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传承 非遗“绒花”

2023-09-27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绒花南京传统

绒花,又称宫花、喜花,其产生与发展伴随着许多华丽,还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富贵。

花、胸花、帽花、摆件等装饰品形式出现,用于礼仪事项、美好传说。绒花用丝绣编织,工艺精美,不仅外观雍容绒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头民俗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相传绒花始于唐朝的宫廷贡品,距今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2006 年 南京绒花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 年 北京绒鸟(绒花)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此后,绒花这一传承千年的技艺重现荣光,获得更多的关注。

荣华之花 寓意美好

花被赋予了各式花语和美好寓意,采花、插花、食用、入药……无处不在的花是人们对于美自然而然的追求,从古到今,爱花之人从未减少。

汉代以后,簪花风气流行,除鲜花外,簪假花也很普遍。制作假花的材料主要有金、银、丝、绢、纱、绫、绒、通草和彩纸等。假花因其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不受时空限制而备受推崇。

宋朝时,戴花习俗蔚然成风,头上戴花表示吉祥,男女老少都会戴花。朝廷遇到大事,皇帝与百官都会戴花,新科进士参加闻喜宴,皇帝要遵循惯例给进士们赐花。

绒花,以丝绒制成的假花。绒花相传产生于唐代,宋代已成为都市“小经济”的一种。唐代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北宋词人张先描写李师师的词句:“……文鸯绣履,去似风流尘不起。舞彻梁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以上所讲的“宫花”即绒花和绢花的统称,因作为朝廷贡品进入宫中而得名。

《红楼梦》里曾有这样的情节,李纨将“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一一送给园子里的姑娘们。这里的“堆纱花儿”指的就是南京绒花。

清末民初,簪花习俗的流传促进了绒花生产的发展,簪花品种有纸花、绢花、绒花、通草花等。北京、福建泉州、扬州一带,每逢望朔之日、逢年过节、婚庆喜寿,或者会朋友、赶庙会,都有佩戴绒花的习俗。

绒花毛茸茸的触感、富丽丰满的造型,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印象。绒花谐音“荣华”,造型多数体现了民间对吉祥寓意的喜爱。

绒花与民间的节庆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逢一事三节,绒花都是必不可少的节庆饰品,增添喜庆吉祥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南京有佩戴绒花的习俗:嫁娶之喜事,亲朋会送新人“龙凤呈祥”“石榴多子”的大红头花、胸花,春节则常见“年年有余”的样式,端午节、中秋节也有独特的“五毒”“兔子拜月”等绒花款式,以取驱邪求福之意。

此外,北京、天津等地,也流传着佩戴绒花以求美丽吉祥的习俗。如北京地区满族妇女喜欢的绒制凤冠旗头,庙会上比比皆是的绒花福字,买一朵即意味着“戴福还家”;天津妇女春节常带“龙凤花”“聚宝盆”等绒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等。记录绒花传统样式、佩戴习惯与文化的文献多而丰富,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

匠心坚守 千年技艺

绒花的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是绒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亟待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内容。

绒花的主要材料是蚕丝,而绒花制作用的蚕丝跟一种丝绸制品密切相关,它就是云锦。云锦是中国丝织品工艺的集大成者,在元、明、清三代都为皇家御用贡品,制作工艺复杂,有“寸锦寸金”之称。因其选材十分严格,在织造过程中会留下大量的蚕丝边角料,古人惜物,就将下脚料做成了绒花。

绒花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一件绒制品要经过炼绒、漂白、染色、砰丝、批拍子、拴拍子、剪拍子、对拍子、挫条、刹形、熨烫,组装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道道精细的流程,对于制作者的手艺和经验要求极高。就算同一朵绒花,也需要数支不同规格的绒条,因此,最简单的绒花也要花费至少两天时间来完成。

绒花的种类

绒花的类型很多,传统形式主要有鬓头花、胸花、脚花、帽花、罩花、礼花、戏剧花(舞台表演使用)等,采用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官寿的龙、凤、蝙蝠、寿桃等传统造型图案,由于此类绒花多用于婚嫁喜事,又称为“喜花”。

后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题材品种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主要有绒制凤冠、花鸟虫鱼、人物走兽、盆景建筑等新类型,多被称为绒制工艺品。但在民间,人们习惯将其和传统类型一并统称为“绒花”。

绒花以鲜艳的大红、水红、桃红等为主色调,辅以粉红、墨绿、葱绿等色,以黄色、金色点缀,色彩明快而富丽,具有浓厚强烈的民间气息。

不同地区的绒花

历史上扬州、南京、北京、天津等地都曾是绒花盛行的地区,并形成了各自的地域风格,不论是技艺风格还是传统习俗都不尽相同。

扬州

扬州绒花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作为南方绒花的杰出代表,占据着中国制花业的半壁江山。它在民间根植尤深,自古“扬人无贵贱,皆戴花”,其制品数量之大,从业艺人之多,是其他工艺品种所无法比拟的。它艳丽多姿,却艳而不俗;优美动人,却美而不娇,被世人称之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

传统绒花只做鬓花和装饰用,而近代扬州绒花实现了三次质的飞跃。以鸟兽为主要内容的“案头小品”,在色彩和造型上使绒花得到丰富和发展,被称为“第二代产品”;采用浮雕、半立体浮雕技法,将绒花设计进画面、装入瓶框,成为“绒制挂屏”,提升了绒花的文化品位,被稱为“第三代产品”;借鉴扬派盆景艺术,将绒花镶入盆钵之中,越发风雅宜人,成为高档艺术品,被称为“第四代产品”。

南京

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同属南派绒花,南京绒花之所以盛行,相传得益于明清时期南京云锦行业的发达,产生了大量的蚕丝下脚料,为绒花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南京自古以来就有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民间传统文化的流传更是源远流长,素有“人文荟萃之地”的美称。到明清时期,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极盛。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也是绒花的海洋。

20 世纪90 年代,南京有近百家企业生产工艺美术品,生产门类包括人造花(绒花)、染织工艺品、民间工艺品、非工艺品等21 个大类。这一时期的产品除了少数的传统绒花产品外,大多为外销的动物类绒制工艺品,产品主要销往西欧地区,这是南京绒花继明清之后的又一个繁盛时期。

北京

北京是北派绒花的盛行地。北京绒花的历史积淀与绒花造型种类的变迁,是对北京绒花的一个历史回顾。同南京绒花一样,北京绒鸟(绒花)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沉寂,于2009年入选为市级非遗名录,此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北京绒花与扬州、南京绒花的制作程序的确不同,北京绒花是“先缠后剪”,即先用铜丝制成绒条,再根据需要剪成需要的长度。而扬州、南京的绒花制作恰恰与之相反,是“先剪后缠”。除了这一点,南北方绒花制作工艺也无太大区别。

除了主流的南北两 派绒花研究之外,天津也有制作、佩戴绒花的传统,天津人喜爱红绒花,多在过年时佩戴,以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天津也是现在唯一一个保留过年带绒花传统的城市。

猜你喜欢

绒花南京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不会忘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绒花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扬州绒花”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