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设计视角下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与视觉传达的融合

2023-09-27张慧光陈德琥

关键词:蚌埠刻画遗址

张慧光,陈德琥

(1.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2.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7 300年,是淮河流域重要考古发掘遗址之一。在此出土的633件陶器刻画符号,不仅具有象形性、几何性和放射性的形构特征,还具有年代早、数量多、形体规范、含义明显的特点。根据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刻画符号主要指刻划或绘画在陶器、玉石、龟甲、兽骨、鹿角、木锥上的具有一定社会学、文化学意义的符号,是研究中国古文字形成的重要实物、文献资料[1]。从内容上看,刻画符号意蕴丰赡,特别是表示“渔猎”“物候”“天文”“历法”“太阳崇拜”等内涵的刻符蕴含深永。从形构上看,“动物形”“植物形”“房屋形”与“三角”“方框”“弧线”“圆圈”“半框”“十字”“勾形”“叉形”等反复出现并组合使用,表意功能性和指示性较强,构成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独特的形态体系[2]。2008年,《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以“双墩文化”对其遗存考古学文化成果进行命名。《报告》详述了学者徐大立作为双墩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者和整理者,对600余件刻画符号进行细致整理、分类和研究的现状。2021年11月,蚌埠双墩遗址入选了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表明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已到达一个新的层面。

本文从现代设计视角,对刻画符号的形构特征及其文化符义进行深入探索,以期为双墩刻画符号与视觉传达相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一、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的形构特征及其文化符义

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2005年11月,“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会议取得许多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以“双墩文化”命名蚌埠双墩遗址发掘成果的建议。2008年,“双墩文化”在《报告》中被正式命名。由此,中国文明起源“多源一体”坐标图上增添了一个耀眼的坐标点。而在随后召开的多次学术研讨会中,陶塑人头像、刻画符号、陶器、蚌器、骨器等具体文化载体则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研究的热点。

早在20世纪30年代,傅斯年、董作宾、郭宝钧等学者在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就发现20 000余片陶片中有88片刻有记号。这些带有古文字意义的刻画符号虽然比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年代更早,但不能直接称之为文字,因为它们只是支离破碎的表意符号片段,无法纳入成熟的“文字系统”。如裘锡圭指出,半坡刻画符号“不是文字”,与汉字的形成缺乏直接联系,仅有少量以记数为主的刻画符号为汉字所吸收[3]。除此之外,黄德宽从出土遗物入手,结合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运用内证法对部分几何形符号进行了释读[4];黄亚平、孙莹莹从符号构成方式角度对双墩刻画符号进行分析,认为双墩刻画符号兼有单体、组合符号两种形式,类似于“前文字”时期产物,并指出其对成熟文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构造原理上[5]。从这个意义上对双墩遗址刻画符号加以观照,不难发现,这些刻画符号表征接近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6](《周易·系辞下传》)的意蕴所指,是对淮河流域人文、自然诸多事物外在特征的创意性提炼、表达,如对集体狩猎活动及收获的如实记录和描述、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悟,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手法娴熟,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表意功能以及些许的神秘性,因此也被部分学者称为“中国文字起源的主要源头之一”。另外,根据安徽江淮地区考古发掘,在滁州市定远县侯家寨遗址中也发现了双墩文化刻画符号。这充分表明以双墩刻符为代表的、内涵丰富的安徽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独特地位,质疑了安徽作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过渡带而存在的说法,进而提出了新的“辐射说”,证实了淮河文化在吸引、推动中国早期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双墩刻画符号的象形特征取向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刻画符号多是基于“象思维”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创意表达,象形是其主要特征。然而,因所处环境不同,中西方刻画符号也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取法对象就有一定区别。中国刻画符号模拟对象更加细腻,关注家畜、花草、叶脉等,与生活密切关联;西方国家多以野生动物为主,如埃及涅迦达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狮子、河马、大象等20种野生动物是主要的取法对象,仅有1到2个刻有驯养动物的刻符,显得微不足道[7]。如上所述,蚌埠双墩刻画符号具有象形特征,观察更为深入全面,表达手法也更加多姿多彩,并且部分符号会反复出现,或与其他符号构成组合符号。如,“猪形”“鱼形”“网格形”“花瓣形”“叶脉形”等刻画符号虽然较为普遍,但样式繁多。以蚌埠双墩“鱼形”刻画符号为例,此类刻画符号包括“单线鱼形”“重线鱼形”“组合鱼形”等,其中仅“组合鱼形”(见图1)的符号样式就不少于28组,而且这些组合形符号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符号存在显著差别。

图1 “鱼形”刻画符号

具体来看,涅迦达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呈现了古埃及文明的狩猎文化基因,而蚌埠双墩刻画符号凸显了淮河文化的水文化特质,反映出先民们勇于面对生存环境中的困难,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蚌埠双墩刻画符号取于心而注于手,故呈摇曳多姿之态。

(二)双墩刻画符号的几何特征构成

注重符号的几何性是蚌埠双墩刻画符号的又一特征。刻画符号,其中以“三角形”“方框形”“十字形”“圆圈形”“勾形”“叉形”“弧线”以及水纹构图的刻符最为多见。几何类符号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创意性表达,但与象形性刻画符号相比多有不同。几何类符号简洁、抽象,因此此类符号中约定俗成的语义理解起来并不容易。黄德宽在文献[4]中对几何类刻画符号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认为几何类刻画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画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 ;‘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如,‘圆圈形’符号系列,单线圆圈与汉字‘方圆’的‘圆’初文相同;带射线的圆圈与‘日’象形;双线圆圈(见图2)很是复杂,有的象‘太阳’,有的似‘天穹’。但不管怎样都与‘天’有关,是中华民族‘天道曰员(圆),地道曰方’(《淮南子·天文训》)传统宇宙观的表征”。

图2 “双线圆圈形”刻画符号

(三)双墩刻画符号的放射性特征旨意

蚌埠双墩文化研究中,放射性刻画符号是较少关注的一个类别。其因在于,一方面,放射性刻画符号位于陶器腹部,陶器腹部的刻画符号数量不多、形构简单,难以与数量较多、含义明显、形构规范的陶器底部的刻画符号相比;另一方面,陶器腹部的符号并未作为刻画符号写入《报告》中,这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实际上,《报告》已经提醒人们要注意这一现象。但陶碗腹部的放射状刻画符号属于何类,尤其是其是否应归类于刻画符号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自然难以成为关注焦点。然而,学者牛清波却不这么认为。他在《蚌埠双墩遗址放射状刻画符号新释》一文中提出:“这些放射状刻道正是刻画符号。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这些刻道破坏了陶碗的红色陶衣,与具有装饰功能的纹饰迥然有别;二是这些刻道是陶碗烧制完成后施加的,显系先民有意所为,具有一定的内涵。”[8]按照牛清波的解读,陶碗腹部的放射状刻画符号与其底部有内在联系,可视为有某种意图的组合,是古代朴素宇宙观的反映。此言确实切中肯綮,因为陶碗一旦倒扣过来,恰是天盖之形。又因“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9],“天圆”与“地方”之间不可能空无一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陶碗腹部的放射性刻画符号可视为勾连“天”“地”的表意系统。

这种“偏于抽象” 的刻画符号基本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很少出现组合形态。它的出现寓示着双墩先民对宇宙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试图摆脱对自然的一味模仿,从而使刻画符号具有了更加深邃的哲学、社会学等文化涵义。但这绝不是双墩先民在几何抽象图形描摹能力上的简单性提高,而是其鉴赏、理解、创作能力的总体提升,体现出对自然威力的那种普遍信仰所留下的悠久痕迹。

二、双墩刻画符号与视觉传达的当代融合及其困境

如前所述,刻画符号在形构上以象形性、几何性和放射性为主要特征,而具有不同形构特征的刻画符号在内涵的创意性表达上又互为联系,形成双墩文化外在表征与内在意蕴互为表里的有机整体。因此,与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相关的作品设计在现代视觉传达中,必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性转化视野。整体性设计视角,既要保证刻画符号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上的整体性,更要确保具体作品揭示双墩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视角,强调双墩刻画符号利用的多维空间建构和系列产品生产;而发展性设计视角,注重双墩文化创意产品中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的创新融合。只有紧扣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性、产品设计的系统性和文化消费的发展性来活化利用双墩刻画符号,才能促进双墩作为国家级《专项规划》项目的切实落实。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与视觉传达的融合,实质上是淮河文化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在作品设计中融入现代思想、理念,以文化、艺术、创意为媒介和依托,将双墩刻符通过现代设计外化呈现。淮河流域是位于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的南北交汇之地,具有源远流长、多元交融的淮系文化特色。双墩遗址作为淮河流域极其重要的史前文明遗迹,具有典型的淮河文化特征,尤其是遗址中的刻画符号详尽地描绘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双墩先民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视觉内涵。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双墩遗址刻画符号融入现代设计,一是建立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美学思想和设计理念;二是重新对双墩刻画符号进行主题性规划与分类,创作出系列化内容品类的作品;三是运用现代设计表现手法对其造型进行重新审视与改造,使其符合相应的主题概念和现代审美意趣;四是利用现代设计的多元化维度表现手段,如二维的平面设计、三维的立体艺术和空间展示以及多维的数字化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来调动人们的感官体验,将传统地域文化赋予新的形式特点与时代精神。

目前,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的现代设计,存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性不强、创意产品设计系统性偏弱、品牌效应不突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性不强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整体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上。如蚌埠市民广场中的装饰性路灯,将刻画符号以镂刻的形式饰于高耸的柱体上,内部置有变色灯光,刻画符号的形态在光色的变幻中显得格外鲜活、生动,是目前公认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在处理双墩刻画符号意义的过程中,那些具有符号特征的装饰纹样仅仅得到了简单的吸收与组合。从视觉传达角度来看,作品并未深度思考各个元素之间的内涵和联系,设计得到的主体样式显得有些机械、生硬,视觉上或许让人暂时耳目一新,内涵上却存在严重的缺失,无法向受众准确传达作品的设计主旨。同时,作品整体性不强,具体表现为所有刻画符号一股脑推出,即缺乏刻画符号的主题性归纳及其象征意义的表达,淮河流域地域特色体现不足,显得单薄、生硬。

(二)系统性偏弱

双墩文化之于蚌埠、中国乃至世界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从办公用品到生活用品,从旅游商品到文化品牌,从公共艺术、公共设施到室内外主题空间展示,从现实空间到虚拟平台,都是双墩遗址刻画符号视觉传达设计中值得探索并能设计出优质作品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已有的设计太过单一。部分作品通过科技手段,具有某些符号特征,但都是散兵游勇、孤军作战,无法展现出视觉形象的整体效果。可见,这些作品缺乏双墩遗址刻画符号元素之间相互呼应、由此及彼的功能性联系。因此,需要从全局观层面把握方向,组建队伍,并结合当前宏大叙事的诉求,解决系统性偏弱问题。

另外,除了上文提到的蚌埠市民广场上的装饰性路灯外,其他相关类型的产品少之又少。为此,我们应着眼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借鉴故宫文玩产品开发实例,将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与淮河文化宣传紧密结合,使各种类型的艺术设计产品与作品形成系列,不断推陈出新,进而改变当下双墩文化设计产品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局面。

(三)品牌效应不突出

从城市文化名片角度,加强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的现代设计,打造刻画符号的品牌视觉形象是弘扬双墩文化,落实国家《专项规划》项目目标的重要策略。目前,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博物馆以及“干栏式”房屋等已初具规模,旨在打造出集文物保护、非遗传承、考古研究、研学旅行、城市形象展示于一体的文化体验中心,成为蚌埠市的城市文化名片。但刻画符号并不是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造性转化的重点,也没有相关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为此,双墩遗址刻画符号创意设计的文化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融合策略与建议

按照国家文物局《专项规划》要求,针对双墩遗址刻画符号视觉传达设计整体性、系统性不强以及品牌效应不突出等问题,蚌埠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强化政策引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创新品牌视觉形象,切实落实双墩入选国家《专项规划》的项目。

(一)强化《专项规划》政策引导

政策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而且决定了文化发展进入操作层面的具体方向。因此,国家《专项规划》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对于双墩遗址而言,能够纳入国家《专项规划》中,是推进双墩文化保护利用,促进刻画符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双墩大遗址保护利用过程中,要力争双墩遗址刻画符号视觉传达设计进入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突出刻画符号对双墩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作用,这对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产品设计、文化宣传、学术研究都大有裨益。

(二)加强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文创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涉及面十分广泛,需要高校教师、设计工作者、艺术家、相关爱好者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重视与支持。地方高校本来就具有传承本土文化的义务与职责,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更应承担起强化视觉传达设计、宣传双墩文化的责任。如,有关高校应通过相关课题项目的申报、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有效引导学生参与,锻炼教师、培养学生,以形成人才梯队。相关院系可以“走出去”,与设计机构、相关企业联手,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基地、成立专业工作室等形式,强化服务社会职能;也可以“请进来”,聘请双墩遗址考古专家、学者为导师,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各类相关项目。政府职能机构在出台政策的同时,可以以竞赛、招标投标等方式加强包括刻画符号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作品选用,让更多人参与到双墩文化创新性发展中来。

(三)重视视觉传达整体性设计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视觉传达的整体性设计,是基于双墩文化的深入挖掘而进行的创意产品设计。除了创意作品内容与形式必须形成和谐统一整体外,视觉传达的整体性设计应重视和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忠实于双墩文化语境,具体设计不能无视淮河流域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二是忠实于双墩文化特质,视觉传达要注重文化保真,避免创意产品对双墩文化作拆分、阉割甚至背离;三是在各类刻画符号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类别,以形成新的主题内容,设计相应的艺术造型和表现形式,构成完整而系统的主题系列作品。为此,我们可以设定不同主题,赋予这些符号以不同的角色,进而衍生出相应的设计作品,并运用夸张、拟人、重构等各种装饰变形手法,变幻出丰富多彩的形象。“故宫猫”运用拟人化手法,以宫廷人物为主题创作出“猫皇帝”“猫皇后”“猫保安”等一系列作品,即基于以上创作思路,这应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四)系统推进文创产品设计

滕水生在《南湖红船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中曾基于巴纳姆效应对红船文化的旅游商品提出过系列产品设计的新策略[10],又在《基于红船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一文中对办公用品、学习用品、家居日用品设计作了进一步讨论[11]。这对双墩遗址刻画符号视觉传达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多有启发。实际上,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要有从生产到生活、从家居到办公等一系列创意产品设计,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还应当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建构双墩文化主题的现代展示空间。这样一来,就必须结合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求,推出可进入其文化村、博物馆以及外围环境的一系列文创作品。除此之外,带有刻符图案的产品设计形式需要体现多样化、时代性、大众化和生活化。如,图书、文具、服饰、抱枕、手机壳等文创设计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各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品及设施,如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雕塑、装置、壁饰、公共标识牌、广告牌、座椅等需要有机地融入到大众生活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同时,要与时俱进,运用当下流行的各种多媒体技术,结合声、光、电多维展示效果,让双墩刻画符号焕发出新异的色彩。如“故宫猫”文创产品中的AR画册,就是运用了现在倍受青睐的AR技术,在手机扫描画册中的二维码后,“故宫猫”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态讲解员,吸引了不少购买者。由此可见,文创产品的系统性推进为现代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创新品牌视觉形象

应当看到,目前的品牌视觉形象早已从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阶段走向体现品牌文化内涵的阶段[12]。完整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离不开审美表达,更离不开文化表达。因此,品牌文化属性需要与品牌视觉形象相统一[13]。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如此。文化属性上,双墩文化关涉的先民陶艺、符号创意、水文化特质是文化精髓和关注焦点;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上,应凝练出与双墩文化相对应的视觉符号标志,并结合色彩、文字、图形元素的应用,加强品牌视觉表现力与传播力。因此,除了加强双墩文化及其刻画符号研究之外,推出以视觉符号标志为基础的品牌视觉形象是传承双墩文化的当务之急。

四、结束语

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以其丰富的造型形式、多样的素材内容,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彰显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光芒,代表了当时淮河流域文化的较高水平,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创造性和本土文化特色是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动力和主要趋势。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而博大,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是每位设计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将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很好的契合点和广阔的表现空间。深度探究传统地域文化符号内涵,解读图形语言的视觉要素和精神内质,借助现代审美思想和设计方法,创作出更多双墩文化的新形象,真正做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对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形象,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蚌埠刻画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辽上京遗址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