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内在要求和实践路径
2023-09-27孙照红
孙照红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48)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因此,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且能够因势而变、因需而建,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建设之路,党的组织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健全,党的组织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建设理论持续创新,党的组织纪律得到强化,自我净化的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概括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了党的组织体系的完整概念,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党的二十大更是“把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写入党章”[1]112,都充分说明了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党中央对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视。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党的组织建设。
一、健全组织体系,实现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2]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组织体系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一大明确提出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虽然当时还没有党的组织体系和中央、地方、基层组织的提法,但已经初步提出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地方执行委员会的概念,选举产生了中央局,成为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随后,上海、北京、湖南等相继成立了党的地方委员会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党的二大通过了党史上的首部党章,第一次提出党的“组织系统”[3]165的概念,初步形成了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地方支部在内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党的四大提出“党的基本组织”[4]259,并明确3 人即可成立支部的具体标准。五大党章进一步将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全国、省、市或县、区、生产单位等五级纵向体系。党的六大首次提出“组织路线”概念,首次将“党的组织系统”单独设章,并“以地域原则”把党的组织系统划分为中央、省、县或市、区委员会和党支部五级。党的七大提出“党的基础组织”和“党外组织中的党组”的概念,明确“党组的任务,是在该组织的领导机关中指导党员为加强党的影响,实现党的政策而工作”[5]545-547。在党外组织中设立党组的做法自此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和执政党身份的需要,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组织建设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适应这一需要,1950 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提出:“今后发展党的重点,应放在城市中,首先是工人阶级上,在三年到五年内要从产业工人中接收三分之一的人入党。”[6]243第二,组织建设方式从秘密转向公开。1948 年,中共中央关于《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提出:“除尚未巩固的新区以外,一切党的支部,均应公开。”[7]295随后,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公开建党”工作。“公开建党”工作的推进,使各地各级党组织真正认识到和平年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从而在建党工作中树立起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三,组织建设规模从局部扩大到全局。随着各级政府的相继成立,党的组织在各级政府中建立起来。结合“三反”“五反”运动,各地私营厂矿企业中陆续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为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各级党委积极组建和发展工会、青年团等群众性组织,并从中选拔培养优秀分子发展新党员,为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创造条件。1956 年,党的八大党章首次单列“党的基层组织”章节,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形式明确为“基层委员会—— (总支) ——支部——小组”[8]334。八大党章既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党章,也是党的历史上较好的党章之一。遗憾的是,自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良好开端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着手拨乱反正,“恢复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所决定并在十年间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9]438,党的组织体系建设逐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十二大党章第一次精准、简练地概括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在内的党的组织体系,并单列“党组”一章,对其产生、职责、制度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十二大党章对党的组织体系的设置和概括更加科学合理,此后历届党章基本上沿用了十二大党章的设置和概括,只是根据形势变化稍作变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组织体系的强大优势和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科学概括了党的组织体系的要素和结构。2018年,在中国共产党诞辰97 周年后的第三天,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2]2020 年,在中国共产党诞辰99 周年的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围绕“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一主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提出了“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明确要求,并分别用“最初一公里”“中间段”和“最后一公里”来形容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既形象贴切,又凸显了组织体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中的地位和作用。2021 年5 月22 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概括了党的组织架构和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无论是总结进入新时代以来十年的党的建设的伟大成就,还是强调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强调了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仍然存在“拦路虎”“中梗阻”“断头路”等问题,需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二、提升组织质量,发挥党的政治功能
党的政治功能发挥状况及其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其组织设置是否科学,而党的组织设置与党员数量、党组织的规模密切相关。初创时期,党员人数极少,只有几十人。从党员成分来看,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工人人数极少。据包惠僧的回忆:“我们都知道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应该吸收广大的工人群众来参加,但是这一次的代表会议共十三个代表都是知识分子,代表各地的党员总共不过五十余人,除了湖北区有两个失业的工人同志外,就没有什么工人,尤其是没有产业工人。”[10]23与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形势和需要相比,党的组织力量显然相当单薄。为了适应开展工人运动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到群众中去”组建“群众党”:共产党组织既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讲学的知识者”,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空想的革命家”,而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和“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因此,必须“‘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3]167。随后,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党开始在工矿企业发展党员。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党还开始组织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通过组织、领导工农运动,中国共产党不仅壮大了组织,而且扩大了其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力。
在党员人数较少、组织规模较小的初创时期,发展党员、壮大组织是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党员达到一定数量、组织达到一定规模后,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和组织的团结统一等问题便凸显出来。党在成立时人数少,党的一大召开时只成立了临时的中央领导机构,没有地方组织。党的二大建立了正式的中央领导机构,明确了党的地方组织的构成、任期等。党的三大在组织系统、组织制度、发展党员等问题上基本延续二大党章的规定,并规范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地方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和任务,但仍然缺少对党的基层组织的明确规定。
到1925 年1 月党的四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已近千人,工人人数已达到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此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上日程:“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支部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教育党员,吸收党员,并且在无党的群众中去煽动和宣传,帮助他们组织俱乐部、劳动学校、互助会。”[4]适应国共合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工农联盟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等问题。同年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党的组织迅速壮大,到1925 年底,党员人数已达万人,不少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了党组织。到大革命失败前,“全国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或有了党的活动,党由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近5.8万名党员、领导着280 余万工人和970 余万农民的具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政党。”[11]33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935 年12 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党在组织上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提出党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等正确主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1938 年3 月,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的任务”必须“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12]186。到1938 年底,全国党员人数激增到50 多万人。大量发展党员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随之党和军队中出现了“无组织的状态”“个人主义”“独立主义”“分散主义”甚至反抗中央、各自为政等危险状态。针对这些问题,1939 年10 月4 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并向全党提出“要怎样建设我们的党?要怎样才能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3]1904的问题。其中,“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强调的就是组织规模问题;“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强调的就是组织质量、组织力量问题。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党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直接以党性命名的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强调全党党员、各级组织要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成为执政党后,党员人数激增、党的组织遍布全国,随之也出现了党员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等问题。于是,自1950 年起,党中央先后开展了整风、整党运动,通过整顿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等方式来确保党的组织纯洁。
党的组织建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适应各个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政治任务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数量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难的主要是提高质量。”[14]351提高党员质量,就必须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程序、严格把关,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15]
三、创新组织理论,指引党的组织建设
注重加强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点。早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认识到,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并组织成一个整体,才能扭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1847 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时便初步形成了由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总区部、区部、支部共同构成的组织架构。列宁认为,建设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党对于工人阶级至关重要。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这个组织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一支工人阶级的大军”。“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16]415。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相关论述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不仅是因为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因为它的开放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党的建设理论在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方法参照的同时,也内蕴着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基本导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17]79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也是党的组织从弱变强的秘诀所在。守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守和传承;创新,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在不偏向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从党的组织建设的百年历史来看,这种守正和创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既继承、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创造和发展。从党的二大提出党的“组织系统”概念到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的科学架构,从八七会议提出党的“组织路线”一词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凝练,从党的七大提出党的“基础组织”概念到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支部建在连上”到新时代支部建在网上……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的守正和创新。这种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不仅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也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以新的时代内涵,使马克思主义穿越170余年的历史风云依然熠熠生辉并不断释放出强大的思想力量。这种随着时代、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来源。正是因为“守正”,中国共产党才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纯洁、纪律严明的鲜明本色;正是因为“创新”,中国共产党才历经百年沧桑仍内蕴强大组织力量。
守正创新的过程,是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宗派主义的否定过程,是对苏联经验的扬弃和超越过程,是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发展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也是充满挑战的。在批判和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的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初步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反思“文化大革命”路线错误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拨乱反正,使党的组织建设重回正轨。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前所未有的严峻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概括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精准界定了党的组织体系的科学内涵,极大地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从这一意义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长为百年大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和坚守。
正因为不断探索时代、实践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青春,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长期执政,仍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能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富有成效地进行创新发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18]1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为科学理论指引,追溯马克思主义加强组织建设、保持组织纯洁的理论源头,吸取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养料,并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不断开辟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境界。
四、强化组织纪律,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纪律严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色,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就有纪律方面的相关规定,比如,党员要受“党中军队式的训练”,“须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自中央机关以至小团体的基本组织要有严密系统才免得乌合的状态;要有集权精神与铁似的纪律”[19]25等。党的二大通过了党史上的第一个党章,设立了纪律专章,并用九条内容对纪律建设作出具体规定,是整个党章篇幅最大的部分。1927 年,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强调维护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的重要性,并首次设立了党的专门性的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非常重视纪律对于贯彻执行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要性,他强调:“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20]374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和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和纪律的决定》。七大党章重新恢复了已被党的六大撤销的监察委员会,并单列“党的监察机关”一章,强调“在党内不容许有离开党的纲领和党章的行为,不能容许有破坏党纪、向党闹独立性、小组织活动及阳奉阴违的两面行为。”[5]535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并于1955 年发布《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以监察委员会代替原来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增强了纪检机关的独立性。八大党章明确规定了对党员的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五种类型。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增多的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如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开展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改革、对派驻机构统一管理等。新时代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党通过组建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强化巡视巡察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可见,百年党的组织建设史也是党的组织纪律不断完善的历史。通过严明的组织纪律,中国共产党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断强化、自我修复的能力不断提高。
以“四个服从”为核心内容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的组织纪律的核心。党的二大通过了党史上的第一部党章,明确规定:“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3]167显然,这些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党的二大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四个服从”,但对民主集中制有开创之功。党的五大正式确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21]268党的七大首次把“个人服从所属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5]539载入党章。党的十二大正式将民主集中制概括为六大原则,并把“四个服从”作为六大原则之首。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民主集中制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制度保障作用、在党的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法宝地位、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价值,并前所未有地强调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调党的全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和党中央权威。《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更明确地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可见,在党的组织建设中,民主集中制恰似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从而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各司其职、各正其位、各负其责。新时代做好党的组织工作,仍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党组)分级分类领导,组织部门专门负责,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15]
五、净化组织肌体,确保党的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如同一个生命体,要确保其肌体健康、充满活力,必须经常“体检”并及时清除一切侵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病毒。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22]589百年党的组织建设史,就是一次次检视自我并勇敢地向体内病症开刀、刮骨疗毒、自我净化的历史。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比较年轻,缺乏革命斗争的经验,党的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召开的八七会议就是一次自我检讨、自我纠正的自我革命。八七会议认为“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21]410。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党中央不倾听下级和群众意见、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尤其是军事领导权的错误。后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也曾多次犯错,但“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23]170。正是在不断总结错误、纠正错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自己锻造为一个敢担大任、能担重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坚决清除腐败分子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自我革命的重要抓手,是保持党的组织肌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为了净化党的肌体,防止投机分子混入党内捞取个人利益,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便出台了党史上的第一个反腐文件,即《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表明了党保持肌体健康、组织纯洁的决心。1936 年,针对抗日民主政权中出现的以权谋私问题,毛泽东提出:“中国人民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不允许在它的行列中有官吏的舞弊。”[13]2019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地位、执政环境发生变化,腐败问题也滋生出来,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指示,以反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贪腐问题为突破口,持续开展了时间较长的群众性反腐败运动,查办了当时震惊全国、被称为新中国“反腐第一刀”的刘青山、张子善案件,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绝不姑息腐败、保持组织纯洁的坚定决心,也打消了老百姓对党的疑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
改革开放后,党执政和自身建设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邓小平提出:“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24]152围绕惩治腐败、改善党风等问题,邓小平一方面抓思想建设、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抓制度建设,强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重要性。随着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从严治党的命题、党的十四大旗帜鲜明地将从严治党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反腐治腐的实践力度不断加大、不断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反腐败斗争。“党内不能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等一个个政治宣言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刀刃向内、去腐生肌、壮士断腕的宝贵精神品质;一系列“准则”“条例”“意见”的出台、巡视监督制度的实施、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坚如磐石的政治决心。在自我革命中清顽瘴、除痼疾从而强体魄、壮筋骨,是党净化组织肌体的题中之意,也是保障党的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