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重臣得谥“文正”者考
2023-09-27邸永君
邸永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谥,又称谥号,乃帝王、大臣等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赋予之称号。《史记正义·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1]18
初,谥一般用单字,亦有二字者。如周威烈王之“威烈”,魏安釐王之“安釐”,蜀汉昭烈帝之“昭烈”,南朝梁简文帝之“简文”,北魏道武帝之“道武”等谥号,皆取二字。个别亦有三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公;孔文子谥“贞惠文”子;曹魏曹芳谥为“劭陵厉”公;曹髦谥为“高贵乡”公等。谥号字数多寡,与褒或贬并无直接关系。
臣下之谥,先由礼官拟上,朝廷审定。如唐韩愈谥“文”,明王守仁谥“文成”等。而私谥之法,始于东汉。陈寔死,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作诔,谥为“靖节征士”。道士、僧人可有谥,南朝陶弘景死,谥“贞白先生”,乃道谥之始。北魏太祖时,僧人法果死,赐号赵胡灵公,乃僧谥之始。
一、唐代得谥“文贞”者
唐制,三品以上官死,得请谥,后世因之。定谥要考核其生平表现,如唐萧瑀死,太常谥之曰“肃”,太宗因肖瑀多忌,改谥为“贞褊”[2]2404,可见唐代于谥相当严肃。
就文臣而言,谥号之最崇者往往历代不同。唐代似以文贞为最,得此谥者皆为当朝名臣,如魏徵、宋璟、张说、牛僧孺、阎立本等。的确,文乃谥中美字,据《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兹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而贞亦属美字,清白守节曰贞;不隐无屈曰贞[2]19-20。文贞二字,其义至美也。
二、宋代得谥“文正”者
宋时,为避仁宗赵祯讳,不仅将本朝最崇谥号改为文正,且将前朝本谥为文贞者亦更之为“文正”。如张说,《旧唐书》《新唐书》之《张说传》皆记载其“谥曰文贞”[2]3057,但《宋史·沈伦传》却有云:“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忠信接礼曰‘文’,宽不慢、廉不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修治班制曰‘文’。昔张说之谥文正,杨绾之谥文简,人不谓然。”[3]9115若不纠原书,极可能惑乱后人也。“正”字的确亦属美字,据《谥法解》:内外宾服曰正,其义不逊于“贞”也。自此始,以谥文正最为至美,最早得此谥者乃李昉。
李昉,字明远,宋代著名学者,后汉乾祐进士;入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曾编撰巨著《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参与修纂《旧五代史》,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卒,赠司徒,谥文正[3]9138。李昉乃历史上最早获“文正”之谥者。
王旦,字子明,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官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久居相位,薨,帝临其丧,恸,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3]9552。
王曾,字孝先,以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官至宰相;卒,谥文正。
范仲淹,字希文,进士出身,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久任地方,经略西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3]10275;
司马光,字君实,进士出身,北宋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绍圣初,夺赠谥,仆所立碑。靖康元年,还赠谥[3]10757。
蔡沈,字仲默,号九峰,宋处士,无科举功名,少从朱熹游,传熹《书》和其父元定《洪范》之学;理宗绍定三年卒,年六十四,谥文正[4]1921。
郑居中,字达夫,进士出身,官至知枢密院;卒,赠太师,谥文正[3]11104。
从以上情况分析,宋代“文正”之谥已不易得,除位尊功高等因素外,还有几个因素:一是多为进士出身,二是德行人品亦出类拔萃者也。夏竦以“世谓竦奸邪”而未能获此谥,便足以表明品行与口碑之重要;而蔡沈无功名而得谥文正,表明宋代重学术、操守而不拘泥于功名出身。
三、金元二代得谥“文正”者
金朝乃女真族入主华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谥法亦依汉制,有2人得之。
虞仲文,字质夫,武州宁远人也,七岁能诗,十岁能文,日记千言;进士出身,曾仕辽,为丞相;归金,授枢密使平章政事,封秦国公;卒,年五十五,谥文正[5]1724-1725。
张行简,字敬甫,金世宗大正己亥科状元,礼部尚书子;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首席翰林官),贞祐三年薨于任,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正[5]2333。
从以上二位获谥文正者情况看,皆科举正途出身,但以行简传附于其父传之后,而非单列一传,可见元代修《金史》时,对得文正之谥者尚未予以足够重视。
元代为蒙古人所建立,谥法仍依成制而行,先后共有八人得谥文正,具体情况如下: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身契丹贵族,蒙古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金时,其父为相,依例宰相子试省掾,楚才得第一;入元,事太祖、太宗三十余年,官至中书令;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4]3464。
许衡,元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少聪颖,有大志,饱学多才,善教士;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国子祭酒;卒,世祖加赠司徒,荣禄大夫,谥文正[4]3729。
耶律有尚,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受业于许衡;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国子祭酒;卒,谥文正[4]4065。
窦默,字自声,元初名医、名臣、名儒,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早年名杰,字汉卿,自幼好学;元兵伐金,一度被浮,家破母亡,于是南渡黄河,遇名医李浩,得其铜人针法,针术遂精;与许衡等游,学术淹通,名于当时;中统元年授翰林侍讲学士,至元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同年卒,追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后人习称窦太师[4]3733。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世仕辽,为官族。世祖在潜邸,闻其博学多才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海云南还,秉忠遂留籓邸。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卒,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4]3687-3694。
何玮,上柱国何伯祥子,至大元年,迁太子詹事,兼卫率使。三年,改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4]3546。
吴澄,字幼清,晚字伯清,学者称草庐先生。应乡试中选,翌年春省试下第,乃归家讲学著书。大德末年除江西儒学副提举;至大年间授国子监丞,升司业;至治末年超拜翰林学士;泰定初年任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与当世经学大师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元统元年卒,谥文正[4]4014。
王寿,字仁卿,幼颖敏嗜学,长以通国字,为中书掾。既而用朝臣荐,入侍裕宗,眷遇特异。官至御史中丞,集贤大学士。卒,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4]4104。
因科举考试时行时废,致使当时大儒与科举出身无必然联系,故以上得谥者出身参差不齐,亦在情理之中。
四、明代得谥“文正”者
至明代,文正之谥变得十分严格,得此谥者皆声望德行最为卓越者,而更重气节。但由于元代科举时行时废,所以明初入仕者并非清一色科举出身,而进士入翰林之制亦初创,难以严格。有明一代,共有5人得此谥,具体情况如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六岁作诗,人奇其才。少年学问,多得之于庭训。及长,承学于宋濂。时宋濂门下,学子如云,如胡翰、苏伯衡诸生,悉为学界名流。孝孺一登门,则相形见绌,皆自愧不如。宋濂亦器重孝孺,曾以“百鸟中之孤凤”作比。洪武十五年,朝廷命举荐贤士,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孝孺。应征至京,太祖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深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而遣还乡。此后十年,孝孺居家,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篇。至洪武二十五年,朝廷荐孝孺,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惠帝即位,遵太祖遗诏,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讲;次年升翰林学士,值文渊阁。惠帝尊以师礼,日侍左右以为顾问。帝读书每有疑处,即召孝孺讲解。后恩遇日重,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届前批答。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等史书,孝孺担任总裁。后又晋升为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人主持京考,试取天下贡士。建文三年,燕王朱棣反。当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孝孺之手,并为朝廷多方策划,欲阻燕兵南下,无奈局势苍黄,难以逆转。翌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不知所踪。孝孺日夜恸哭于殿陛,镇抚将军伍云执孝孺献成祖,朱棣命之草即位诏,孝孺披麻带孝上殿,痛骂朱棣,拒不草诏。朱棣无奈,灭其十族,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入狱和充军流放者数千。然孝儒为朱明建文帝之忠臣,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工文章,名书室曰正学,福王时,追谥文正[6]4020。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少颖异,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即罢政居家,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卒,赠太师,谥文正[6]4824-4825。
谢迁,字子乔,成化十一年乙未科状元,授修撰,仪观至伟,秉节直亮。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6]4819。
倪元璐,字玉汝,号鸿宝。天启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户、礼部尚书;李自成陷京城,自缢殉国;赠少保、吏部尚书,谥文正,清代时亦追谥文正[6]6835-6841。
刘理顺,字复礼,杞县人,万历中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崇祯七年始中试。及廷对,帝亲擢第一,中状元,授修撰。帝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官至右谕德。李自成陷京城,妻万、妾李先死,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仆四人皆从死。后赠詹事,谥文正。清朝赐谥文烈[6]6859。
五、清代得谥“文正”者
清代,得谥文正者共8人,声望地位皆鲜有其匹。因科举制度已完全步入正轨,如期举行,所以此8人出身整齐划一,皆具有进士、翰林背景。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出为潼关道副使。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以斌荐,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浙江乡试正考官,转侍读。二十一年,命为明史总裁官,迁左庶子。二十三年,擢内阁学士。二十五年,康熙帝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后改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一。其教人,以为必先明义利之界,谨诚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斌笃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身体力行,不尚讲论,所诣深粹;著有《洛学编》《潜庵语录》。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7]9929。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直南书房、上书房,四迁至詹事。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二年,授刑部侍郎,六年,擢左都御史。十一年,署漕运总督。还京。十三年,迁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改刑部尚书。十七年,命军机处行走。十九年,加太子太傅。五月,命协办陕甘总督,赐孔雀翎。二十一年六月,授刑部尚书。二十二年,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调吏部尚书。二十四年,命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拜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二十八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兼管刑部,教习庶吉士。三十八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乾隆帝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7]10463可见其所受倚重与尊宠。
朱珪,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少年登第,年十八,考中乾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因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得入,嘉庆帝乃徒步而至灵前,哭之甚哀,诏拨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可谓极尽死后哀荣也。
曹振镛,字俪笙,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考三等,特擢侍讲。累迁侍读学士。嘉庆三年,大考二等,迁少詹事。历内阁学士,工部、吏部侍郎。十一年,擢工部尚书。高宗实录成,加太子少保。调户部,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十八年,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寻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晋太子太保。二十五年,仁宗崩,枢臣撰遗诏,称高宗诞生于避暑山庄,编修刘凤诰知其误,告振镛,振镛召对陈之,宣宗怒,谴罢枢臣。寻命振镛为军机大臣。宣宗治尚恭俭,振镛小心谨慎,一守文法,最被倚任。道光元年,晋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三年,万寿节,幸万寿山玉澜堂,赐宴十五老臣,振镛年齿居末,特命与宴绘像。四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六年,入直南书房。七年,回疆平,晋太子太师。八年,张格尔就擒,晋太傅,赐紫缰,图形紫光阁,列功臣中。振镛具疏固辞,诏凡军机大臣别绘一图,以遂让功之心,而彰辅弼之效。御制赞曰:“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亲书以赐之。十一年,以万寿庆典赐双眼花翎。十五年,卒,年八十有一。自缮遗疏,附摺至十于事。上震悼,诏曰:“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军机大臣以来,靖恭正直,历久不渝。凡所陈奏,务得大体。前大学士刘统勋、硃珪,於乾隆、嘉庆中蒙皇祖、皇考鉴其品节,赐谥文正。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赖而人不知。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媿。其予谥文正。”入祀贤良祠。振镛历事三朝,凡为学政者三,典乡会试者各四。衡文惟遵功令,不取淹博才华之士。殿廷御试,必预校阅,严於疵累忌讳,遂成风气。凡纂修会典、两朝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皆为总裁。驾谒诸陵及秋狝木兰,每命留京办事。临雍视学,命充直讲。恩眷之隆,时无与比[7]11405。
杜受田,字芝农,山东滨州人。道光三年进士,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大考擢中允,迁洗马,督山西学政。十五年,特召还京,直上书房,授文宗读。四迁内阁学士,命专心授读,毋庸到阁批本。十八年,擢工部侍郎,调户部。二十四年,连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寻充上书房总师傅。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三十年,文宗即位,加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田虽未入枢廷,国家大政及进退大臣,上必谘而后行。广西军事亟,受田数陈方略,荐林则徐、周天爵,先后起用。提督向荣老於军事,以同列不和被谤,力陈舆论,数保全之。咸丰元年,调管礼部。二年,因河决丰北久未塞,山东、江北被灾重,命偕福州将军怡良往治赈务。疏言:“灾广民众,赈恤不可缓,尤在得人。”荐山东布政使刘源灝、江宁布政使祁宿藻,皆持正有为,责成专任;请截留江、广漕米六十万石分给两省;诏并允行。受田自侍文宗学,未尝离左右,当陛辞,不觉感恋流涕。在途触暑染疫,力疾治事,与源灝、宿藻等覈定施赈章程,疏陈而不言病,至清江浦遽卒。遗疏念贼氛未靖,河患未平,尤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崇节俭、慎好恶、平赏罚为言。文宗震悼,赠太师、大学士,入祀贤良祠,赐金五千两治丧,遣近臣慰视其父堮,擢其子检讨翰为庶子,孙三人并赐举人。复特诏曰:“杜受田品端学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简为朕师傅。忆在书斋,凡所陈说,悉本唐、虞、三代圣圣相传之旨,实能发明蕴奥,体用兼赅。朕即位后,周谘时政利弊,民生疾苦,尽心献替,启沃良多!援嘉庆朝大学士硃珪故事,特谥文正。”谓其公忠正直,足当“正”字而无愧。柩至京,上亲奠,抚棺哭甚哀,晋其父堮礼部尚书衔。明年,上临雍讲学,复诏褒受田曩日讲贯之功,即家赐祭一坛。及柩归,命恭亲王奠送,遣官到籍致祭,饰终之典,一时无与比[7]11673。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中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三甲进士,散馆授检讨。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时太常寺卿唐鉴讲学京师,国藩与倭仁、吴廷栋、何桂珍严事之,治义理之学,以镇压太平军起家。授武英殿大学士,调直隶总督。曾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其策西事,议先清陇寇而后出关;筹滇、黔,议以蜀、湘二省为根本。皆初立一议,后数年卒如其说。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金陵未下,俄、美、英、法皆请以兵助,国藩婉拒之。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缺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缺无军礼,军礼要自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于军礼庶几近之。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委以重任。同治十三年卒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7]11907。
李鸿藻,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咸丰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山西乡试,督河南学政。十年,文宗择儒臣为皇子师,大学士彭蕴章以鸿藻应。召来京,明年,特诏授大阿哥读。穆宗登极,皇太后懿旨命直弘德殿。同治元年,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四年,命直军机。五年,授礼部右侍郎。遭母忧,皇太后懿旨,援雍正、乾隆年大臣孙嘉淦等故事,命鸿藻开缺守孝,百日后仍授读,兼参机务。并谕:“移孝作忠,勿以守礼固辞。”鸿藻恳终制,不允。倭仁等亦代为陈请,仍命恭亲王传谕慰勉。鸿藻连疏称疾,遂得赐告,卒终制始出。十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时有修葺圆明园之旨,朝臣同起力争。鸿藻亦言:“粤、捻初平,回氛方炽,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乃止。十三年,文宗有疾,命代批答章奏;旋崩,自劾辅导无状,罢弘德殿行走。光绪二年,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寻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时崇厚与俄擅定伊犁约,鸿藻坚持不可,争于廷。卒治崇厚罪,议改约。及法越启衅,言路愈奋发,劾罢枢臣。鸿藻谪迁内阁学士。后复累迁礼部尚书。二十年,日韩事棘,命鸿藻商办军务,再授军机大臣。与翁同龢皆主战,并争和约,卒不能阻。旋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充乡试、会试、殿试等阅卷大臣。二十三年,以病乞假,疾笃,赏给药饵,命御医往视。卒,年七十有八。遗疏入,上震悼,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鸿藻性至孝,为学守程朱,务实践,持躬俭约。傅穆宗十余年,尽心启沃。一日,穆宗学书,故为戏笔。鸿藻立前捧上手曰:“皇上心不静,请少息。”穆宗改容谢之。其在枢府,独守正持大体。御史王鹏运谏止修颐和园,几获重谴,鸿藻力解之,得免。德宗间日一往颐和园侍起居,时留驻跸。言官有言其不便者,太后大怒,欲黜之,鸿藻谓如此必失天下臣民之望,乃止。所荐引多端士。朝列有清望者,率倚以为重,然亦不免被劫持云[7]11366。
孙家鼐,字燮臣,安徽寿州人。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历侍读,入直上书房。光绪四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尚书翁同龢授穆宗读。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江西学政陈宝琛疏请以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文庙,议者多以为未可,家鼐与潘祖廕、翁同龢、孙诒经等再请,始议准。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二十年,中日事起,朝议主战,家鼐力言衅不可启。二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命为管学大臣。时方议变法,废科举,兴学校,设报编书,皆特交核复,家鼐一裁以正。尝疏谓:“国家广集卿士以资议政,听言固不厌求详,然执两用中,精择审处,尤赖圣知。”其所建议,类能持大体。及议废立,家鼐独持不可。旋以病乞罢。二十六年,乘舆西狩,召赴行在,起礼部尚书。还京,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武英殿。充学务大臣,裁度规章,折衷中外,严定宗旨,一以敦行实学为主,学风为之一靖。议改官制,命与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瞿鸿禨总司核定。御史赵启霖劾奕劻及其子贝子载振受贿纳优,命醇亲王载沣与家鼐往按,启霖坐污蔑亲贵褫职,而载振寻亦乞罢兼官。资政院立,命贝子溥伦及家鼐为总裁,一持正议不阿。时诏诸臣轮班进讲,家鼐撰尚书四子书讲义以进。三十四年二月,以乡举重逢,赏太子太傅。历蒙赐“寿”,颁赏御书及诸珍品,赐紫缰,紫禁城内坐二人暖轮,恩遇优渥。宣统元年,再疏乞病,温诏慰留。寻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家鼐简约敛退,生平无疾言遽色。虽贵,与诸生钧礼。闭门斋居,杂宾远迹,推避权势若怯。尝督湖北学政,典山西试,再典顺天试,总裁会试,屡充阅卷大臣,独无所私。拔一卷廁二甲,同列意不可,即屏退之,其让不喜竞类此。器量尤广。庚子,外人请惩祸首戮大臣,编修刘廷琛谓失国体,责宰辅不能争,家鼐揖而引过。其后诏举御史,家鼐独保廷琛,谓曩以大义见责,知忠鲠必不负国,世皆称之[7]11439。
清代最重翰林。据朱克敬《翰林仪品记》,清代臣子无翰林出身者,例不谥“文”[8]。左宗棠以举人出身,有收复新疆之功,特恩予谥文襄。而上述膺“文正”之谥者,皆正途翰林(一甲进士和庶吉士留馆者)出身,足以说明清代翰林之凛凛崇望也。另,按清制,大臣谥号乃由礼部先拟数个,由皇帝选择,只有“文正”不可拟上,而“奉特旨遵行”,即由皇帝亲自定夺[9]174。其特殊性,可见一斑。
就清代得谥“文正”之8人而论,皆符合两大硬性标准:一是政治地位突兀,二是与皇帝关系密切。而其他方面诸如口碑、学问等因素,作用已明显削弱。若在其他朝代,刘统勋,曾国藩得文正一号应无异议,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曾为帝师。而汤斌则有些折扣;曹振镛乏善可陈,得文正之谥,颇有些牵强。
六、结语
由宋至清,共有30位重臣得“文正”之谥。而各朝代重视程度和评判标准又有所不同。宋代重科举,金代重声望,元代重学术,明代最重气节,清代得此谥者则最重出身和地位,且皇帝个人意志之因素最为彰显,从中亦可洞见专制集权之清晰脉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