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看官职翻译
2023-09-27李小雨
李小雨
[ 关键词]《红楼梦》;官职英译;杨宪益;霍克斯
在文化碰撞激烈的今天,翻译文学作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像”。社会等级、爵位官职、人际关系、医药保健知识、建筑风格、宗教思想、古典诗词等包罗万象的叙述都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其高质量的英译本无疑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中,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这两个全译本最为有名。霍克斯的母语是英语,作为著名的汉学大师和红学研究者,在英译《红楼梦》时是相当有优势的,霍克斯的出色翻译,极大地推动了《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对于《红楼梦》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理解得更为透彻,这就使得杨译本更贴近原著,备受学者推崇。作者本着“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地域邦国可考”,实则以明清为历史背景描写四大家族的兴衰史,里面所涉及的官职并非作者刻意描写,结合故事情节虚虚实实,半遵古制。王成秀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对《红楼梦》中的官称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其中的职官类对比《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略有差异。中国自三代以来所形成的极为庞大的职官体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深厚的内涵,也是对文化外译的一大挑战,本文参考《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对《红楼梦》所涉及的官职以杨译本及霍译本为例进行归纳并举例分析。
一、翻译与《红楼梦》
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更是文化交际活动。巴斯奈特(Bassnett)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读者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有效的翻译活动,将不同的民族文化介绍给读者,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自1830 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节选译文,良莠不齐,皆为管中窥豹。直到霍克斯、闽福德全英译本的出现,《红楼梦》才较为整体地在西方传播。《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译本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目的语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优秀的译本才能够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译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应该首先找到原文本中与译入语不同的文化因素,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尽量保留这些因素。这样的策略有利于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所表达的内涵,使他们对原文本的文化语境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巴斯奈特认为,文化交流是翻译的重心,应尽量保留源语言文本材料的特征。而杨译本《红楼梦》被国内外学者称为“最完备最准确的译本”,其特色便是紧扣原文,字斟句酌,不回避中国文化中独有的文化语汇,采用直译的方法。此外,还为不易理解的内容添加了注释,力图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原貌的方式展示给英文读者。
二、官制发展
官制,即设官之制。大约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阶级、国家,建立了政权,逐渐构成了一套职官制度。古代官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代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当时政权的性质和实行统治的具体手段。职官,是我国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传说我国从夏代开始就有了职官的设置,战国时《周官》记载:“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表述了一套职官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第一次整理和总结。从秦代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起,两千多年的设官分职,大体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历代官职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而来。各种职官的名称、建置、品级、人员增减等极为复杂,不仅历代有所变革,就是一代之中也往往有所变化。其官称别名更是数量繁复,例如宰相,除辽代曾用正式官名外,从先秦到明清,它分别为太宰、丞相、相国、三公官、尚书左右仆射、录尚书省事、三省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正式官名的别名。一名多义、一义多名、名不副实、有实无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种种,无一不加大了官职外译的难度。我国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和政治制度,从而产生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在庞大的官制体系中,官职称谓的独特性使得绝大多数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复杂的官制及职官称谓即使对本土译者来说也非易事,对官职的翻译研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红楼梦》开卷即云此书是“将真事隐去”“借贾雨村言敷演”。即文中的一切包括官职的写法都是小说家的创作手法。但即便如此,它也是有迹可循的。
三、两译本官职翻译评析
(一)爵位类翻译
国公,古代中国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北周至明朝,以古郡国之名为某公爵之封号者称“某国公”,如宋朝的楚国公范仲淹、荆国公王安石。清朝则在公爵封号之上弃用古郡国名而用美称。《红楼梦》中的荣国公、宁国公与第十三回的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被称为“八公”,皆为冠以美称的异姓公爵。封建制度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皆为古时皇帝对宗亲或功臣的封赐。英国为君主立宪制,与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有着许多相似的官职,在中世纪欧洲爵位有贵族与平民之分,其中贵族的爵位亦有以下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与我国古代爵位分级有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贵族爵位是可以颁布给女性的,同样有实权和封地,其爵位名衔分别为duchess(公爵)、marchioness(侯爵)、countess(伯爵)、viscountess(子爵)、baroness(男爵)。公爵、公爵夫人的尊称为“grace”,直接称呼时用“yourgrace”(大人、夫人),间接提及时用“his(her)grace”。侯爵夫人、伯爵夫人、子爵夫人、男爵夫人均可尊称之为:“lady(夫人)”,即用“lady+ 丈夫的姓或丈夫封号中的地名”。
所涉及爵位译文二者皆采用直译法简洁明了,唯诰命译文有所差别。
(1)锦乡侯诰命、临昌伯诰命。(第七十一回)
杨译:Wife of the Marquis of Jinxiang / of the Marquis of Jinxiang、Wife of Earl ofLinchang.
霍译:Marquises of Jin-xiang / of Jin-xiang’s lady、 of Lin-chang.
诰命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僚或赐予官阶或封赠爵号,并赋予一定特权的凭证文书。也指受封赠者祖母、母、妻的封赠称谓,明清基本相同,品阶随官员品阶变化,不论几品夫人,只要获得封赠,俗称都叫“诰命夫人”,简称诰命。诰命夫人没有实权,但按照品级享受俸禄。文中诰命指的是官员妻子,即诰命夫人。霍译为marquises 或countess 有所偏颇,杨译lady 相对来说较为符合原文,又贴近目的语。
亲王,爵名。其称始于南北朝,指皇族中封王者。明代,皇子封亲王,位在公、侯之上。清代为宗室封爵之第一等。郡王,爵名。隋代始置,位在王下,从一品。唐代封皇太子之子及异姓功臣。明代为宗室封号,以封亲王嫡长子以外诸子,低于亲王一等。清代沿置,并封予蒙古贵族,位在亲王下,贝勒上。但蒙古郡王一般不在京,所以文中所说的郡王应为宗室爵位,即亲王的儿子。郡王单译为prince 并未显示出亲王与郡王的区别,应加注级别区分。
(2)“……凡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四回)
杨译:“...in addition to selecting the Emperor in his infinitegoodness had made the Board compile a list of thedaughters of ministers and noted families fromwhom to choose virtuous and gifted companionsfor the in their studies.”
霍译:“...whereby daughters of hereditary officials and distinguished families, ..., werepermitted to have their names sent in to theMinistry for selection as study-companions,with the rank and title of Maid of Honour orLady-in-waiting, of the Imperial princesses andthe ”
郡主的译文杨宪益用princesses 一笔带过,霍克斯采用意译的方法the daughters of princes of theblood。赞善,原指赞善大夫、太子属官,第十六回:“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岂有不思想之理?”作者特意将嫔妃、才人分开,可见才人不属于嫔妃。所以文中的才人、赞善指宫中女官。杨译selecting consorts 易使读者疑惑。
太妃,皇帝父亲妃子的称呼或亲王及郡王之母的称呼,无实权。杨译本、霍译本都以直译为主,杨宪益在第二十五回中将南安王太妃(即南安郡王太妃)意译为mother of the Prince of Nanan(现任南安王母亲)。另外,三种译文所传达的信息是南安王遗孀,相对来说mother of the Prince of Nanan更有指向性。
(二)职官类翻译
第八十六回薛潘入狱,薛蝌呈文:
(1)“仰蒙宪天仁慈……伏乞宪慈恩准提证质讯,开恩莫大,生等举家仰戴鸿仁,永永无既矣!激切上呈。”
文中出现的有县官、县令、县太爷等称呼,县令为清代知县别称,宪天、宪慈为知县尊称,但在《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增订本)中未曾查阅到。旧时上诉案件,希望上一级官员能平反冤情,因称之为“宪天”。此处或为作者借用虚构。两译本皆译为Your Honour。
(2)以后中了进士,得了榜下知县,便娶了甄家的丫头。(第九十二回)
杨译:Then he passed the palace examination and was appointed a , after which hemarried one of the Zhen family’s maids ……
霍译:Yu-cun later went on to become apalace graduate, and passed out with flyingcolours and an immediate posting as . He took one of thisbenefactor’s maidservants as his concubine;
Magistrate 作为知县时应标明其管理区域,magistrate of a county 或者county magistrate。楊宪益在第九十一回“亏得县里主文相公好,即刻做了回文顶上去了,那道里却把知县申饬。”的译文:The chief secretary in the county was decentenough to write at once requesting a remission;but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has reprimanded . 就标明了其管理区域。霍克斯并未译出,只用local mandarin 带过。
在引见新科进士时,皇帝钦点以“知县即用”者,则称“榜下知县”。其他进士则需要被分派至各部学习行走,为期三年,之后再分配正式官职。霍译加上immediate 比较清晰地传达出了榜下知县的本意。
(3)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第二回)
杨译:For you’re not verysmart.
霍译:Well! For SecondClass, you ought to know better than that!
(4)祖,丙辰科进士贾敬。(第十三回)
杨译:Grandfather: Jia Jing, of the Yi Mao year.
霍译:Grandfather: Jia Jing, of the year 17—
从(3)(4)来看,二者关于进士的翻译出现了三种,虽说进士分三甲,但文中并未详说贾雨村是二甲或三甲进士,second class 有些断章取义。而metropolitan scholar 定义较为模糊,文中出现了其
他几处进士,杨、霍皆译为palace graduate,笔者认为palace graduate 相对来说比较合适。同样的还有监生,用student 比较合适,虽说监生不一定在国子监学习,但他始终是个學生的身份。探花、进士、监生皆为官称,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得职官,只能说是具备做官资格。
(5)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方,闻得今年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未久。(第二回)
杨译:One day his travels again took himto Yangzhou, where he learned that the that year was Lin Hai his courtesyname was Lin Ruhai - who had come and recently beenpromoted to the A native of Gusu,he had now been selected by the Emperor as a . He hadbeen little more than a month in this present post.
霍译:One day Yu-cun chanced to be stayingin the Yangchow area when he heard that the for that year was a certain Lin Ruhai.This Lin Ru-hai had passed out Florilege, or ,in a previous Triennial, and had lately beenpromoted . He was a Soochowman and had not long taken up his duties in Yangchow following his nomination by theemperor as in that area.
巡盐御史,清初沿袭明制,康熙后改为盐政,巡察与督导其辖区内的盐务及所属各级盐务官吏,此处指的是同一官职,为了目的语读者方便理解应统一译文,霍译本巡盐御史visiting inspector 注重“巡察”,易使读者疑惑。秘书省,唐代时曾改名为兰台,长官为兰台大夫,掌管典籍图书之事。兰台寺大夫为曹雪芹虚构的官职,唐、宋以来,高级文职阶官称大夫,杨译本与霍译本都只译出官署机构,官名未译。
(6)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第四回)
杨译:Her father, Li Shouzhong, a notable of Jinling, had served as a
霍译:Her father, Li Shou-zhong, had beena 国子祭酒,即国子监祭酒,清代国子监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总司监事,董率其属,以教贡监官学生”亦官亦师。古代执行浇奠祭祀的人被称为祭酒。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主管机构,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故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杨译本用libationer 一词译出了其祭祀职能,忽略了其国子监职务,而霍译本只译出其教育管理职能,未体现出引申意义。
四、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选取部分职官列举分析,如《红楼梦》等此类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的典籍的外译工作十分困难,《红楼梦》译本是翻译工作者对传统文化再学习的极好的切入点。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发展历程不同,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等体现在语言上面,而独具民族特色的话语在翻译时常常无法在目的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直译、意译、音译、直译加注释等。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下,人们对于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接触面也越来越广。在大多数中国古代官职等独具特色的词汇都找不到对等英文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音译加注的策略既可以使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有深入的了解,又可以保留自身民族文化特征。音译法是向西方介绍中华传 统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音译法看似没有翻译,即“零翻译”,实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