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大学生对微公益的认知与参与现状调查

2023-09-27张婧蕾张梦妮徐芷妍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公益大学生

张婧蕾 张梦妮 徐芷妍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公益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形成了与传统公益活动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微公益。微公益更多地以网络为依托,通过新媒体的力量践行“人人皆可公益”。微公益注重于利用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方式来实现具体的公益项目的目的[1]。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他们对公益的参与不仅是公益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公益全民化和微公益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1 微公益的概念

目前,微公益作为一个新型名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微公益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如宋爽认为“微公益是指以公益精神为核心,从微小的社会需求入手,注重积少成多的公益事件”;付晓静等将微公益定义为“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起、推广、扩散的线上公益传播活动及线下跟进的公益调研和行善行为”;钱玲等将微公益定义为“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以民间微小公益需求为服务对象,依托全民参与创造社会公益价值的公益参与模式,将采用微公益方式进行公益活动的公益组织定义为微公益组织”。本次研究以大学生为主,基于大学生普遍并不富裕但富有爱心,并有一定的空闲时间等特征,因此本文主要参考赵雪飞、陈丹红对微公益的定义,即“微公益就是倡导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从微不足道的小事着手,汇聚每个人的点滴力量做公益事业”,将大学生微公益定义为大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进行的公益宣传、志愿活动、物品捐赠、运动捐步、小额捐款(50 元及以下)等公益活动[2]。

2 调查情况分析

本研究以笔者自编的微公益问卷对江苏省南京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展开了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全部通过线上的形式发放,累计发放316 份,收回316 份,有效问卷316 份。

2.1 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回收316 份有效问卷。在性别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女性187人,约占总体的59.2%;男性129人,约占总体的40.8%。参与问卷调查的女性稍多,但总体而言,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在年级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大一、大二、大三的人数比较均衡,分别为94 人、118 人、65 人,占比分别为29.8%、37.3%、20.6%,大四及以上人数较少,仅39 人,占12.3%;在专业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文科和艺术类专业的人较多,有177 人,占56.0%,理工科为109 人,占34.5%,其他专业最少,仅30 人,占9.5%。在家庭情况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人数相对平均,分别为162 人和154 人,占51.3%和48.7%。在区域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来自城市和乡镇的大学生的人数也较为平均,分别为174 人和142 人,占55.1%和44.9%;在生活费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月生活费集中在1 000~3 000 元的大学生有282 人,占89.2%,生活费在1 000 元以下和3 000 元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13 人和21 人,仅占4.1%和6.7%。在对微公益的了解程度上,非常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数较少,分别为8 人和24 人,占2.5%和7.7%外,比较了解、基本了解和不太了解人数较多,分别为99 人、92 人、93 人,占比为31.3%、29.1%和29.4%;在是否参加过微公益方面,178 人参与过微公益活动,占56.3%,138 人未参与过微公益活动,占43.7%。

通过问卷收集,笔者发现大学生不参与微公益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参与活动(49.3%)、无法判断活动真假(47.8%)和对微公益活动不感兴趣(24.6%)。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参加微公益的原因包括个人的原因(如缺少参与时间,对活动不感兴趣等)和客观原因(如无法判断微公益活动真假等)两个方面。从这些原因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时间感和自我提升的需要以及他们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自己不了解和无法确定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警惕性。

2.2 参与微公益情况

本研究选取参与过微公益的大学生178 人进行微公益参与现状的调查,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微公益的认知、参与情况以及态度。

2.2.1 大学生的微公益认知情况

从表1 中,可以发现调查对象对微公益活动的形式特别是各种线上的活动形式,了解比较全面。可见在网络背景下,依靠网络科技手段的微公益更能够被大学生看见并且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关注。

表1 大学生对微公益开展形式的认识

2.2.2 大学生的微公益参与情况

本文从参与平台、参与类型、参与对自身的影响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微公益参与情况进行研究。从表2 可知,第一,大学生对于微公益的参与渠道以线上参与为主,线上参与平台则以大平台、知名平台为主,如腾讯公益和阿里巴巴公益。第二,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类型较为全面,且更多地带有帮助他人的目的参与微公益活动。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类型较为均衡,大学生对于疾病救助、教育助学、扶贫抗灾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各方面的求助均有一定的关注与了解。第三,在参与公益对自身的影响方面,83.1%的大学生觉得参与微公益活动能够帮助他人、奉献社会,65.2%大学生认为参与微公益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76.4%的大学生认为参与微公益可以增加社会责任感。从上文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有着明显的利他主义的倾向,参与微公益的动机简单,且愿意通过微公益的方式获得自我的心理满足[3]。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大学生获取公益信息的途径和参与微公益的频率进行了研究。从表2 可以看出,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公益信息的大学生占92.1%,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微公益的参与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调查对象中偶尔参与微公益有93 人,占52.2%,经常参与的仅21 人,占11.8%,可见大学生的微公益参与以短期、少次参与为主,长期坚持的人较少。

表2 大学生微公益参与情况

2.2.3 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态度

问卷中,此部分以量表形式呈现,选项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赋予1~5 分,由被调查者从中选出最符合自己态度的选项。本部分题目包括微公益的参与是有意义的,您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社会作贡献,有关微公益的负面新闻会影响您的参与,您相信网络上的各种微公益平台,您会相信求助者的真实情况,您认为微公益未来发展会比较乐观这6 道题目。并且本部分通过Cronbachaα(Alpha)系数来衡量此量表的信度,最后得到的Cronbachaα值为0.795,表明此部分可靠性好,内容合理,信度较好。

此部分综合得分的最低分为11 分,最高分为30 分,其中21~27 分最为集中。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此部分平均分为24.241 6(>18),即此部分均分大于全部选择“一般”得到的分数,由此可以得出参与微公益的大学生整体对微公益参与持积极态度。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其中P为判定假设检验结果的参数,P<0.05意味着拒绝原假设,P>0.05 意味着接受原假设;F为组间均方和组内均方的比值,是方差检验量的统计量,F<相应的极限值时意味着组间均方和组内均方不存在显著差异,F>相应的极限值时意味着组间均方和组内均方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性别(t=0.51,P=0.607)、不同家庭情况(t=0.21,P=0.827)、不同地区(t=-1,P=0.313)和不同生活费(F=1.715,P=0.166)的大学生在对微公益参与的态度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专业(F=3.590,P=0.030)和年级(F=3.013,P=0.032)方面,大学生对微公益参与的态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由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文科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与理科类的大学生在对微公益的态度方面有明显差异。由于自身的专业特色等原因,文科艺术类的学生对于微公益持更为积极的态度,理科的大学生则由于专业的理性思维等原因对于微公益的态度不如文科艺术类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积极。对于年级间大学生对微公益态度的分析,由于并未出现任何的逻辑性,笔者认为此处的差异是由于此次问卷收集数量所造成的误差。

3 调查结果讨论

3.1 大学生对微公益的认知度高,但参与的热情有限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是否参与和对微公益的了解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未参与过微公益的大学生普遍对微公益并不了解,而参与过微公益的大学生对于微公益的认知度较高,对不同微公益参与形式均有一定的了解。但即使是参与过微公益的大学生,他们大部分的微公益参与还是以短期、少次参与为主,缺少长期的坚持,综合来看大学生的微公益参与热情还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激发大学生长期参与微公益的热情并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可以长期参与的微公益就成为值得思考的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时间安排和生活环境都有着特殊性,只有在学校的大力宣传和适合的微公益项目开发的双重努力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热情并且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参与到微公益项目中来。

3.2 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有明显的利他主义和自我实现倾向

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目的较为单纯,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是为了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等,并且认为参与微公益活动后,自己是有所收获的。整体而言,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具有较强的利他主义和自我实现主义的倾向。与此相对的是,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是因为舆论的压力而选择参与到微公益项目中,这与微公益志愿服务精神是相违背的。因此,在进行微公益宣传和微公益意识培育的时候,不管是媒体、平台、学校,还是个人,都要尽量避免这种被迫性动机的出现,一旦发现也要正确引导,努力使之改观。

3.3 大学生微公益信息的获取途径与参与类型多样化

在大学生对微公益信息的获取上,网络媒体以绝对的优势获得第一,可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微公益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因为大学生有着特别的人际交往圈子和生活环境,所以学校宣传和同学与朋友的推荐也是大学生获取微公益信息的两个重要来源。大学生在微公益的参与类型上也具有多样性,在疾病救助、教育助学、环境保护等多种类型的微公益上均有参与。

3.4 微公益的透明化程度有待提升,监督机制有待建立

参与过微公益的大学生会更加青睐有保障的知名平台来参与微公益,并且认为微公益目前的不足主要集中于项目的不透明(如无法看到后续进展等)和监督机制的缺失上面。与此类似的是,除去个人原因无法参与的学生,有47.8%的大学生不参与微公益的原因是无法判断微公益活动的真假。综合来看,平台的建设、活动的反馈和监督机制的完善是微公益能够更好地发展的三个重点。微公益平台严格审核项目和材料,并进行公示,不仅可以打消大学生的顾虑,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平台的声誉,增加大学生对平台的信任度;活动反馈要做到及时、真实,要让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的,激发他们的公益意识与公益积极性;监督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平台和个人三方联合,由政府制定相应规则、平台建立监督部门和投诉渠道、个人进行监督反馈。只有三方联合,才能建立完整的微公益监督体系,保证微公益活动的真实性[4]。

4 结语

微公益的低成本、低门槛等的特性赢得了大学生广泛的关注,也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了无限的契机和动力[5]。本文研究了大学生微公益的认知和参与现状,希望可以找到微公益在大学生中发展的优势并了解其还存在的不足,用以寻找和推广更贴合大学生需求的微公益活动。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公益大学生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