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质疑情境的广度,挖掘释疑过程的深度*
——“情境+问题串”助力学科素养的构建

2023-09-27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许昌军

中学数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四边形图象创设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许昌军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各位同仁驾驭“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的技能不言而喻.在学科组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对数学教材中的每一单元、每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都创设出特定的质疑情境,预设一连串的数学问题,可谓是精彩纷呈,通过互相打磨和借鉴,形成适宜不同班级学情的预案.基于此,笔者谈谈课题组研究得出的最新成果——“情境+问题串”助力学科素养的构建.

1 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探疑的兴趣

数学思想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原理或法则.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等学情出发,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质疑情境,在学生的“围观”中开展观察记录、假设推理、操作演绎和交流探究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对于九年级数学学科组来说,目前的教学重点是备考.下面是某次集体备课实录.

案例1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实录如下:

王: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已讲授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y=ax2,y=ax2+k,y=a(x-h)2的图象和性质.学生有一定的关于二次函数知识的基础.

张:需要从如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入手,创设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研究方向的质疑情境,直接指向中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肖:可以采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创设质疑情境.

预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二次函数图象为抛物线,产生的质疑为: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交点在什么位置?

(1)求点C的坐标;

(2)设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D.①②……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预设目的是让学生能粗略绘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并思考:怎样绘出满足条件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怎样应用数形转化思想?

王:选题2的难度过大,问题(2)节选①即可.

张:我建议换个题目……

由案例1可以看出,预案都注重将课堂教学设定为从问题情境入手,尽量拓展质疑情境的广度,从提供的背景材料(九年级可选取中考试题)、典例中获取信息,通过存疑、探疑、交流释疑等多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兴趣被激发,自主探究被激活,在探疑和释疑过程中形成知识与能力,自然而然提升学科素养.

2 引导存疑的生成,推敲提取的信息

“问题串”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是给学生对新知进行存疑与探疑的平台.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离不开“疑”,存疑是前提,探疑是过程,释疑是目的,“疑”是展开课堂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创设“问题串”时,问题要有指向性,通过质疑情境,明确在该情境下想要探的“疑”是什么;同时,问题要具有价值,因为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需要帮助学生紧扣核心问题进行探疑,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解疑的能力;另外,问题还需具有宽泛性,把存疑与解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探疑空间,从而在活动中实现对数学思维的建模.

案例2王老师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时,课堂实录片段如下:

演示:取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1);再次将该纸片折叠,重合点A和点D,折痕为EF,展平纸片(如图2).

图1 图2

活动:

(1)观察与发现.△AEF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2)实践与应用.让学生拿出矩形纸片ABCD(BC>AB),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3);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4);再展平纸片(如图5).

图3 图4 图5

先测量图5中∠α的大小,然后进行计算推理.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并引导开展活动.)

评析:王老师采用演示法创设的质疑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出的观察与发现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实践与应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取信息、整理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推理证明,由简到繁,逐层推进.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更有利于构建逻辑思维的层序性、适应性与灵活性,也更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取新知识并内化为素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活动.

3 驱动探疑的激情,交流建模的感悟

“问题串”将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合为一体,江苏省的中考试题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举措.课堂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发展学生存疑、探疑和释疑的能力,因此,“问题串”作为教学的核心,是师生展示探究活动的基本点.

案例3肖老师在讲授“四边形的性质”的复习课时,课堂实录片段如下:

投影:阅读材料——通过认识一个事物的局部或其特殊类型,可以逐步认识这个事物.比如通过学习两类特殊的四边形,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来逐步认识四边形.

活动:分别绘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绘制的原则是什么?

引导:对于一种特殊四边形的学习,一般先学习图形的定义,再探索发现其性质和判定方法,然后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投影:如图6,把满足AB=AD,CB=CD且AB≠BC的四边形ABCD叫做“筝形”.

图6

解决问题:

(1)写出筝形除定义外的两个性质;

(2)写出筝形除定义外的两个判定方法,并选出一个进行证明.(活动为自主、交流.)

评价:肖老师的这节课是以“筝形”定义对特殊四边形进行的一种拓展.学生可以通过“做一做、议一议、悟一悟”来探疑和释疑.创设的质疑情境具有开放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得出结论的展示和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对探疑和释疑过程进行反思与归纳,梳理整合探究活动中与特殊四边形相关的数学知识点,系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形成数学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应与学生学习模式同步,产生共振,其核心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该教学模式能够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构建.

猜你喜欢

四边形图象创设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四边形逆袭记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