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探析
——基于天津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

2023-09-27徐广鑫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感育人责任

尹 娜 李 响 徐广鑫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时代新人”这一概念是在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党和国家对党情、国情、世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基本依循。所谓“时代新人”,培育的前提是时代,塑造的核心是新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青年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接班人,责任在肩、号角催征、使命必达。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也为各高校如何开展好新一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2023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也提及这一项重要工作: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对于引领学生认知社会责任、推进高校育人实效、托稳家校社责任感教育底盘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擦亮时代青年的底色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核心要素,其强弱是判定大学生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志[1]。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特殊情感认同,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决态度及负责任的行动[2]。新时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和绝对的贫穷,很难切身体会如今安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只关注结果,而不在乎过程;只注重做了,而不注意思考的“目的性强”现状。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了解不够、对个人应履行的各项政治责任和政治义务理解不深。时代赋予青年独特的印记,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乘风而行,勇担大任。疫情袭来,承担社会责任的接力棒传到新一代青年手中,“00 后”穿上防护服,成为抗击疫情“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进而内化升华为个人的行动自觉,用实际行动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让“社会责任感”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实现的奋斗目标。

(二)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主体作用,丰富时代青年的底蕴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是社会和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有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出现学校责任认知和学校责任行动“知行倒挂”的现象,学生在情感上、行动上有为学校发展、校园稳定贡献力量的实际行动,但自己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对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未来蓝图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校具体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没有做到“心中有法”,以至于自己应该在“师生一台戏”“共谋一盘棋”中承担什么责任尚不清晰。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进步融入到学校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之中。一方面,要求时代新人要提升思想觉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将所学知识通过实际行动融会到祖国的建设发展之中。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始终以“十大育人体系”为突破口,融合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在加强学生与学校的关系联结和维系情感黏性等相关教育和引导上多下功夫、多谋措施、多元尝试。

(三)贯通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增强时代青年的底气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于青年人责任担当的培养,并在一系列会议文件中多次强调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引导青年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德育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共同体,就是要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社会育人资源,重视家庭教育的支持,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与塑造过程机制化、体系化,不缺位、不错位,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依托“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在全国范围经过6年反复验证修改完善的调查问卷基础上得出,问卷内容涉及社会责任感纵向形成维度(认知、认同、实践)和横向结构维度(政治责任、生命责任、学习责任、学校责任、网络责任),既强调内部责任,又关注外部责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调研阶段,面向天津科技大学理工类专业1~4 年级本科生和1~2年级硕士研究生,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19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3 份,有效回收率94.99%。调查对象以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分类依据均有分布,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天津科技大学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学生情况数据

三、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共计34 个题项,题项内容根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三个环节(社会责任认知、认同和行动)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五个维度(政治、生命、学习、学校、网络)进行编排。经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整体表现、各维度发展、归因塑造三个方面分别呈现出不平衡性、目的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整体表现:认同强认知弱,呈现不平衡性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情感丰沛、情怀深重,有较强的担当责任的意愿,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调研数据显示,受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6.18 分,80 分及以上占75.2%,60 分以上占96.4%。但是,大学生只有具备准确、深刻的社会责任认知,才能在情感上更加认同社会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坚定地践行社会责任[3]。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三个环节来看,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认同、行动得分分别为84.91 分、87.49分、86.14分,社会责任认知分数最低。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具体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包括哪些方面的社会责任都缺乏了解,对自己如何进一步把社会责任“担得起”进而“担得好”不甚了解,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落地。

另外,根据不同责任感对大学生自身(内部)和周围环境(外部)的倾向性,将五个维度的责任感分为“内部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和“外部责任感”(学校责任感、政治责任感、网络责任感)。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大学生“内部责任感”得分较高,而“外部责任感”中除了网络责任感得分最高外,政治责任感和学校责任感得分均偏低,整体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对自身生命和学习的关注度较高,知道自己已是成年人,需要对自己负起责任;另一方面,对于看似处于自身之外的他者,如学校、政治等外部环境,大学生还需要提高认识、认同和付之行动,将“外部责任感”与“内部责任感”形成良性互动,供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整体平衡。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发展:“知易行难”,呈现目的性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五个维度较为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当代青年在责任担当方面的动态表现,强调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才能有效避免责任感培养的目的性、盲目性、片面性等问题,从而避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经常不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下就去担当社会责任,这就是“知行倒挂”现象,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受测大学生在政治责任感、学校责任感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乐观,大到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小到班级内部制定的集体守则,很多学生并不能清晰地讲出其中的具体内容和规定,或者只是重大节日、关键节点时当着需要“打卡”的任务。当过分的目的性、功利心占据了“头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就会出现偏差,积极性也会受到压制,只追求最终结果,忽视思考的过程。具体来看,政治责任认知得分(79.17 分)明显低于政治责任认同得分(86.64 分)和政治责任行动得分(85.84 分),出现了明显的“知行倒挂”现象。政治责任认知得分高于80 分的占65.3%,其中“我了解‘中美贸易摩擦’有关情况和我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政策”一项在全部题项中的平均得分最低,为75.78 分。同时,受测大学生的学校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3.55 分,在五个维度中得分最低,其中,对于“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思路”(79.20 分)以及“学校的校训或办学宗旨”(83.40分)了解不深,对于“自身是学校、学院、班级中不可替代的成员”(81.60 分)认识不够,对于“学校、学院网站或官微的新闻动态”“最近学校、学院举办的或将要举办的活动”关注不多(83.40分)。大学是教授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而培养大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建立“以校为家”“校荣我荣”主人翁意识,主动关心学校事业发展,参与学校治理,力所能及承担一定的学校责任,则是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表现。

后疫情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困扰,时代新人也要在一味“躺平”和盲目“内卷”之间抚平心态,认真思考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内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撕掉“缺失社会责任感的一代”的标签。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归因塑造:动态交织,呈现差异性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塑造,是“润物无声、风行草偃”的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调查报告中分别从性别、年级、生源地、毕业高中类型等因素入手,全面分析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影响,启发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发展规律,捋清育人思路。

本次调查面向天津科技大学理工类专业学生,受测大学生中,按性格要素,男生222人,女生81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及各环节平均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与学者魏进平等人以往调查结果结论一致[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心思细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认同相对深刻,进而能更好地指导其行动;而男生思维大条、粗犷好动,应针对其性格特点,耐心进行社会责任认知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利用其相对较强的主动性,正确积极地调动其积极性,深化社会责任认同,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提高自己责任担当的能力。按年级要素,大学二年级学生平均得分(80.33 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二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有了基本了解后,新鲜感降低,同时入学时间不久,还没能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学习动力下降,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迷茫感和厌倦感,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责任担当,更不能对其产生情感认同,并将其外化于行。此外,比较发现,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86.84 分)明显高于本科生整体水平(85.41分)。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目标更明确,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强烈,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更加完善。

除此之外,本次调查中来自城镇的学生133人,来自农村的学生170人,两者的社会责任感水平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差异逐步缩小,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所处社会、教育等环境日益接近有关。

四、对策建议

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倒挂”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力度,多主体、多举措、分工合作,协同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提升认知水平。要始终坚持理论、实践、机制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家庭教育根基作用、社会教育支持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格局,推进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育人实效。

(一)用好思政课“主阵地”:发挥课程思政引领作用,提升社会责任感认知水平,增强时代青年的底气

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维的能力,因此,理性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发挥育人功效,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4]。首先,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选材,既要保留历史经验,结合建党百年,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优秀个人和集体事迹介绍宣讲,帮助学生体会到当前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感恩之心、回报之情;还要结合时事热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各自领域所获得的成功都是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体现。如小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承担照料父母的责任,大到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每件事都是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其次,要注重授课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要接地气,运用合理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大学生厘清责任关系,加强责任意识。尝试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沟通交流,通过分组协作,给予学生各司其职、共担责任的真实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事例来描述不同层次的责任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具体可以采用研讨式、情境教育式的方法,还可以使用视频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媒介模式,引领学生思想,更好地将思政课堂教育引向实处。

(二)抓牢三全育人“主心骨”: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育人实效,丰富时代青年的底蕴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与立德树人是联结互通的关系。全员育人,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隐性教育力量。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当中,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有效作为和暖心举动,就给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云防控”抓起来,底数清、情况明,时刻了解学生安危;“云思政”做起来,明白纸、家长会一个都不能少;“云就业”搞起来,找工作、投简历,在家一样拿offer……,通过这些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督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的实招细招,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使命感,将学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全程全方位育人,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责任感。“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时代新人也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首先,高校可以常态化开展以爱国、好学、敬业等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工作,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考试诚信教育、爱国爱校教育等,丰富思想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其次,依托思政一体化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实践育人基地等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机会和平台。同时,结合“新时代实践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双减课后服务”等活动载体,围绕党史宣讲、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传播、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和劳动,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理念的理解,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以及社会的需求,坚定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三)掌握家校联动“主动权”:构建家校互联互通网,筑牢社会责任感教育根基,擦亮时代青年的底色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基础,高校应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做好家校联动工作,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建设[7]。首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身,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其次,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学校也要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善于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及时给予学生奖惩反馈,让他们真正明白个人责任感培养的意义所在,而后再对其行为过程及结果给予教育。如果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障碍,要及时纠正,同时主动同学校和家长进行反馈,保证家校双方共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形成家校共育长效机制。

无论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哪个主体,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这也是塑造他们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相处,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自我锻炼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也才能为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

五、结语

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无论是“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还是如今生逢盛世的大好时代,一代代青年都应是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的回信人。大学是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要立志成为“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既是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也是时代新人的奋斗追求。为此,学校、家庭、社会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无论学生行之多远,都应做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道路上的一盏灯塔,引导大学生深化社会责任认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投身实践历练中做到知行合一,敢担当、能担责;面对问题和挑战能够理性归因,不怕事、能成事,让新时代大学生用责任担当为奋斗征途写下生动注脚。

猜你喜欢

责任感育人责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