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弦外之音 聆听『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2023-09-27IC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3年9期
关键词:音乐厅消防建筑

李 佳/文 IC/图

先说说大家熟知的。

衡复音乐街区,一块由淮海中路——汾阳路——东平路——衡山路——宝庆路围成的地块,形若钻石。满眼的梧桐绿,缭绕的咖啡香,身在此处,放慢脚步,静下心,似有悠扬乐音不绝于耳。复兴中路,恰是这个街区的“中轴线”,于是,位于路北侧的捷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下简称:上交音乐厅)自然成了街区的核心;围绕着它,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音歌剧院、贺绿汀音乐厅、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灿若“满天星”,点亮了这个特别的城市音乐空间。

上交音乐厅,坐落于复兴中路1380 号。在一群老房子中间,这栋建筑显然是个“后生”,它面世于2014 年,迄今未满10 岁,却承载着“远东第一乐团”跨越百年的梦想。音乐家向往这里,它是全球首个拥有“全息声”后期制作功能的音乐厅,音质无可挑剔;国人赞叹这里,它是国内首座“全浮建筑”;上海市民尤其喜爱这里,他们共同给它选了一个昵称——馄饨皮,对它的情感就这样放进生活最灵动的烟火气里了。建成至今,上交音乐厅的演出精彩纷呈。

接下来,要说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了。

这些故事,与上交音乐厅的音质何以如此美妙相关。它们,看似在音乐之外,实则亦在音乐之中;它们是“弦外之音”,更是一间音乐厅所能奏响的、最美妙的旋律,是爱乐者能够安享音乐的原因所在。这些故事里,饱含着上交音乐厅的管理运维者内心最关注的东西。

“木头”的故事

最关注的东西是什么?

“剧场安全,是放在首位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它是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良好的赏乐体验。安全问题,始终贯穿在上交音乐厅的管理运维之中;更确切地说,从音乐厅开始建设的那一日起,便与这个课题“结缘”了;尤其是消防安全。

行业内有一种说法,建造音乐厅,并非仅仅打造一座建筑,更是打磨一件乐器。因为对于音乐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建筑体本身如何,而是建筑内部的音质效果。上交音乐厅,由声学设计大师丰田泰久领衔设计,由拥有丰富音乐厅设计经验的建筑设计师矶琦新协力打造,大师们对于建筑声学的要求非常高,可谓纤毫必较,有时甚至几近“苛刻”,若非如此,无以做到尽善尽美,因为在声音的领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保障其音质的,除了大师设计、精工建造之外,最主要的“秘诀”是:木头。

木头对于声音的反射、音乐演奏的声场,具有最佳效果。专业音乐厅基本都是木制的,上交音乐厅更是如此,其声音设计优先于建筑设计,毫不夸张地讲:在这座音乐厅内部,这里、那里,全是木头。若是来上交音乐厅聆听一场音乐会,很快就能感受到,无论坐在哪个位置,欣赏效果都一样,音色那样清晰、干净,仿佛每一件乐器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

在1200 座的主厅,观众席围绕舞台呈环形分布,不同区域间,以木制独立墙分割,天花板和墙体选用坚硬而沉重的木质材料,制造出丰富而温暖的音色。演艺厅较之稍小,可容纳400 座,更将木头的反声功能发挥到极致,在墙体和观众席外沿,布满条状的声学饰面,“木条”间的距离,经过了精密测算,宽窄不一,有一定倾斜,从而达到完美音效。值得一提的是两厅的舞台地板,它们采用北海道扁柏木。这种木料材质软,大提琴的指针可以直接插入;音乐的延展性强,能将声音传递得更远。故而,这两个舞台的地板堪称上交音乐厅的“宝贝”,绝对不能沾水,日常保洁用的毛巾必须拧干,就连演出后献花,也必须将水控干才行。

一座音乐厅,有如此多“木头的故事”。若是建筑有生命,那么消防安全一定流淌在这栋建筑的血液里,甚至在它“诞生”之前,便已经开始了“严厉拷问”。由于“木头”多,当初在建筑验收之时,没少花功夫,但凡哪里差一点,都肯定过不了关。对这样一栋建筑的安全性,消防部门曾经提出诸多质疑,在验收上格外严格,对其每一种木质材料、每一处建筑结构都进行了反复的防火检测,并对比、研究国际上的相关实例,进行了多轮论证。直到最终拿到材质等级报告和安全等级测试报告,彻底消除了疑虑,上交音乐厅才得以与乐迷“见面”。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

不仅如此,消防安全元素还渗透在上交音乐厅的每一处细节里。这栋建筑,有最先进的消防安全设施,它们与建筑的契合度高,是随着建筑一同设计、安装的。在不同环境、部位,配备的设施也不同,有着各自的指向性和功能性,如公共部位,安装的是常规喷淋设备和烟感报警器;在主厅和演奏厅的天花板上,安装了水炮,前者空间大,有4 台,后者相对较小,有2 台;在存有大量乐谱资料的谱库,有一整套气体钢瓶灭火装置;就连洗手间,都有烟感报警器;更别提水泵房了,上交音乐厅的水泵房在业内有“样板房”之称,常有同等级别的音乐厅相关人员前来考察。上交音乐厅的前身是“上海跳水池”,大部分建筑体在地下,故而设计者还未雨绸缪,留出了更多的疏散通道,纵使有灾难发生,人群也能第一时间撤离。

正是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在音乐之外,演奏着另一段无声的旋律,它是上交音乐厅这座现代“木建筑”的主旋律之一,赋予了音乐另一重深沉的体验,让爱乐者沉浸在音乐中,也沉浸在安心里。

安全从“水滴”汇成“江海”

2018 年11月26日晚,在上交音乐厅,一台别开生面的晚会拉开大幕。作为当年度徐汇区“119”消防宣传月活动的压轴戏,徐汇区消防委联合有关单位在此举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消防安全重于泰山”——改革开放40 周年礼赞暨119 消防安全城市安全宣传公益文艺晚会。音乐会上,消防指战员与市民群众齐聚一堂,共享视听盛宴,在动人的歌声,悠扬的旋律中,关注消防、参与消防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

上交音乐厅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演练

这样一场特别的活动选址在上交音乐厅,是因为“两个过硬”。其一,无外乎音质效果;其二,则是消防安全。音乐厅开厅以来,从未发生过消防安全事故,运营至今,已经成为徐汇消防的“放心单位”。从行政部门,到安保部门、保洁部门,都将安全作为日常运维的“头等要务”。多年运作下来,安全意识在音乐厅内部渐成一种自觉。

其实,2014 年9月,在上交音乐厅刚开厅的时候,管理运维者们心里最牵挂的,就是“安全”。——牵挂,并非因为没底气,而是“关心则乱”。在首场演出开始前,他们反复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安全防护还有没有漏洞?方案齐全吗?哪些细节还没想到?哪里的人手还不足?……无论对于行政管理者,还是物业安保人员,音乐厅都是全新的,他们像期盼一个新生儿的出生一般,欣喜和忐忑并存。建筑内部的各个点位、通道,他们都不知走过多少遍,总还觉得担心,实在不放心的地方,就加派人手。首场演出圆满成功后,他们的心,简直比欣赏过演出的观众们,还要愉悦。

毫不夸张地说,上交音乐厅正是这群管理运维者共同的“孩子”,他们全心全意,又诚惶诚恐地看着它“长大”、成熟。随着时间推移,音乐厅的运转渐入常态,管理运维者的经验愈加丰富,部门间配合更默契,管理方法更科学,还熟练掌握了监控、安检仪器等辅助工具。纵然如此,他们对演出安全的重视和用心从未改变,所花的功夫也从未减少。每遇大型活动,都坚持“一活动一预案”,并事先召集办公室、物业、后勤等部门开会,商讨解决针对性问题。在诸如跨年音乐会、“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不仅行政人员、安保人员全部上岗,还通知应急管理部门、维保单位到现场,准备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上交音乐厅“厅团合一”,也就是说,这里不仅是爱乐者欣赏音乐会的场所,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家”,是音乐家们日常排练和工作的地方。然而,这个“家”里,却没有一丝“烟火气”。开厅近十年,上交音乐厅坚持不用明火、不设食堂,就连一层大厅供观众休息的咖啡吧,也只提供冷餐。这些,也是为了安全。

还有,上交音乐厅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每月,至少一次消防自查自检;每半年,开展一次消防演练,这些演练都是“动真格的”,不但会请消防专家前来授课,而且每期都有不同主题的模拟:诸如舞台逃生、公共区域逃生、初期灭火等等,全是“真刀真枪”;诸如灭火器、“两带一枪”等器材都曾操练过。每逢节假日放假前,上交音乐厅行政部门会联动安保部门、保洁部门做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对于像插座未拔、取暖器未关等疏漏,一经发现,即时整改。

安全,犹如水滴,上交音乐厅日常运营的每个细节,在管理运维者的意识和行为里,也在时间流淌、岁月更迭中,潺湲汇聚,聚成一道道细流、一条条河,并终将汇成江海,浸润着每一个音符,也滋润着每一份由音乐带来的欢喜。

不是几十个人,而是一支团队

从2014 年开厅,上交音乐厅走过了近10年;回首望时,恍然发觉,身边人“依然旧时模样”。大部分管理运维者陪伴音乐厅走过了近10 年历程,他们不只是几十个人,更是一支队伍、一个团队,是彼此的“家人”。上交音乐厅独特的文化土壤,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多年以来,吸引着这群人的,是共同的成长。

上交音乐厅建在生活区,周围居民小区很多。这是它的特色,也成就了其得天独厚的个性:既有艺术性也有生活性,既“高大上”也“烟火气”。音乐厅的“任务”,不仅要做好每一场演出,呈现最佳视听体验,也要与“街坊们”打成一片,实现与居民的良性互动。

在上交音乐厅,有一支后备安保力量,由音乐厅的安保人员组成,人员虽少,但要求可不低,任务也不简单。平日里,音乐厅的保安小伙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潜心学习技能,认真投入训练;不定期实操、每月两次专家培训;诸如如何操作灭火器具、如何扑救初期火灾、紧急情况下人员如何疏散、日常工作中如何发现安全隐患……小伙子们个个得心应手。

他们中间,有4 个“领头羊”,不仅考取了消防设施操作证书,能操作带联动系统的消防主机,而且在消防设施日常运维、日常检查维护、与业主日常沟通等方面,样样出类拔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领头羊”的带动下,其他队员,甚至音乐厅行政管理者中,不少人都“憋足劲”、下苦功考取证书,力争成为“认证上岗”的专业人士,整支团队散发着阳光、向上的气息。

这支特殊的团队,不仅是上交音乐厅的一线消防保障力量,也是整个街区的“安全屏障”。平日里,上交音乐厅的消防演练,常邀请周边居民一起进行,必要时,同街区建筑若发生安全问题,他们会挺身而出、成为有力的补充力量。有了这支队伍,周边居民与音乐厅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不少社区阿姨、爷叔们手机里,都加了上交音乐厅安全负责人的微信。街区里有树木遮挡、车辆违停、消防隐患等问题,他们看到,总会第一时间发来消息。经年累月,音乐厅和“邻居”们信任感加强了、感情更深了,团队获得感在此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提升。

最艰难的一段日子,成了这群人最难忘的时光。

从2022 年3月下旬实施闭环管理开始,上交音乐厅行政部门、物业安保部门驻扎进来,从书记、主任,到普通员工、保安保洁,纵使岗位差异、分工有别,统统成为音乐厅的“驻守者”,与其同在。

客观上讲,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如今回望,那段日子在团队心中留下的,只有“美好”。那是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美好”。虽然吃着泡面,可日常工作未停、安全标准未降:门岗24 小时有人驻守,建筑重点部位每日巡查“打卡”,消防设施照常运维……6月,当上交音乐厅与观众们“重逢”时,神采如初。那是和衷共济、亲如一家的“美好”。两个多月中,这群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生活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关心,当上交音乐厅的“大门”再次打开的时候,他们已然成为彼此的家人,默契和信任超越了言语的表达。有了如此聚合力,上交音乐厅的安全之路亦更加笃行致远。

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场音乐会的功夫,在舞台之外;而一间音乐厅的“功夫”亦如此。上交音乐厅的每一场精彩纷呈、余韵悠远的音乐会,不仅在弦上的“歌咏”里,亦在弦外的真情中;在精益求精的声学设计里,在一丝不苟的日常运维间,在每天、每分、每秒的安全防护中;在现在,更在未来。

猜你喜欢

音乐厅消防建筑
小鹏G9成都车展全国首秀 重磅发布Xopera小鹏音乐厅
《消防界》征稿启事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Foro Boca音乐厅
迪士尼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