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汉谚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及翻译方法
2023-09-27王楠楠
王楠楠
[ 关键词] 法汉谚语;翻译;影响;方法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法国谚语和中国谚语都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文学形式。法国谚语以其生动、风趣、简洁的特点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其中许多谚语还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流传至今。然而,由于语言不同,中法两国谚语在句法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中法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了阻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一些法语谚语可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严密性,而汉语谚语也可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严密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源语和译语谚语在语法结构、语义关系、文化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实现中法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与合作。
一、谚语翻译的定义和特点
谚语是指在口头流传中人们为了重复其内容或强调某种含义,而浓缩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并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表達出来的口头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将原谚语的内容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又要保留其语言形式,使读者能够理解、欣赏并记住原谚语的内容。因此,翻译谚语是译者对源语言和译入语中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转换、重组、归纳等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谚语翻译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谚语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译者必须充分了解源语言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以便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第二,谚语翻译需要结合源语言和译入语两种语言。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源语言和译入语谚语可能有相似之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源语言和译入语谚语也有不同之处。如果译者只注意到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忽视源语言和译入语谚语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的差异,将会造成翻译失误。第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把握好语言、文化和社会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谚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它不仅涉及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还要考虑文化因素。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又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法。不同的谚语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掌握谚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法两国之间交流日益密切,法国人渴望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此,在中国谚语法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同时掌握中法两国的文化和语言。由于处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和文化系统,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同时,为了准确地传达原谚语中蕴含的含义和思想感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使译文尽可能地向源语言贴近。
三、谚语翻译的影响因素
(一)语言差异
法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存在差异。法汉谚语翻译过程中,语言差异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准确地传达谚语的含义和形式。
(二)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种充满文化内涵和智慧的语言形式,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对翻译具有重要影响。法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例如,法语中的谚语可能涉及法国历史、文学和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元素,需要在翻译中进行充分解释和说明。
(三)社会背景差异
法语和汉语所处的社会背景也存在差异,这对谚语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法语中的谚语可能涉及法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现象等方面,需要在翻译中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此外,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人也会对谚语的译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四)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谚语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谚语是一种带有深层次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的语言形式,它们通常体现了某种文化的特征和精神。法语和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照和比较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充分考虑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进行谚语翻译时,翻译者需要了解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例如,法语的谚语通常比较抽象和简洁,强调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而汉语的谚语则更加直观和生动,重视语言的形象和寓意。因此,在将法语的谚语翻译成汉语时,需要注意将抽象和简洁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谚语的内涵和精神。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词汇、习语和表达方式也会对谚语翻译产生影响。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四、翻译方法
翻译谚语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保持源语谚语的内涵,又要在译文中尽量再现源语言中出现的意象和表达形式。因此,译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翻译。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谚语翻译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使得目的语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中法谚语的可译性在于中法人民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基本一致,思维基本相通。虽然两国人民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不同,但法汉两种语言的语义存在彼此对应的关系。因此,对于语义彼此对应的谚语,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
比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直译为“瑞雪兆丰年”;“Tel père, tel fils”直译为“有其父必有其子”。直译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避免了翻译中的语义偏差和信息丢失。谚语中的文化现象得以保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直译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首先,对于中法谚语中独有的文化负载词,直译法难以传达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其次,直译法在处理存在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谚语时,可能导致翻译的不准确或难以理解;最后,直译法在处理较为复杂或难以理解的谚语时,可能会使得翻译过于平淡或缺乏表现力。因此,在谚语翻译过程中,如果谚语中源语言的指称意义能够在译入语中找到基本对等的表达,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直译法在处理简单明了、容易理解的谚语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复杂或难以理解的谚语,译者应结合注释、解释和批注等方式进行翻译,以更好地传达谚语的内涵和精神。
(二)釋义法
释义法是谚语翻译过程中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在忠实于原语思想、内容、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解释说明的方式,将解释的内容与译文相融合,从而巧妙地传达谚语内涵和文化的一种翻译方法。对于指称意义差异较大,文化内涵深厚,无法在译入语中直接找到对应译文的谚语,可以采取释义的翻译方法。
比如:“一如不见,如隔三秋”释义为“Chaquejour de séparation semble aussi long quetrois années” 本例中将“ 三秋” 释义为“troisannées”,即“三年”。由于中法两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中法两国之间形成一些特有的事物及表达这些特有事物的词语。这些词语不能直译为对方的译词,比如“三秋”,不能直译为“trois automnes(三个秋天)”。所以在翻译这类谚语时,为了让读者明白所指为何,往往需要采用释义法加以解释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和精神。
释义法在谚语翻译中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谚语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释义法难以完全覆盖谚语所蕴含的所有含义和文化背景。其次,释义法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理解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并进行重新表达。并且为了保留谚语短小精悍的特征,译者需要选取简短的常用词进行解释性翻译,这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替换法
替换法指的是文化替换,即用译入语文化中具有同等功能的指称来替代原文中不被读者所熟知的指称。尽管中法文化存在共性,但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一些事物意象的联想意义截然不同。比如,中法谚语常用动物进行比喻,但相同动物在中法文化中的联想不尽相同,此时可以文化概念作为翻译单位,采用目标语中指称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接近的词汇进行替换,达到同等交际目的。
比如,法语谚语:“Au royaume des aveuglesles borgnes sont rois.(直译:盲人国里,独眼的人成了王)”用“盲人”和“独眼”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在中国文化中则用“老虎”和“猴子”来表达。因此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采用替换法,翻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以及汉语谚语“杀鸡儆猴”用“鸡”和“猴”的意象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而法语则用“chien(狗)”和“lion(狮子)”来表达相同的联想,因此采用替换法,译为“batter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狮子前打狗)”。
由于中法社会文化的差异,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联想可能不同。比如,“鹤”在汉语中象征着长寿,所以汉语有“鹤发童颜”的说法。法语单词“grue”的指称意义是“鹤”,但其在法国文化中联想意义是“不忠贞”。对于这种谚语,采取直译法会使读者造成误解,所以采用替代法,在译入语中找到文化意义相同的词进行替换翻译,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达到交流目的。
(四)意译法
意译法是谚语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指的是译者在受到译语语言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放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内容相符,功能相似的方法。
比如法语谚语“Qui a bu boira.( 直译为: 喝过酒的人还会喝酒)”应采取意译法,译为汉语谚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Tel qui rit vendredi,Dimanche pleura.(周五笑的那个人周六会哭)”应意译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Qui nerisque rien n’a rien.(不冒风险的人什么也拥有不了)”应意译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谚语是中法民族语言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法文化的精髓。中法谚语的互译,不仅要符合目的语的谚语的语用习惯,易于记忆,朗朗上口,其中包含的文化也应为读者所接受。“喝过酒的人还会喝酒”“周五笑的那个人周六会哭”“不冒风险的人什么也拥有不了”,以上三个直译译文虽然意义翻译准确,但不符合汉语谚语对仗押韵的要求。因此,译者整合其中的意义,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符合汉语谚语规范的译文。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同时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语感,能够将原文的意思和精神转换为与译入语相似的表达形式。
五、结语
谚语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思想感情,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由于中法两国人民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障碍和困难,导致译文不够流畅、生动、地道。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源语谚语和译语谚语之间的差异,灵活地使用相应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语言效果,尽可能消除文化差异给译文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本文介绍的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源语中较难理解、难以翻译或不易表达出来的 部分转化为译语谚语。此外,译者还可以通过在译文中添加一些注释来对源语谚语和译语谚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