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元四驱”框架下江苏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机制及优化路径

2023-09-27王晓辉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徒产教职业院校

王晓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引言

我国是“制造大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19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考察时指出,“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巨大需求中,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自2018 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逐步上升,2018 年约为570 万人,至2022 年已上升至约1197 万人,约为2018 年的2.1 倍。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度我国职业本专科招生约547万人,占高等教育总招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的延伸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职业教育逐步成为了更多学生深造的选择。当前,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实现了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了学生、家庭、企业的需求,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西方国家步入工业化的进程早于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职业人才。因此,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更为成熟,并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这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Malcolm Greig对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发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对个人未来的就业、收入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1];Anonymous 指出由学校和企业组织的现代学徒培训为学生学习技能、知识和职业经验提供了支撑[2]。目前,我国也有部分职业院校引入了现代学徒制,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中摸索出“23446”的人才培养模式[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了“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了校企联合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则在现代学徒制中引入了教学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5]。现代学徒制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技能的优选方式[6]。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还存在学徒制的学生身份亟待解决、院校能力不强、学生前景不明和制度保障不够等问题[7][8]。

现代学徒制在国外职业教育中的成功实践为我国职业教育引入现代学徒制提供了经验指导,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体系设计和应用实践还存在一定问题。江苏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的活跃地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同时,江苏也是我国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职业院校数量与招生人数均较多。因此,对于江苏职业教育而言,梳理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机制、深挖职业教育中推动现代学徒制的优化措施,不仅对提升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为江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其他省份学习现代学徒制经验和丰富职业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一、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内涵及国外经验借鉴

(一)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辨析

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与传统的学徒制有所不同,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内涵是正确使用现代学徒制培养职业人才的基础。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教育制度,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学结合是核心[9]。从字面来看,“现代学徒制”是“现代”与“学徒制”的结合,实际来讲,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其核心为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企业、学校的双元一体化育人模式。依托现代学徒制,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将“产”与“教”结合起来,学生具有学徒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融合,在工作岗位与学校双重环境中实现了成长成才。

德国前总理科尔曾指出,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是战后德国经济崛起的“秘密武器”[10]。现代学徒制将企业与学校共同纳入了人才培养环节中来,将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紧密融合,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需求对接,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动能。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效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实践,也为我国职业教育引入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国外经验借鉴

现代学徒制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基于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构建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行框架依赖于五个要素,分别是夯实制度基础、多元主体利益共享、企业积极参与、学生权益有效保障和学历技能双认证。

第一,从国家层面夯实制度基础。西方国家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行中不断增强对现代学徒制的监管与保障,并从国家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一是从法律层面保障学徒的相关权益。西方国家从劳动法、教育法两个方面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实施,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机构等都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监管中来。

第二,协调多方利益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共享机制。参与到西方现代学徒制中的利益相关者较多,不仅有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本人,还有教师、师傅、工会、行业协会等。在现代学徒制的多年运行实践中,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多元主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尤其是政府、企业、学校和工会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保障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又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三,充分发掘企业积极性,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并非是学校而是企业,由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流向是企业,这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要符合企业的需求,由企业来主导人才培养过程。以企业为主导、以工作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够体现“现代学徒制”的“学徒”特色,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四,肯定双重身份有效保障学生权益。西方现代学徒制肯定了学生具有的“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即学生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并以学徒身份为主。由于学生具有的企业学徒身份,因此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对“学徒”的资源投入也就更多,增强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权,也保障了学生的正当权益。

第五,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衔接,打造学历技能双认证。西方现代学徒制具有相对优势的原因之一在于学徒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能够相互衔接,且这些国家职业资格在行业中也具有普遍的认可度。这就使得经过现代学徒制培训的学生在就业上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凸显出了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

二、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融合存在的问题

对比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融合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是优化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融合机制的基础。江苏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驱之一,重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在职业教育方面,江苏已有32个院校、224个专业进行了校企共建并采用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11],实现了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初步落地。但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保障制度不完备

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江苏省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更多是学校与企业间的自发合作,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等尚未对这一教学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也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各个院校多在政府教育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公办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要遵守国家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相关政策制度,因此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改革“深水区”,导致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未能深入。此外,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签订正规的学徒合同,但是目前多数院校与企业、学生间没有签订正规学徒合同,导致学校、企业、学生之间存在矛盾时缺乏解决的依据。

(二)联合培养驱动力不强

与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由企业主导不同,当前江苏省现代学徒制的施行更多是由职业院校来推动的,存在职业院校“一头热”现象。一般而言,由职业院校联系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再建立实训基地、推荐学生顶岗实习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主动性往往较弱。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很难在目前的现代学徒制合作中获取经济利益。企业为学生付出了较高的岗位培养成本,学生却很难留在企业工作,企业付出的成本难以获取回报。而作为学生而言,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认识顶岗实习的作用,更多将顶岗实习作为赚钱渠道而不是学习技能的机会,面对较低的顶岗实习津贴往往不愿意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也就流于形式。

(三)未能体现现代学徒特征

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但目前江苏部分职业院校开展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未能体现出“现代学徒”特色。一是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等方面依然由学校主导,缺乏行业组织、企业和专业师傅的参与,使得大量课时仍然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实践实训与创新课时明显不足。二是学生在学校或实习岗位上仍然只有“学生”这一单一身份,不具有“学生”“学徒”的双身份,导致实习企业对学生教导、带领不足,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

(四)“双师型”教师不足

目前,江苏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优秀“双师型”教师不足。按照现有教学工作量要求,大部分教师课时量较多,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参与企业的挂职锻炼,实践经验较为薄弱,对实践中的新技术、新理论也讲解不足。在企业中,一般也没有针对专业师傅带学生的津贴、工作量奖励等,导致企业师傅缺乏动力培养顶岗实习的学生。此外,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交流较少,也制约了现代学徒制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可见,优质师资不足限制了江苏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制效能的发挥。

三、“双元四驱”框架下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机制构建

(一)产教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有效链接的依据

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教融合没有落到实处。正是因为学校与产业、企业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所以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学徒身份确认和师资培养中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融合。

一是动力依据,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职业院校建立的初衷即是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中,职业院校紧随产业升级步伐既是其使命所在,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颠覆性变化、产业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职业院校以产教深度融合培养现代学徒已成为职业院校紧跟时代步伐、重塑人才培养使命的动力源泉。

二是动能依据,产教融合是深层次激发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源动力。行业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但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利益诉求、运行模式、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导致了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只有实现深层次的产教融合,真正做到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利益共享,才能激发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

(二)“双元四驱”框架下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机制

从上文分析可知,产教融合为职业院校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提供了路径依据,根据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与江苏现代学徒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双元四驱”框架下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的产教融合机制,如图1所示。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动力,以专业导师和助教(学校)、技术导师和职业导师(企业)为抓手,实现产教融合“四驱”动力,共同打造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的产教融合机制。在“双元四驱”模式下,由学校、企业4名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吸纳10 名左右学生,这4 名教师和10 名学生组成的教学小组全程由该教学团队负责,对学生入学、参与实习到正式就业进行全程跟踪、实时指导,将学校与企业“双元”育人落到实处。具体而言,该机制可在以下四点助力现代学徒制在江苏省职业教育中发挥成效。

图1 “双元四驱”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

首先,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双元四驱”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程度,增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以往学生直到实习阶段才跟随企业师傅进行学习不同,“双元四驱”下学生在入学之初即参与到学生与教师团队的“双选”中,从入学伊始就跟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学习,学生的教学培养环节与内容也需要企业师傅全程参与,增强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也加深了学生对实习企业的了解和联系,有效提升学生毕业留企的可能性。企业通过这一过程节约了大量人才招聘、培养成本,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参与现代学徒制、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动能积极提升。

其次,有效体现现代学徒制特征。“双元四驱”育人模式打破传统理念,教学团队采用了学校企业共派教师、联合培养模式,对学生入学后的全过程负责,随时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实践。“双主体”并行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培养中的参与程度,避免了学校“一头热”现象。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技术导师、职业导师参与学校的部分理论教学和教研活动,提升企业师傅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让企业师傅真正成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主体。在学生实习阶段,专业导师、助教与学生一起学习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学校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也可以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奠定基础。

再次,强化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衔接度。“双元四驱”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周期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培养周期采用了“3+3”模式。即前3 个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根据企业要求来定,专业课采用理论+实践模式,将专业实习放在企业中进行,真正做到教学项目与工作实践零距离。这一阶段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师傅为辅。后3个学期采用随岗实习、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学习,这一阶段则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教师为辅,以实践促理论强化,以理论促实践快速上手。在后3 个学期,学生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学生工作岗位、时长、内容等,为学生购买社保,真正体现学生的“双身份”。这一阶段,合作企业兼职教师起主导作用,学校专任教师起辅助作用。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切实将企业的岗位需求引入到学校教学中来,通过“四驱”教师的共同教导及学生对工作岗位的深入了解,增强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的衔接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最后,增强学生学习与实习积极性。“双元四驱”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实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采用学校+企业、专业导师+助教+技术导师+职业导师的培养形式,促进学生与教学团队进行良好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与实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入学阶段,即由专业导师和职业导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和规划,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实习内容。在学习与实习阶段,根据前期目标明确相关内容,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进行重点培养,在整个学习阶段培养指向性强,减少了岗位适应期,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实现理想收入,学生学习实习的意愿强烈。

四、“双元四驱”框架下江苏省职业教育深化现代学徒制的优化路径

“现代学徒制”在江苏职业教育中还是新鲜事物,其构建体系、运行方式还需要不断优化,以学校、企业为主动元,依托行业、政府形成合力,从招生制度改革、学徒身份确认、资格学历融通、四驱导师选拔和资源共享共建为具体措施,方能促进江苏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的效能落地,具体路径如下。

(一)改革招生制度

为切实提升企业发挥双元育人成效和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积极性,首先应在招生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起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并行的招生办法,在招生环节就邀请企业参与进来。同时,在招生宣传时也可以毕业即就业、实习即交社保为宣传点,吸引更多愿意毕业后就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为企业稳定员工来源、降低企业招聘成本,推动企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全过程育人中来。

(二)确认学徒合法身份

目前,西方国家对现代学徒的身份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而当前我国法律层面、教育层面都缺少对学徒合法身份的确认,学徒只是学校的学生而非企业的员工。为此,江苏可率先推行试点,联合企业、学校与相关部门建立学工工作监管部门,在制度层面确认学徒的员工身份,要求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为学徒缴纳社保、承认工龄,保障学徒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以加快推动“双元四驱”框架下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化,吸引更多学生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育。

(三)建立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融通制度

吸收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为参与现代学徒制培育的学生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现代学徒制采用了学校与企业双元主体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相关考核即可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推动人力资源部门、教育部门与社会保障部门,协调现代学徒制的职业资格考核方式,加快双证书的获取与考核顶层设计。

(四)完善四驱导师选拔机制

“双元四驱”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施行的核心仍然是优秀的教学团队,因此完善双导师选拔机制是培育优秀学生的关键。专业导师、助教、技术导师与职业导师都在现代学徒制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完善四驱导师选拔机制。一方面要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挑选优秀的教师、企业师傅参与到教学中来,为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感与工匠精神,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认同与自信,为学生日后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

(五)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双元四驱”现代学徒制培养不仅要共享师资,还应当在更多的教学资源上进行共建共享,如教学设备、实验室、教学软件等,既可以使用企业已有软硬件进行教学,也可以促成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合适的教学设备,开发教学或工作手册,配套信息化资源,制作新技术新工艺典型案例等,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徒产教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魔术师的学徒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