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赋能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建构

2023-09-27印佳欢葛炳芳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多模态语言教学

印佳欢 葛炳芳

摘要: 多模态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模态资源,开展多层次探究,关注多维度生成,观照学生的多模态学习体验,深入探究主题意义,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探索文本,增进对文本意义理解和表达的效果、广度。

关键词:多模态;英语;语言教学;意义建构

模态是交流的渠道及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片、颜色、音乐等各种符号系统。多模态是指使用两种及以上的符号系統获取话语意义或进行交际。阅读教学中的语篇往往通过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共同传达信息。除了语言外,语篇中的图像、字体和排版格式等都传递意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促进外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不再以教材为唯一的学习资源,将信息技术语言(ICT Language)融入课堂,以期实现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多模态教学(multimodal approach,MMA)顺应了数字化信息时代交际媒介和表意资源日益丰富的趋势,是语言教学与时俱进的体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跨时空的语言学用机会,体现了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体现了英语课程顶层设计和育人角度对语篇内容和类型多元化的要求。多模态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模态信息,可使学生接受多模态感官刺激,理解不同模态资源的表意功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并借助多模态资源提高表达效果,增强协同发展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本文从意义建构的不同角度,结合具体课例阐释如何在外语课堂上开展多模态教学以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一、多模态教学多维助力意义建构

多模态课程资源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基于主题的多模态知识,教师能够扩展学生对主题的认知,使学生接触足够多且丰富的资源,通过多重感官体验和接触语言,增进理解并促进高质量输出。

本文提出的多模态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提供不同模态的学习语料,重构知识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和工具探索文本,增进对文本意义理解和表达的效果、广度。

(一)创建多模态学习资源,丰富意义建构手段

在多模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要认识到意义生成与建构可以通过多种展示型行为和交际资源来实现,语言只是其中一种。非语言模态如视觉模态、体态模态、空间模态和听觉模态能共同传达信息和意义,合理丰富现行教学资源。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既要把握英语学科教学本质,又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教师可以基于主题创建多模态资源,如整理与主题相关的阅读资源,选用新媒体、视频等真实语境视听资源,开发多模态主题资源群,使主题语境下的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密切相关,学生讨论的内容真实丰富,融看、听、读等多模态资源“输入”学习,服务于后续的高质量“输出”。

教师后续还要创设多模态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要素通过多种模态充分展示,丰富信息传递和意义建构的手段,让非语言要素为优化语言学习服务。这样,学生能借助不同模态的学习资源获取信息,让生生互动、生本互动更为活跃和真实。

(二)观照多模态学习体验,优化意义建构过程

多模态语篇的显著特征就是灵活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偏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工具和方法,选择能最大化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从这个层面上讲,多模态语篇资源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对语篇学习的参与度,使多模态学习体验成为可能。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学习离不开多重感官完成的听、说、读、写、看等接触体验。多模态学习资源还能增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使学生愿意积极尝试学习。多模态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积极、安全的心理体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意愿,让学生积极参与视觉活动梳理信息,真实回应、参与多模态任务并表达观点,成为更主动积极、独立自主的学习者,突出学习过程的主导权,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积极思考并创造性地表达观点。丰富的语料和安全、积极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意义,优化意义建构过程。

从课程育人和英语教学角度来看,多模态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学习能力,实现过程育人,促进主动学习。多模态语篇教学模型鼓励教师和学生对语篇结构、语篇资源、语言和文化价值进行充分解读、解构与重构,从课程教学角度审视文本的显性和隐性价值,帮助学生多维度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其与文化、经验的内在联系。课程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正是教学表达应达到的课程知识的多维属性及其意义层面。多模态教学丰富的意义建构手段和积极的学习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理解,联系个体已有的经验和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画面感。基于多模态意义建构,教师能够实现课程知识的多维价值。这是对知识属性的教学表达,是课程性思维的显性体现,从而凸显课程的价值。

二、基于多模态语篇助力意义建构的阅读教学实践

多模态教学可以重塑英语阅读课堂的“教”与“学”,提高学生的多模态素养,促进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表达。本文结合阅读教学案例“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阐释如何基于多模态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建构意义。读思板块的阅读材料是基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百万英镑》改编的剧本节选,板块主要任务是阅读两个富豪打赌的戏剧片段。故事的背景和起因是:两个富豪兄弟用一百万英镑的钞票打赌,他们恰好看见身无分文的亨利路过,询问了他一系列问题后,确定他就是最合适的验证在金钱面前真实人性的人选,并将装有一百万英镑支票的信封给了他,而亨利也稀里糊涂地接受了。这场戏体现了亨利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展现了金钱之于人性的“镜子作用”,折射出单元主题“金钱的力量”,借此探讨人性美丑,思考金钱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依托剧本展开。学生首先通过“看”标题和文本,感知剧本的基本要素;其次,通过朗读、模仿对白,品鉴独白舞台说明,聚焦人物的不同语气和心情,推测人物心理变化,思考人物性格;最后,通过创作情景剧本,迁移运用语言,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以朗诵、角色扮演等方式,运用多种模态探究主题意义,品味戏剧特色。

(一)利用多模态资源,充分挖掘语篇特征

戏剧文本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主要由台词和舞台说明组成。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或旁白,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戏剧文本。本文是《百万英镑》戏剧第一幕第三场的改编版。教师要整合多模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体裁的特殊性。课标中关于“看”的技能主要聚焦学生解码和阐释多模态语篇信息与意义的能力。由于本文的标题“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百万英镑钞票的图片(如图1),运用视觉模态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思考现实中百万英镑对自己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其次,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剧本分析图示(如图2),引导学生关注剧本标题、场次、人物、台词、舞台说明等戏剧体裁的语言要素,通过视觉模态如符号、图片、动画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体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戏剧文体的框架格式。

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旁白,体会旁白是如何通过剧情提要来叙述情节的。精读人物对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厘清剧情发展的主要线索,关注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推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分析人物对白中语气语调的差异和舞台说明中动作心理的变化。除了语言模态外,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片段或者邀请学生模仿剧情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情、形象和性格特质,通过视觉模态(画面、动作)和听觉模态(声音、音效)共同传递信息,让学生在模仿人物对话时运用听觉模态甚至体态模态(表情、手势、体态)。综上,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表意手段和表意资源,让教师充分调用资源挖掘语篇特征,为学生创设有趣味、有意义的情境。

(二)开展多层次探究,深入理解语篇内涵

由于多模态教学具有灵活性,教师能够适应和吸引不同风格的学生,鼓励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多模态素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首先基于文本获取信息,通过“看”的技能判断和学习文本。其次,整合利用多模态资源强化对文本的理解。本文虽为戏剧文本,但其阅读教学的本质没有改变,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文本。运用多模态资源,教师还能助力学生的多元理解,使意义建构过程更完善,其中关键在于如何“用”好这些多模态资源。表1展示了多模态资源提供的语境因素是如何从不同切入口聚焦学生语言理解的锚点的,从而帮助学生整合学习语篇内容,提高学习输入内容质量并促进学生内化。

从情节梳理角度来看,学生细读旁白和对白后用who & what梳理文本的叙事方式和主要情节,从全知视角俯瞰式整体认知文本;从语言品味角度来看,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模仿对白感受情态动词的作用,如“Would you…please?”“May we…?”等句子中的情态动词体现了语气的委婉和措辞的礼节,展现了礼貌的绅士形象;从人物情感角度来看,学生能够借助声音模态(听、说)分析人物的语气,通过模仿亨利的对白如“Who? Me? Sir?”,体会亨利惊讶、疑惑的表情;从语篇主题角度来看,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片段体会富翁打赌的语气和表情,借助视觉模态更深切地体会金钱对不同人生活的意义;从主题意义角度来看,学生在创作情景剧本、角色扮演中,实现对语言的迁移创新,借助空间模态深化理解,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丰富意义建构体验。借助多种模态资源,学生能够深入地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鲜活地塑造人物形象的,从而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思考人性和金钱的关系,迁移所学,实现对语言的重构。

(三)关注多维度生成,深入探究主题意义

多模态教学的本质是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文本内涵:通过舞台说明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外貌和生活环境;通过台词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并体现主题的;通过分析戏剧文本特征体会戏剧语言性格化和行为化的特征。在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不同维度和形式的生成,能够体现他们对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的理解;深入文本的评价性和发散性问题,能够体现学生的阐释、分析、推断、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如教师提问:“Why do you think Henry does not want the brothers' charity?”以及“Why do you think brothers chose Henry for their bet?”,学生对问题的生成体现了他们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探究文本主题意义,提升文化素养。教师还可让学生模仿人物朗诵独白,对比原文录音片段的语音语调,在小组讨论中总结概括对白体现的人物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这也是动态生成的一种体现。

除了口头输出外,学生可在读后环节尝试创作情景剧本,巩固戏剧体裁的写作要素。基于对前文的充分理解,学生能够尝试设计合理的故事情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注意保持与前文的“协同”。学生的书面输出也是一种生成,体现了分析、预测情节和语言迁移的能力。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语音、语调、动作、神情、手势等展现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验戏剧的语言和魅力。

在主題情境下,教师鼓励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关联学生的现实生活,使知识与“人”——学生相遇,与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发生关联,帮助学生在知识加工的基础上产生丰富的联想、生动的形象,构建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意义关联和价值关联。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增强课堂学习的画面感,体现了不同维度的课堂生成。这种生成将知识具象化和表征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与文化内涵,实现意义建构和意义增值。

三、关于多模态教学促进意义建构的思考

多模态教学为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能够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开展多模态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一)聚焦知识本质,引发深度学习

知识具有多维属性,吴刚平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鼓励课堂教学从记中学、做中学转向悟中学。为此,教师要提供针对性的资源和方法支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形成价值性知识;还要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开展以理解为基础的探究、体验、对比,深度加工知识实现内化,践行“学—思—悟”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思路,引发深度学习。多模态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意义建构手段充分展现知识学习的本质,鼓励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对课堂学习,增进知识理解。可见,多模态教学是教师将课程价值转化为学生内在品格的重要契机。

(二)关注思维表征,促进意义生长

所谓意义建构,即从公共知识到个人知识的建立过程,它需要建立在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关联度之上。学生要把表层的符号知识转化为个体获得的价值性知识和意义,其中必然伴随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知识对于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意义是客观的。在多模态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不同的形式交际与互动,如剧本创作、对白模仿和角色扮演等,即在不同活动中外化个体获得的知识。这是学生经文本学习后思维能力增长的体现,是个体意义增长的外在表现。学生的口頭语言、书面表达、肢体动作能够体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内化程度,是对知识、经验和思维的具象表征。因此,教师在多模态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展多层次探究,助力意义增值,促进学生成长。

四、结语

在主题语境下,教师开展多模态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语料和探究主题意义的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使文本价值得以充分呈现。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接触真实语料发展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运用丰富的意义建构手段内化文本价值内涵,让学生自主、真实地表达观点,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落实英语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也改变了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职能与定位,二者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助力语言学习中的意义建构。

注: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重点教研课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英语阅读教学改进行动”(课题编号:Z2023033)和202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人教社)重点实验室、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的数字教材学科教学应用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RJA0122003)子课题“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高中英语数字教材及配套智慧教学应用平台的模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2] 杨增成,苗兴伟.多模态语篇布局结构研究述评[J].外语学刊,2017(6):24-29.

[3] JEWITT C. Multimodality and Literacy in School Classrooms[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8, 32(1):241-267.

[4] 梁亚平,国红延.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英语在线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以“Working the Land”教学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3):62-66.

[5] 张德禄.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J].现代外语,2018(6):731-743.

[6] CAMPBELL J. Student Discipline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M]. Springfield, Ill, U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1999.

[7] 郭元祥,吴宏.论课程知识的本质属性及其教学表达[J].课程·教材·教法,2018(8):43-49.

[8] GANAPATHY M, SAUNDRAVALLI A, SEETHARAM P. The Effects of Using Multimodal Approaches in Meaning-Making of 21st Century Literacy Texts among ESL Students in a Private School in Malaysia[J]. Advanc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ry Studies,2016,7(2):143-155.

[9] 吴刚平.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7):43-46..

[10]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作者印佳欢系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教师;葛炳芳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多模态语言教学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