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

2023-09-27陈士良

科教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场域均值体育锻炼

陈士良,陈 潘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515)

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造就了 “无人不网、无时不网” 的互联网时代。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1785 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1]。手机成为人们网上浏览、购物、娱乐、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频率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引起身体和心理的不适,进而增加手机成瘾的风险。手机成瘾是指 “个体由于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且对该种行为无法控制而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并带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一种新型的行为成瘾”[2]。这种行为成瘾若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在手机使用受限时会表现出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调查了解大学生 “手机成瘾” 状况,积极构建相应的教育干预策略,对帮助学生降低成瘾行为的发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某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10 份,有效回收问卷399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3%。其中:男生115 人,占28.82%,女生284 人,占71.18%;大一180 人,占45.11%;大二82 人,占20.55%;大三90 人,占22.56%;大四32 人,占8.02%;大五15 人,占3.76%。

1.2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采用熊婕等人编制的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MPATS)[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83 和0.91。问卷内容分为戒断症状(编号为1、4、6、8、10、12 等6 个)、突显行为(编号为5、9、13、15 等4 个)、社交抚慰(编号为2、7、16 等3 个)和心境改变(编号为3、11、14 等3 个)4 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有5 级评分,总得分在16—80 内,总理论均值为48(3×16);4 个维度的得分为戒断症状30(理论均值18)、突显行为20(理论均值12)、社交抚慰15(理论均值9)、心境改变15(理论均值9);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越高,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

2 学生手机成瘾状况的特征分析

2.1 学生手机成瘾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医学生手机成瘾总平均分为42.92,接近理论均值48。同时发现,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理论均值的有141 人,占比39.09%,表明学生总体上存在一定的手机成瘾且人数较多。在各维度上,戒断症状平均分为17.54,突显行为平均分9.09,社交抚慰的平均分为8.87,心境改变平均分为7.42,各平均分与理论均值差距非常小(见表1)。在使用时间上,日均使用手机时长2 小时以内,4 人,占1%;2―3 小时,26 人,占6.52%;3―4 小时,65 人,占16.29%;4 小时以上,304 人,占76.19%。数据表明,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间总体上较长,这是导致出现手机成瘾行为的最直接因素。

表1 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分及各维度均值比较

2.2 学生手机成瘾各维度人数情况

维度指标是具体反映手机成瘾行为在生理、心理及情绪等上的状况。戒断症状指没有使用手机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指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心境改变指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在各维度高于理论均值的人数中,社交抚慰225 人,占比56.39%(见表2);戒断症状209 人,占比52.38%;心境改变146 人,占比36.59%;凸显行为101 人,占比25.31%。社交抚慰、戒断症状两个维度中高于理论值的学生人数和比重最高(超50%)。社交抚慰和戒断症状的高均值也进一步表明手机依赖的严重影响,一旦出现成瘾行为,离开手机就会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并且学生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和失常行为。

表2 高于理论均值的学生人数

2.3 学生手机成瘾的性别及年级差异

调查显示,学生手机成瘾总体状况在性别上具有一定差异性,女生的成瘾程度要高于男生(见表3),在 “突显行为” “社交抚慰” 上表现尤为明显,平均得分均超过理论均值。在社交抚慰上女生的成瘾程度要高于男生,与女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倾向于利用手机进行人际交往相关。在年级上,学生手机成瘾总体状况及各维度表现具有一定差异性,值得关注的是,大四、大五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见表4),这与高年级学生忙于学习、工作等情况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让学生 “忙起来” 有利于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和缓解手机依赖度。

表3 性别差异分析

表4 年级差异分析

3 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干预路径

手机成瘾作为一种行为成瘾,其实践行为的发生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与学生所处教育场域及个人的性情倾向密切相关。教育 “场域” 的优化与个人 “惯习” 的重塑是干预 “手机成瘾” 的主要手段。

3.1 优化学生学习生活 “场域”

学生所处的场域包括宏观层面的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场域,如 “快餐文化” 的流行、新媒体的发展等,其中,校园场域和家庭场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域。校园场域包括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子场域,家庭场域包括家庭的经济收入、结构组成、教育观念等。因此,在学校场域内,学校要通过课程的设置、活动的开展、氛围的营造来提高学生对健康意识的培养。如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开展主题宣讲,加强学生对手机成瘾及身心健康的认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走出宿舍、走进操场、走进人群;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使用手机规则,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在家庭场域内,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行为,当发现学生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要及时进行友好的提醒和积极的行为引导;要主动与学校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学校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2 重塑学生个人 “惯习”

“惯习” 与环境交互后产生的一种行为 “倾向系统” ,在学生手机成瘾中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成长轨迹大致相同,从家庭场域到校园场域再到社会场域,但是个人的生命经历、心理特质、抗压能力等却不尽相同,在不同场域结构网中的经历塑造了不同的 “惯习” 。这种 “惯习” 在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个人方面,要加强时间管理,科学有效地分配学习、生活、工作时间,合理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在高校方面,要对部分手机成瘾度较高的,尤其是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经常性谈心谈话,通过访谈、生活叙事的方法深入了解个体的生活、情感经历,探究引起手机成瘾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如何加强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积极关注学生思想、行为、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我情绪,促进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3 体育锻炼的调节效应

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有计划的、有规律的、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个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生活的最积极、有效和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进而对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水平产生积极影响,有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可以作为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一个手段” ,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4]。高校一方面要尽量增加每周体育课的频次和学时时长,以增加体育课授课期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多项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贯彻体育思政理念,在教授学习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通过体育的历史、荣誉、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认识体育锻炼对健康生活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高校还要积极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开发体育锻炼小课堂。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示范是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内的第一课堂必修课教学基础上,要充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开展体育锻炼指导。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该校依托书院制教育模式实施 “强体计划” ,聘任体育教师担任书院特色学业导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的锻炼计划,开设了 “球类运动训练营” “瑜伽小课堂” “游泳技能提升班” 等第二课堂教育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体能素质和运动热情。最后,高校要多维度全方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校园氛围;要大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积极发展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开展参与度广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如南方医科大学开展的荧光跑、彩跑、校园越野赛等活动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参与;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传统体育器械及场馆的约束,积极开发线上体育活动模式,为愿意在宿舍或室内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学生创造条件,既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南方医科大学广泛开展了线上跳绳比赛、平板支撑比赛等,创新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新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场域均值体育锻炼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