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校长的教学管理观剖析
2023-09-27纳丽娜
纳丽娜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高校校长的教学管理观深刻地影响着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高校治理的各项事务。教育理念、人才评价标准、师资建设方向等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作为行政“一把手”,其治学及管理方法也应该持续更新。当前,针对高校校长教学管理观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反映最新的观念变迁,故对此开展调研与剖析。
1 教学管理及其教学管理观基本理论
1.1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高校校长的主要工作职责,其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行政、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1]。教学管理在高校治理中的定位是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兼具学术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要求高校校长具备优异的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
1.2 关于教学管理观的基本理论
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各种观念和理念可统称为教学管理观,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教学管理观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作用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表1 为不同理论下教学管理观的构成要素,从中可知,学界对教学管理观的理解方式并不统一,需要在后续的分析中进行界定。
表1 教学管理观基本理论
2 当代高校校长教学管理观调研与剖析
2.1 当代高校校长教学管理观调研
2.1.1 调研范围及方法
①调研范围。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国务院于2015 年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其中提出五项建设任务,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截至2022 年底,全国“双一流”院校共计95 所,统计分类结果如表2 所示。由于国内高校总数量超过3000 所,难以调研所有校长的教学管理观,故将调研范围限制在42 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名单内。
表2 “双一流”高校统计分类
②调研方法。高校校长的教学管理观可从其个人简介、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公开讲话中获取。由于教学管理观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指标,为了便于资料采集和分析,研究将“双一流”院校的五大建设任务作为评价维度,采集高校校长对相关任务的看法、观点和公开表述信息。
2.1.2 调研结果示例
表3 为国内部分“双一流”高校校长教学管理观的调研结果示例,通过提取关键词或者关键表述的方式,对相关校长的教学管理观建立宏观认知。
表3 当代高校校长教学管理观调研结果示例
2.2 当代高校校长的教学管理观剖析
由于教学管理观属于综合性的概念,为了便于分析,调研组结合调研结果对其进行分解,提炼关键评价指标,进而依托评价指标剖析高校校长的教学管理观。
2.2.1 人才培养观念
①重视学生三观塑造。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人的培养置于人才培养之前,而“立德”不仅仅是道德培养,还是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良好的三观能够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合理的前进方向,从而实现人生价值[2]。从教学管理观的调研结果来看,奋斗、砥砺前行、百折不挠、勤奋、顽强、坚毅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说明当代大学校长非常重视塑造学生的三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是不断奋斗、勇于突破的过程。
②引导学生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新的全球产业体系下,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保障[3]。但国内在高端芯片制造、高端数控装备制造、种业培育等方面依然存在“卡脖子”问题。各大高校的校长在不同场合纷纷表达了“心系国家”“为国求学”“担当重任”“面向国家需求”等人才培养观念,旨在引导大学生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而奋斗,将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
2.2.2 教学科研观念
①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高等教育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探索真知的重要途径,只有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才能落实教育的真谛,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4]。求真意味着尊重客观事实、杜绝主观臆造,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扎实的教学推进教育事业。务实意味着从实际出发,探索和解决问题,做有益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事。不同的大学校长均表达了符合这一思想的观点,例如,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提出“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浙江大学校长吴朝辉表达了“钻研真问题”的观点。
②勇于创新、敢于引领的科研精神。大学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是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源头。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办学理念、办学底蕴、科研创新等方面与世界一流高校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双一流”高校建设正是为了缩小差距、端正方向[5]。国内一流高校校长在科学研究方面秉承勇于创新、敢于引领的精神,清华大学校长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浙江大学校长提出“挺进创新‘无人区’”,复旦大学校长指出“立足前沿”。无论是“前沿”,还是“无人区”,都意味着在相关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部分学科中成为世界科技的“领头羊”,经过长期的科研积累,中国一流高校已经建立了科研自信,足以在部分领域对世界一流大学形成超越。因此,国内高校以及大学生应该树立引领科技前沿的信心。
2.2.3 师资建设观念
师资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正如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中国一流大学校长的师资建设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具体如下。
①坚持人才强校,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表达:“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一定是一流的师资,只有一流的师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一流师资发挥作用的软环境、软机制”。一流师资是人才强校的必由之路,软环境和软机制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使青年教师稳定心态。例如,在职称评定中以教学、科研能力为主要依据,避免论资排辈,在教师考核中避免“唯论文”“唯头衔”的评价模式。对于这一观念,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指出大学应该“创造宽松的科研评价环境”。
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由高校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因此,师德师风已经成为评价教师素养的红线和底线,国内高校校长将师德师风作为师资建设的基石。例如,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指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再如,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董奇提出“自觉肩负起师德师风建设的历史使命,努力培养和造就‘四有’好教师”。
2.2.4 文化传承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以及其他各种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内生动力,激励着一代代国人砥砺前行,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任务,而优秀的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的关键,中华民族自成体系的文化观念是育人、树人的重要倚仗[6]。当代高校校长常常引用传统文化,激励学生和教师。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对学生提出“百折不挠”“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期许。“为国求学”“心系国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体现。可见,当代高校校长在教学管理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5 成果转化观念
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的科学研究不是为了生产论文,而是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投入实践应用,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在成果转化观念方面,国内一流高校的校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①满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中国企业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部分先进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形成了一系列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典型的如光刻机、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核心工业软件、重型燃气轮机等。国内一流大学的校长纷纷要求学生以攻克技术瓶颈、解决“卡脖子”工程问题为奋斗目标,如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等。从中可知,高校校长要求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投入应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是对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充分诠释,这一理念频繁出现于高校校长的公开演讲中,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前提是科研成果的落地实施。可见,高校校长非常看重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3 结语
通过调研“双一流”高校校长的公开讲话、学术观点以及个人简介,获取其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建设、成果转化、文化传承的关键表述,借此对当代校长的教学管理观进行剖析,得出一系列结论。在人才培养方面,校长非常重视塑造学生的三观,引导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在师资建设方面,校长坚持人才强校的理念,同时提出营造宽松的评价环境。在科学研究方面,校长要求学生和教师敢于引领前沿。在成果转化方面,重视科研成果落地,并且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在文化传承方面,校长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