片从伊依的衣服内飘落,“神”用标准的汉语读出了纸片上的古诗:“白山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神”若有所思。大牙用准确、理性的科学语言进行了翻译,“恒星已经在行星的山后面落下”,黄河流入大海,河和海都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组成”,要想看得更远,就应该登上更高的建筑物。随即,大牙用同样的方式翻译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大牙的科学阐释下,诗歌饱含的宇宙辽阔、独立苍茫、生命微小、沧海一粟的孤独与落寞、怅惘与悲凉之情荡然无存。

的确,科学技术能够翻译文学作品,但它的翻译只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仿制、一种粗鄙的模仿,它无法传递情感,无法表达感受,它剔除了文学艺术的核心要素,那就是无法传递的美感,徒剩下一个无灵无肉的骨架骷髅。正如伊依所说:“人类艺术在你那里只是石板上的花朵,技术并不能使你超越这个障碍。”这个障碍指的就是丰富的心灵感受。

因此,在技术和文学的第一次对决中,技术输掉了。它能翻译文学,但丢失了文学的灵魂要素,它无法传递丰富的心灵感受,无法承载复杂的情绪情感,它失去了美的灵性。

(二)第二次挑战

实验开始之后,“神”就展示了令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的超级能量,他向文学发起了第二次挑战。“神”的战略是变成李白,然后超越李白。“当我研究和收集一种文明的艺术时,总是将自己的记忆借宿于该文明的一个个体中,这样才能保证对该艺术的完全理解。”“神”对实验表现出了超强的好奇心和踊跃的探索欲,他积极地投身于其中。而好奇心、探索欲、实践精神,正是科学前行的推动力。

“神”提取了伊依发梢的皮屑,将自己克隆成李白,并拥有寒冷、痛苦等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又通过“能——质转换”制造了唐朝古装、笔墨纸砚以及古老的书案。这一切,就像施展了神力和魔法一样,让伊依赞叹不已。而转化这一切的能量,足以把一颗行星炸成碎末。

科技在对外部世界的征服、创造方面,显示了无与伦比的能量,但在文学方面,却陷入了无能、荒诞、滑稽的境地。“神”摆出了创造诗歌的阵势,伊依为他研墨,但太阳移动,时间流逝,墨笔已干,沉思良久的“神”未著一字,表情困惑且不安。为了寻觅到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创作灵感,他甚至又创造了美酒佳酿,把自己搞得烂醉如泥,呕吐一地。更可笑的是,“神”像小孩子一样用嘴理顺笔毛,满嘴都是黑色的墨汁,愚蠢又狼狈。

在第二次挑战中,“神”利用高超的科学技术克隆了李白的身体,但无法克隆李白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才华,伟大的“神”像小丑一样穿着宽大的唐朝服装,苦思冥想,却毫无成就,最终酩酊大醉,呕吐满地,一片狼藉,可笑又可怜。对于形体的克隆,科学技术显示了鬼斧神工般的巨大魔法,刘慈欣的描写将这段技术展示得神秘而奇妙,令人叹为观止。但在诗歌创作阶段,科技却显得碌碌无能,不学无术,好像一个志大才疏的酒囊饭袋,可鄙又可笑。

(三)另辟蹊径

“神”在人世间采风两个余月,浪迹山水,饱览美景,月下饮酒,山巅吟诗,对人类文化了如指掌,但他依旧写不出像样的诗歌作品。伊依告诉他,技术是反诗意的,技术的迷雾会蒙住人的双眼,让人无法发现自然之美。草原上,溪流边,斜阳下,一群少女,头戴花环,身披轻纱,美丽迷人。但在科技的眼里,她们是一个个脏器、一根根骨头、一束束血管、一条条神经,是按照解剖学原理分门别类的诸多组织。伊依建议,首先要把超级技术全部忘掉,才能接近诗意。这番言论并没有获得“神”的认可,反而被认为是“陷阱”,是“狡诈”的小把戏。

在大河边,“神”猛然有了新思路,他问:“到河边去有几种走法?”“神”认为,如果无法直接跨越河流,他可以反向行之,绕吞食帝国一周,甚至绕银河系一周,然后走到河边。“神”坚信,技术可以超越一切,他无法直接创作出超越李白的诗作,他便要穷尽所有汉字的组合方式,写出过去之诗、现在之诗、未来之诗,终结诗歌艺术,这所有的汉字排列组合之中,一定有超越李白的巅峰之作。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让恐龙大牙震惊而恐惧,因为如果一个原子存储一首诗,即使用光宇宙中的所有原子,都存不完量子计算机写出来的诗。而“神”最终决定,使用量子多态迭加原理的量子存储器,熄灭太阳,拆解行星,制造诗云,储存诗歌。

科学技术的探索精神令人钦佩仰慕,但当科技为了目的,不惜一切代价,陷入疯狂的执念,真的很可怕。就像有些学者担忧的那样,科技的尽头是什么?是走向毁灭吗?吞食帝国大环毁灭的过程,刘慈欣描写得梦幻又哀伤:“大环解体的过程很慢,如同梦幻,在漆黑太空的背景上,这个巨大的世界如同一团浮在咖啡上的奶沫一样散开,边缘的碎块渐渐隐没于黑暗之中,仿佛被太阳溶解了,只有不时出现的爆炸的闪光才使他们重新现形。这个来自古老地球的充满阳刚之气的伟大文明就这样毁灭了。”

(四)终极决战

“终极吟诗”的浩大工程拉开序幕,神族从容不迫地熄灭太阳,停止核聚变,使太阳坍缩成一颗新星。新星灭了又亮,亮了又灭,反复十一次,物质聚变产生制造存储器的重元素。终于,存储诗歌的“诗云”竣工了,它是一片直径为一百个天文单位的旋涡状星云,外形很像银河系。作家对诗云的描述充满了神秘、唯美的梦幻气氛。诗云中涌动着大团光晕,光晕色彩各异,滚过长空,仿佛潜行的巨鲸。诗云发出粼粼的光斑,像月夜从水下看到的海面;它变幻出令人浮想联翩的形体,发出幽幽银光,仿佛一个无边无垠的梦境。储存诗歌的量子存储器是一块块晶片,像严冬的碎冰一样闪闪发光,折射出霓彩光晕。这伟大的技术、浩大的工程让恐龙大牙和伊依啧啧赞叹。伊依激动地说:“我,也开始崇拜技术了。”

但此时的“李白”,却情绪低落,悲伤地抽泣起来。因为他组合出了所有的诗歌,却不能把其中的巅峰之作从中检索出来。在编制诗词识别软件的过程中,技术再次遇到了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那就是科技既无法拥有杰出的艺术创造力,又无法具备超常的艺术鉴赏力,这些都是技术难以企及的领域。经历了这些,连愚钝的恐龙大牙也变得越来越哲学,不禁发出了反诘:“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

“技术超越文学”的实验以失败告终。在刘慈欣设计的这个假想中,是在汉字数目固定且无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实际上,中国汉字在不断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常用的汉字在逐渐消亡,新的汉字也在不断产生,同时,也会有新的词汇慢慢涌现。比如表示化学元素的新汉字、表示网络用语的新汉字、由于翻译产生的新词汇等。基于以上因素,这个穷尽所有汉字组合的“诗云”实验是无法成立的,其最终成果一经产生便失去了它的时效性。因此,穷尽所有汉字组合的诗歌创造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在论文开篇提到的智能美少女诗人小冰,她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后,人们也纷纷进行了赏读与批评。有诗歌评论者认为,她的诗歌形式固定,词语搭配固化,重复率高,诗歌呈现公式化痕迹;诗歌意象空泛,缺乏个性化特征,沦为机械性装饰;意蕴断裂,有碎片化特征,情感指向模糊,等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冰的“情感”是电脑“计算”出来的,而非来源于主观感受,小冰缺乏审美体验能力与审美自主性。

三、举此抑彼,非道也

从18 世纪60 年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人类就强烈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贡献,它以潮鸣电掣、排山倒海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科技的力量是外显的,它着力于人类外部世界的改造,它可以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文学艺术是向内的,它作用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科技的千钧雷霆之力不同,文学艺术的力量表现为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它改变的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自我的方式,它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命质量。

科技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缠绕共生的双子星,是人类腾飞的两翼。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两者要均衡发展,协调用力;举此抑彼,均非道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伟大的科学家也常常是伟大的艺术家。”著名画家达·芬奇强调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而奥地利物理学家波耳兹曼的科学著作《力学原理》是以一首诗歌开篇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不是对立的,它们如影随形,彼此依存,相互促进。

《诗云》结尾,超级文明种族的“神”也悟到了这个道理,他意识到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承认失败。他用伊依和恐龙大牙的名字作为关键词,检索出了关于他们的几亿亿首诗作为离别礼物,送给了伊依和大牙,这是科技对文学的接受和礼赞,它承认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接受了它的不可替代性。“神”还通过伊依未来的一首七律爱情诗,预言了伊依幸福的情感生活。小说结尾是一个大团圆结局,茫茫宇宙中的一场大戏降下帷幕,曲终人散。刘慈欣的寓言故事讲完了,但关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关系,人类的思考并没有终止……

猜你喜欢

大牙诗云小冰
油爆四格
我们都有一对棒棒的大牙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小冰在“浙江24 小时”干了些什么活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诗云,一个混乱的另类女人——读莫男的《那情那欲那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