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军大西南,贺龙这样做动员工作

2023-09-27杨海明张秋菊

红岩春秋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西南贺龙动员

杨海明 张秋菊

1949年5月20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安。5月23日,毛泽东在部署各野战军向全国进军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一野(4个兵团35万人)年底以前可能占领兰州、宁夏、青海,年底或年初准备兵分两路:一路由彭德怀率领位于西北,并于明春开始经营新疆;一路由贺龙率领经营川北,以便与二野协作解决贵州、四川、西康三省。”

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部署,贺龙开始积极为进军大西南做各项准备。为解决南下战士和干部的思想问题,贺龙分别在临汾、安邑、西安等地作了多次深入的政治动员,阐释了革命道理,激励了革命斗志,为胜利完成进军大西南的任务起了重要作用。

部分战士和干部存在畏难怕苦等

思想问题

通过几项措施,贺龙深入了解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为进军大西南作充分准备,并及时掌握了南下战士和干部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是抽调地方干部、军队干部等人员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在担任西安军管会主任期间,贺龙即与彭德怀、习仲勋开会商量,从西北地区抽调6000余名地方和军队干部,进行南下的准备工作。为完成向川西(含成都市)、川北及西康地区调配干部的任务,他与李井泉商量,决定在隶属于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晋西北、晋西南两个地区,从中共雁南地委、五寨地委、离石地委、雁北地委等迅速抽调地、县级干部,组成南下干部大队,听候调令,作好进军大西南的准备。之后,各地、县抽调的干部被集中到山西临汾晋绥分局党校进行集中培训。截至1949年7月初,在晋绥分局党校,日后随十八兵团南下入川,成为接收新区骨干力量的各地抽调干部,达到了3600多人。10月下旬至11月初,南下干部分批从临汾启程,随十八兵团向四川进发。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将所有南下入川的干部及各类干部学校的学员和警卫部队、勤杂人员等,设5个梯队3个警卫团(约1.5万人),按军事编制成立支队,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入川前,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入川工作团”。

与此同时,为做好向大西南进军的准备工作,贺龙、李井泉又从晋绥分局、晋绥军区机关精选出一些干部,以商人、老百姓等身份秘密进入西南地区,调查了解当地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

二是让四川省地下党负责人马识途介绍四川情况。马识途为南下部队和干部作了关于四川当时的形势及民俗、民风等方面情况的介绍。据马识途《在地下》中记述:“在西安,贺老总要我们向南下干部报告四川情况。地下党的同志讨论了几天,起草了一个报告,由我去讲。”报告中提到,成都除有纺纱厂、电厂、面粉厂等几个小厂和手工业外,没有多少生产企业,几乎是一个纯消费城市,百业凋敝,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入城以后,如何恢复生产,保障人民生活,是一大问题。报告中还提到川西号称天府之国,靠的是都江堰,但是今年岁修已经耽误,入川后如不抓紧岁修,明年农业生产将违时,影响极大。

三是指示十八兵团抓紧时间组织多次报告会。根据贺龙的安排,刚从北京开完会回到西安的胡耀邦(时任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立即作了形势报告。据时任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王新亭回忆,在贺龙的指挥下,十八兵团一方面进行了两个月的军政训练,尤其是进行了山地追击作战的战术技术训练,做了入川作战的准备。另一方面,兵团政治部发出指示,要求部队进一步做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教育,号召部队奋勇向四川进军、“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力量”、坚决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的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绝对不可以稍微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任何松懈战斗意志的思想和轻敌的思想都是错误的。”“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毛泽东的科学预见得到了印证。部分入川战士和干部存在着畏难、怕苦、保守的思想问题,尤其是部分人不愿“背井离乡”,不想进川。他们有的担心到了川康不服水土、过不了生活关,有的害怕天天吃大米、吃不到面食,有的惧怕与西南少数民族相处、生活不习惯,还有的担忧方言难懂、语言不通、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有的同志还存在轻敌思想。马识途向南下干部介绍四川情况,提到国民党军队毫无斗志,军心涣散,已不可怕,可怕的是地头蛇。对那些尚未受到打击,盘踞农村的土匪和地主武装不可掉以轻心。马识途回忆:“有的同志在讨论中却不以为然,并且说:‘蒋介石几百万大军都被我们打垮了,还怕几条地头蛇?’”

为此,贺龙分别在多地作进军大西南动员报告,对大家鼓舞很大。例如,1949年9月上旬,在临汾向晋绥分局抽调干部作政治动员。10月下旬,在安邑向准备南下的原西北军大、西北艺校和晋绥行政干部学校的数千名队员作政治动员。11月25日,在西安向南下团以上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作政治动员。

开宗明义,明确任务指明意义

動员伊始,贺龙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明确了进军大西南、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力量的重要任务,指明了解放西南广大地区、解放七千万人民的重大意义。

他在动员讲话中说:“我们的任务,是歼灭胡宗南部队,配合二野解放祖国的大西南。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解放了,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但是蒋介石国民党还统治着祖国的大西南。党中央毛主席号召我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歼灭胡宗南集团、解放大西南就是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目前,第二野战军已经开始向大西南进军,十八兵团和干部梯队也即将出发向四川进军。我们解放大西南,同第二野战军会师,南下到四川去,与四川地下党会师,就是要完成这一神圣任务。四川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四千八百万勤劳勇敢的人民,物产丰富,古有‘天府之国’的称号,是一块宝地,可是现在还处在蒋介石国民党的残余势力统治下,那里的人民还饱受痛苦,我们人民解放军不去,敌人就打不倒,要克服困难去解放那里受苦的老百姓。”

他还进一步指出,目前革命形势发展很快,要三步并成两步走。大家要刻苦努力学习,学习党在新解放区农村、城市、民族等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仅担负起开辟新区,而且担负起建设新区的光荣任务。

在马识途向他汇报有的同志存在轻敌思想后,他当即说:“我在四川驻过防,我知道那些地主的厉害,是要大家注意,不要叫地头蛇咬了!”他在西安召开的南下干部大会上也特别讲道:“蒋介石准备从四川逃走,我们进军四川没有什么大仗可打了,但四川是大陆少数几个尚未解放的地区之一,解放后留在四川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散兵游勇将有几十万人,国民党还部署了一批特务潜伏,他们会伺机反抗,小仗还得打。”

幽默风趣,正确介绍四川情况

针对一些人对四川的错误认知,贺龙用亲切和蔼、幽默风趣的语言,正确介绍了四川的情况,在通俗直白、趣味横生的讲话中做到了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接地气的形式,驳斥诸多错误认识。他在动员讲话中说,现在有的同志听人说,南方整天都在下雨,太阳出来晒死人,把白面搞成饼,贴在脸上可以烤熟,还说蛇多,蚊子有拳头那么大,三个蚊子就可炒盘菜,说那里的人整天泡在水里,只露个脑壳出来,没有那回事嘛!在场的同志都会心地大笑起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南下战士和干部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无形中坚定了他们进军大西南的信心和决心。

巧妙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结合自己切身经历,介绍四川风土人情。据原西北军区警卫2团团长肖庆云回忆,贺龙在动员讲话中说,“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勇敢。这可是块风水宝地啊!那里的生活也很有特色,就连喝茶都挺有讲究,叫盖碗茶”。活泼的话语,再加上他对摆茶碗、倒开水和喝茶一连串动作的模仿,使得会场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他接着往下说,“四川的泡菜也是挺有名的,酸甜脆辣,味道鲜美”。同时,他还咂了咂嘴,这个微小的动作,顿时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如此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逼真的模仿,令人印象深刻、永难忘怀。

要求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在讲到对当地老百姓的称呼时,贺龙说,可称“老乡”“大爷”“大娘”“大哥”“大嫂”等,并风趣地提醒大家,到四川的同志可不能叫“川耗子”哟!逗得会场一片笑声。在讲到四川人民的生活习俗时,他说,四川老百姓不论男女都喜欢头上包一根白布帕子,身穿长衫,脚蹬草鞋,与北方人穿着不同。西南人民吃苦耐劳,他们常年劳动不息的精神值得学习。他还介绍了四川的军阀派系、帮会等组织及少数民族分布的情况,要求全体干部尤其是入川后分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认真学习领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

深入浅出,阐释深刻革命道理

在动员讲话中,贺龙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深刻革命道理,语言形象逼真,说理入木三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穿透力和说服力。

为解决战士和干部的怕苦畏难思想,抓住他们关心的问题,贺龙在动员讲话中连用三个很有气势的反问,引人注意,发人深思,促人猛醒。他说:“不错,西南和华北等地相比,许多地方还是很落后的,条件也是艰苦的。大家不要怕艰苦。我们有些同志一听说西南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还天天吃大米,就想留在家乡不走了。我们在座的都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战士,我们不是天天说要解放全人类吗?现在西南还有几千万同胞在受苦,蒋介石还有几十万军队盘踞在那里,要把西南当成卷土重来的反攻基地。你们留在家乡能安居乐业吗?”“我也不是北方人,家乡在湖南桑植。我就是吃大米长大的。为了革命,为了抗日,我们许多南方人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晋绥,吃了整整8年的小米和黑豆。难道在座的同志就不能为了革命,到西南去吃几年大米吗?”他的话语朴实真挚,铿锵有力,既表达了充沛强烈的感情,也显现了激昂的动员讲话状态,让听报告的人深思,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据晋绥南下干部贾丕基回忆:“我当时就是不大愿意到西南来的,怕不适应环境。听了贺老总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话,我为之感动。事过三十多年,其他的話我都记不准了,唯独‘难道你们就不能为革命到西南吃几年大米吗’这句话,我铭记至今。我就是听了这句话以后下决心参加南下队伍的,至今也不后悔。”

巧用打比方,破解“南”与“北”的难题。冯如秀在《听贺龙同志挺进大西南的讲演》一文中,描写了这样一个细节,贺龙在作动员时说:“红军北上抗日打了八年,解放战争已经打了三年,许多南方同志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流了血,甚至献出了生命,我们应永远怀念他们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现在北方的同志到南方去,解救那里的受苦受难的人,同样要付出牺牲的,这也是变工互助吧!同志们说对不对?”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对”。变工互助运动本是晋绥边区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晋绥南下战士和干部都非常熟悉,他用熟悉的事物对未知的道理进行阐释宣讲,把北方同志到南方干革命形象地比喻为变工互助,对全体战士和干部是鼓舞更是鞭策,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提振了士气。

语重心长,勉励大家建功立业

贺龙的动员讲话既有饱满的热情,又有诚挚的感情,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英勇作战、建功立业,可谓情深意切,深入人心。

他指出:“解放西南是大陆上的最后一仗。我希望每个同志都不要错过这个立功的机会。不论在南下途中,还是在到达西南后的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困难,大家要发扬革命传统,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征服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为党、为人民贡献一切。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做一个坚强的革命军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挺进大西南,完成好解放四川人民的历史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

要求搞好团结,克服以功臣自居的情绪。他在动员讲话中说:“同二野会师以后,要虚心向他们学习,主动搞好团结。不要一开口就是‘我们吃了好几年黑豆’。难道只有我们才艰苦,兄弟部队就不艰苦吗?其实我们晋绥背靠陕甘宁边区,比他们在太行山的条件好多了。”他强调到四川后,不仅要虚心向二野的同志学习,搞好团结,还要和地下党的同志搞好团结,并再三叮咛大家要搞好军政军民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搞好社会治安等。

强调革命要靠自觉,严厉批評个别人开小差的现象,在行军途中和到新区后,都要加强组织纪律性。他在动员讲话中说,革命不能强迫,要靠自觉,靠捆绑解决不了问题。不要想家而开小差,投身革命是自觉自愿的事,如果有人不愿意去、不要勉强,给领导讲,一定批准你留下,但要留下武器,脱下军装,每一套棉军装12个大洋,那是人民群众的血汗。

带头是无声的号召,行动是最有力的动员。这个画面,深深定格在原西北军大分校学员秦守义记忆里,在动员讲话的最后时刻,只见贺龙握着烟斗的右手向前一挥,充满力量的话语回荡在耳边:“只要蒋介石的子弹打不死我贺龙,我就要和大家革命到底。”动员讲话结束后,在现场雷鸣般的掌声中,原西北人民艺术学校学员冯如秀脑海中浮现出,在跟随贺龙的年月里,他那坚强的党性、坚定的立场和勤勤恳恳、艰苦朴素,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历尽艰险,身先士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就是无声的、最有力的动员令。

贺龙多次动员讲话,各级党组织充分而细致的动员,加强了对部队和干部的思想教育,消除了他们的疑虑,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为顺利进军大西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国民党军撤出秦岭地区后,一野十八兵团在贺龙、李井泉指挥下,如猛虎下山,分左、中、右三路迅速越过秦岭、南下入川,会同第二野战军完成对国民党军的包围,兵临成都城下。1949年12月27日,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回到了人民手中。12月30日,在贺龙的率领下,一野十八兵团一部在蓉城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以此宣告进军大西南的胜利。

1950年1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在电报中对各战略区的支援表示感谢:“西南战役之能如此迅速地完成,尤其是西南敌人主力胡宗南部之能如此迅速地歼灭,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野十八兵团在贺龙同志率领下前进的神速。”时任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在《回忆贺龙同志》一文中记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为了聚歼残匪主力于川、黔、桂三省,不使其逃窜康、滇,拖长战役进程,命令贺龙同志率领十八兵团和第七军由陕、甘入川,配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作战。“贺龙同志在群众工作、政治工作、军事训练、组织调整、弹药物资供给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提出‘打好、走好、合好、接好’的口号,这对部队的鼓励很大,也使战争的胜利有了保证。”虽然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地道出了贺龙在进军大西南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猜你喜欢

大西南贺龙动员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肇庆建设广东面向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探索
国防动员歌
葡萄用药:众品牌“逐鹿大西南”
邓小平之大西南禁毒记
大西南 一段如歌的岁月
国防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