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积篑老为山
——读张新科教授《为山集》随想

2023-09-28江苏许结

名作欣赏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科史记教授

江苏|许结

因疫情闲居在家,读书度日,前些时日忽然接到快递,厚重沉实,启封见书,乃张新科教授寄来的近版大著《为山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7 月版),随兴翻读,颇生浮想。何谓“为山”?作者自谓取意于《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及《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观该书之成,虽非专著,然汇集其长期积累之四辑文字,分别是“序言·前言”“访谈·评论”“问道·漫谈”“交流·思考”,以及附录有关作者的“著作反响”,既如“高山”之厚重,内含大量的学术思考;又如“活水”之畅流,有着记述老辈风范、自我成就、友朋交往与嘉惠后学的意义。这又使我想起一件往事,当年我与先君子栖居于南大南园十六舍斗室,某日程千帆先生送家兄许总手书诗卷一幅,尾端留白甚多,先父兴起题诗于后,据记忆前两句好像是“少年积篑老为山,绝顶登临未解鞍”,并挂壁存赏。又某日,山东大学殷孟伦先生携众研究生来访,谈笑之间,用手指此诗卷,叫诸生手抄熟记,以为治学指南。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今读新科教授的“为山”之集,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进,吾往也”的力量。

我与新科教授的学术交集是在全国赋学会上,而该文集中言及本人之处,也均与赋学有关,可谓一庄一谐。所谓“庄”者,是我多年前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时,新科教授作为多名匿名评审专家之一,为此写的评语,后收录文稿名曰《〈中国辞赋理论通史〉读后》,而作为评审语,以如此认真态度形成的长篇大论,真令我惊叹。在文稿中,作者叙述这一书稿的“全”与“通”之后,又转折笔意,另为发明:

本著作的另一特点是充满思辨色彩,由于是对两千年辞赋理论的总结,需要敏锐的眼光审视历史,也需要更深刻的理论思维把握历史,这种思辨色彩使成果更具有尝试与力度,如“律赋经典的历史批评”“赋话、赋格的示范与经典化批评”“相如‘赋圣’说的形成及意义”“对‘辞人之赋’的省思”等。(第196 页)

其中虽不乏过誉,但“评者”深得“作者”之心,则非浮泛敷衍语。而所谓“谐”者,则见载书中收录的《饮酒孔嘉,维其令仪》一文。作者以“饮者”闻名遐迩,此文论“饮”者之道,既多妙思,亦多妙语,比如所说饮酒文化之核心的五步曲,即“望星空”“鸟鸣声”“转宫灯”“挂金钟”“哈一通”,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对此,新科教授记录了一则往事:

2012 年10 月参加学术会议(指由易闻晓教授在贵州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苗王寨饮酒,南京大学×教授(指本人)听了五步曲后,即兴作《苗王寨夜饮新科教授传酒法五步感赋绝句》:“仰望星空夜未央,因声鸟啭气求长,巡游覆盖神情爽,叹息人生美杜康。”把喝酒的步骤和感受都融入其中了。(第293 页)

文人意趣,在严肃的学术讨论中荡出一笔,既是作者为人旷达的形象呈现,也是该书中常见的隽永而耐人回味的精彩片断。

新科教授与我相识是因为“赋学”,但他研究的领域极为广泛,其精通汉代文史,而尤精于《史记》之学,从书中举例的“著作反响”所列书目如《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史记学概论》《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史记〉与中国文学》《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等,其中的关键词语如“史记”“史传文学”“传记文学”“汉代文学”等,已足见其学术思维的聚合与拓展。以《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为例,前辈学者如霍松林先生为之题序提出“博览载籍,视野开阔”“角度新颖,重点突出”“深入钻研,力求创新”“立足现实,审视历史”四大优点,且发明其义:“著者还从唐前史传作家的创作中得出结论:作为传记作家,应以史学家的谨严去求真,以哲学家的睿智和心理学家的细腻去求深,以文学家的笔调去求美,这是中肯之论。”(第402 页)又如《史记学概论》,同辈学者孙明君教授以《建立“史记学”的开拓之作》为题做评介,不仅赞扬“作者高瞻远瞩,思路清晰,对‘史记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有明确的认识,全书第一次建构了‘史记学’的框架体系,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且敏锐地发现“学科生命力的问题,作者也纳入研究视野。‘史记学’要生存,离不了现实社会的土壤,离不了由热衷于《史记》研究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和经常不断的学术会议”。(第422、423 页)这些评点既是评介人的睿智,也反映了著作人的学术建树。而在诸多评述中,又能看到新科教授高度关注的是学术史与经典化的建构。这可以《史记》为例,对其“经典化”的研究在新科教授诸多著作中均能看到,而我从《为山集》的第四辑“交流·思考”中载录作者有关《史记》的零散发言或片断文稿中,也能窥探到其间的“经典化”意义与建构体系的用心。例如《抓住关键线索,搞好〈史记〉教学》《汉梁文化与〈史记〉研究》《深化巴渝文化与〈史记〉研究》《挖掘〈史记〉历史人文价值,推动韩城文创产业发展》以及《史记》研究与现实、数字化、学科建设,乃至研究之活力与生命力的论述,已涉及地域文化、地方文创产业和《史记》“数字化”等问题,无疑拓宽了研究视野。特别是有关《史记》教学与学科建设的论述,将文案转向生动的教学实践与活泼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不仅把握了“经典化”理论的意义,也为现代《史记》研究的经典化提出了新思路与新方案。

最有意味的是,新科教授在对《史记》等传统学术做经典化研究的同时,这部《为山集》也为他个人学术研究的经典化提供了文献材料与阅读快感。学术是公器,而学术研究则属于个人。品读《为山集》,作者个性化的学术研究正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建构的。传承,体现于作者文稿中对前辈学者的继承,这在“问道”中有充分呈示。例如《“严”字当头》一文记述霍松林先生对他的教诲,即作者跟随霍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三年,用一“严”字彰显先生为人的态度、为学的示范,分别是“严谨”“严格”“严肃”,由此新科教授感叹:

博士不是小学生,但如果有缺点和错误,也应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严肃认真。“科技以人为本”,这个“人”,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第224 页)

而对霍先生的宽厚,作者又记述:“先生又是非常宽和的,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为弟子们的学术发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学术传统与精神也由作者自身的学术创造得以彰显,而更重要的是向后学的传递,是薪火相传让读者见证了学术发展的意义。在《为山集》中,第一辑的“序言·前言”就包括了作者为众弟子博士论文出版问世时写的序,其寄寓殷托之情常溢于言表。以作者为其博士研究生侯立兵教授完成之学位论文《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所写的序为例,其中言说多从学术研究的发展提出思考,绝非单纯的溢美。如:

资料是从事文史研究的根柢。本书研究虽然是多维性的,但是研究的风格却是朴实而严谨的。作者严格从文本出发,始终坚守着文学本位。……可以说,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上作者是无比“贪婪”的,体现出了一种“竭泽而渔”的执着精神。这一点对于一位年方而立的青年学人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4 页)

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传递,更是一种对后学的期望,具有一种强大的学术发展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新科史记教授
新科世界冠军有他们五位
A self-driven photodetector based on a SnS2/WS2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with an Al2O3 capping layer
Introducing voids around the interlayer of AlN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奥斯卡新科影后朱丽安·摩尔:爱,是朵不曾辜负的“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