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内部审计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对接
2023-09-27宗学颖国投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宗学颖 国投物业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企业在认识到内部审计对规避风险、达成目标与统筹管理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后,开始关注改进自身的内审制度,但在实践中也有个别企业把有关制度高高挂起,完全变成“摆设”。而将内部审计和全面预算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二者充分衔接,通过内审挖掘预算管理中的问题,由此实现针对性的管控,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实效性,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收益以及风控措施。
一、内部审计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固有联系
一方面,工作价值。企业运营的关键性目标在于盈利,对于员工个人、业务项目或是岗位在企业发展中具有何种价值,第一要考虑的就是有效性价值。日常运营管理下的内部审计和全面预算管理,都起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机制的作用,企业能借助二者维护自身的管控能力,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以此来看,二者能够为企业创造营业价值,予以重要的保障性基础。同时,内部审计还能给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构建标准化的良好运行环境,有助于健全、改进预算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突显出其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发展目标。以企业视角来看,全面预算管理以及内部审计,都是为自身发展目标服务[1]。在追求设定目标的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相伴而行,为企业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并利于其设定合适的目标。这反映了内部审计可以作为预算管理逐渐推动企业达成目标的固有保障与前提条件,相互促进和依靠,一同负担企业稳步经营的责任。
二、全面预算管理中引入内部审计的意义
(一)控制信息不对等
信息不对等就是双方掌握资料不相同,具有信息差异,这会给之后的工作埋下隐患。以预算执行过程来看,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等,会降低预算管理的力度,导致预算消耗的资源超过实际使用数量,也就是“预算松弛”。这种现象反映在企业中,具体有收入估算偏差、高估成本与售价不合理等,抑或为了可以占据投资项目,在前期申报环节,可以压低预算规模等。上述情况的存在,并不利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但内部审计在实践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基本可以做到客观、全面审核企业信息,由此实现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可靠、完整的分析依据,防止“预算松弛”的情况出现。
(二)保障预算顺利执行
企业在开展预算编制与分解、确认目标等方面,均有形式化的问题,后期执行时也未实施合理监督,造成预算制定以及全面管理失真。目前,企业针对内部审计,采取全面改良的思路,引入动态化管控。这和过去事后结果反馈的运行模式相比较,企业利用实时管控,提升自身风险评估以及控制的能力,以发展的角度进行决策。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内部审计的运用与改进,能够实现常态化风控,依托于资源合理化汇集,保障企业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提高后期预算考评的便利性,有效发挥出预算管理的价值。
(三)优化管理资源分配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积极落实,达到资源合理分配的目的,增加有限资源创造的效益。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查报表等手段,对资源有效性加以评估,协助企业高层挖掘资源配置中的缺陷,继而促使全面预算管理得到改善。比如,资源优化期间,内审人员需要审查相关资产,生成闲置资产清单,并分析形成原因,给出整改意见,为预算制定提供调整依据。
(四)利于实现战略预算
在战略预算管理机制下,全面预算管理是其中的关键,所以企业在推行战略预算管理时,不能忽视此项工作的落实,同时需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编制预算计划。工作实践中,预算人员需调查企业所处行业环境,面临着同行压力与各类风险因素,由此协助企业弱化运营风险,维持整体的稳定性,甚至创造更多效益。在该项操作中,内部审计也应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及时提供企业信息,以便掌握风险情况、评估风险等级。同时,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与高层管理探讨中,所以预算人员能根据内审报告优化工作方案,提高预算管理的实效性[2]。
三、推动内部审计和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对接的方法
(一)加强对接认知管理
一方面,在企业经营中发现预算管理缺陷形成的认知层面成因,给出应对方法。企业内部审计需为经营服务,不管是常规工作,或是专项审计,对于选项立项,审计人员都要先掌握运营业务发展需要以及现有管理条件,综合分析各部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程度,并将追求战略目标以及决策布局作为基本方向,以预算阶段性目标以及执行关键点为切入点开展内审工作。
另一方面,借助不同方法,加强各方对于审计内容的价值认同感和协作默契感。在审计内容立项中,应当经过论证的环节,收集决策层与管理层、执行层的想法,特别是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基层人员。基于此,整理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预算管理关键点与主要难题。如果是组织层级偏多的企业集团,内审人员还应掌握二级单位对此的想法,使企业内部各个单元参与到内审立项环节,由此保障其对于审计内容的认可度,这样有利于后期内审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预算内审体系
第一,为提升预算内部审计的效果,建议企业审计部门的人员包含不同专业背景。这主要出于对全面预算管理分属多种职能方面的考量,审计部门人员专业应该有财务、数字化运维、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等。审计工作实际推进中,利用与基层生产、技术人员交流,增添相关专业元素,提高预算内部审计的可靠性、客观性。同时,审计部门需按照预算管理中的分工、编制、批准与执行等节点,设置对应的审计队伍,各组要包括1-2 位和管理对象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与内审人员一起,根据具体项目性质以及执行进度直接参与。在内部审计中安排专业人员,主要为了可以在遇到对应专业性问题时随即进行研讨,另外,这些专业人员也是从职能部门而来,具有“桥梁”媒介的意义,帮助内审人员和管理部门联系。
第二,确认预算审计工作岗位具体职责。在具体预算项目启动前,内审负责人应当安排关于预算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主要由不同专业部门以及二级单位业务人员负责,协助内审部门做好各自专业上的培训,使审计人员了解预算管理时的常见情况与应对方法。此外,内审部门还需优化自身的组织形式,把预算信息收集与筛选、分析环节作为内审工作的支撑点。比如,内控与信息等部分有异,可由派驻现场内审团队着重核实,以此控制实际的内审工作量。
(三)优化内审计划流程
其一,制定全面的内审计划。基于预算内审体系形成后,相关人员应当逐步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和内审之间的对接,编制内审计划中管理人员应当先确定审计工作者,完成岗位分工设置后,交给上级审批。通过编制内审计划,有利于指导后续的审计工作落实,保障审计效率,使各项管理资源分配得以优化,尽可能帮助全员预算管理执行[3]。基于此,企业应根据内部设定流程完成报批,在通过后就能部署与开展预算审计。
其二,改善预算审计运行流程。预算人员应根据内审工作需要,提前整理好相关信息材料,比如财会报表、财务信息、预算分析报告与调节记录等。而预算内审主要针对编制及执行等环节。比如预算编制,内审人员需要评估编制结果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还要结合预算目标和具体执行周期,构建预算执行模型。预算内审期间,审计人员还要与预算执行方联合构建分析机制,以预算执行为主题,定期举行分析讨论会议,以便及时了解预算落实状况,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以及调整方案。在审计中要格外注意成本和费用的落实进度,核查每项数据的真实性及合规性,由此评估现金和资本性支出水平。对于预算调整的内审,工作重点需放在调整区间和现实条件是否匹配,以免发生编制缺漏与冗余的情况。假设企业运营情况有异,内审人员则需细致考察预算升降幅度,尽可能维护全面预算管理科学性。而在预算考评和分析阶段引入内部审计,要求内审人核查具体预算机制可执行性,倘若有实际执行情况和设定指标出现巨大偏差,内审人员就要先确认引起差异的原因,通过定制化处理方法,优化预算管理效果。
(四)强化预算执行内审
全面预算执行状况是内部审计动态化的工作内容,实际进行中要做到“一、两、四、两、一”。
第一,把握“一个依据”。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依赖相应制度明示的部门岗位职责,按照职责范围与运行程序进行管理,所以在实施预算执行内审时,先需确认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这个工作依据。在审计预算制度中,相关人员需结合国家以及企业有关规定,评估企业当前是否拥有完整的预算组织、报告与执行考核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以及现有制度是否与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相匹配,是否设置相应的工作机构,同时在机构内部的岗位职责划分情况,预算管理过程的各个节点是否均有依据等。通过审查现行制度,为审计预算执行状况提供依据。
第二,抓住“两个管控点”。一方面,预算项目设置的全面性以及可控性。一是预算项目要包含企业所有经营业务,这关系到全面预算精细程度。内审中要以现金流量与管理费用两个方面的预算为主,其中前者基于现金收支,内审人员要判断收支事项的完整性,确认没有漏项。对于管理费用预算的管理,也避免明细不足,这会影响到利润预算落实效果。二是判断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预算执行中要管控各项指标,避免超出限额。而从内审的视角来看,则需评估预算质量管控状况。对于预算内的部分,审计人员可选择抽查的方式核对现实形成的项目和报批内容,如果是超预算的情况,审计人员则要分析差异明显的预算项目,查实有无不按程序进行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人为影响等[4]。企业内审时,更关注超预算以及预算外的内容,根据相应项目审批流程,确认项目形成的合规性以及必要性。另外,由于超预算与预算外的部分形成,主要是预算不足与偶然性情况引起的,所以需要将二者和管理指标比较,用于评估预算执行的偏离问题,辅助企业做好纠偏处理。另一方面,加强预算调整管控过程的审查。正常情况下,预算方案确认后,不轻易变更。如果企业内部组织体系与人员等出现较大调整,此时预算方案客观程度下降,需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全面预算管理中引入内部审计,也需关注是否存在变更事项与具体内容合规性等。实际操作中,审计人员现需调查未变更时的预算执行状况与报告记录等,判断此次变更是否满足要求条件。并利用预算变更的申请书,和现实执行状况进行比较,核实是否为调整内容。基于此,计算变更额度占总预算的比例,倘若超出20%便是重大变更事项,需有相应的审批手续与批准文件。而且内审人员还需确认变更项目和现实状况是否一致,有无虚赠与虚列的部分。
第三,严格落实“四个跟踪”。首先,成本预算执行,内审人员需要确认成本额度的准确性、有无异常波动、是否存在虚赠与虚减的情况。比如,面对产品成本预算,审计人员可检查原料计价方式、结转时间与金额等。其次,费用预算执行,通过调查费用支出有无根据年度预算全面管控,以及每笔费用之间有无挪用与挤占的状况,比如咨询费、招待费等。再者,资本性支出。审计人员需要查看相应支付和批复事项是否相同,以及投入后收获成效与预期的差距。比如,重要资本性支出都需按实际情况列支,是否为收益性支付。最后,财务收支的预算实施,这部分是要判断预算款项是否从设定路径流出,支付行为是否根据设定程序进行,有无超出权限等。内部审计操作中,审计人员重点建设越权审批、列支内容。
第四,灵活运用“两个方法”。对于全面预算执行来说,分析与考评是实现有效管控的方法,所以在内部审计中,可以注重这两个方法的实施状况。一方面,预算分析。基于预算执行后产生的数据,与预算值对比。审计预算分析中,工作重点应该是企业有无根据调整意见整改,以及关键指标执行进度、偏差情况等,由此评估分析环节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起到的作用[5]。另一方面,预算考评,其可为预算执行力提供保证,具体是针对预算目标与执行工作。对此,在进行审计中,先判断是否安排考评制度开展工作,随后结合预算指标真实的完成进度,判断考评环节是否具备严谨性。
第五,及时生成“一份报告”。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内审人员需按照工作制度与具体通知,整合预算执行实际程序、偏差成因、落实效果与调整意见等,生成一份预算审计报告。在该报告中,应当说明经济业务事项的跟踪审查结果,以及财务信息、预算数据、业务内容的整体性分析状况。为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预算审计报告中应当说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诊断结果,并为企业决策人员提供专业性咨询,优化总体内控效果。
结语
总之,内部审计和全面预算管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中,引入内部审计相伴而行,利用其功能性,准确锁定预算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整改纠偏。如此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效果,通过深化两者对接程度,利用动态化的内审,实现对预算管理的有效监督,保障预算顺利执行,使企业经济活动均在可控的状态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