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观的发展历程
2023-09-27张伟左玲
张伟 左玲
(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变革,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历史进程的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由于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历史任务不同,对党的历史的概念界定和话语表达不尽相同,但其中均贯穿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及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也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别。狭义党史观特指唯物史观。广义党史观则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特点,形成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具体说来,包括关于党史的立场、观点、方法、目的、对象、分期等诸多方面。从本体论看,包括党史是什么和学习研究什么等;从方法论看,包括如何学习研究、宣传和评价党史等;从价值论看,包括为什么学习和研究党史等。尽管习近平在2021 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才首次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1]10和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2]20-21,从而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的命题,但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历来重视对自身历史的总结、研究、学习和宣传,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功能,“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2]111,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曲折,正本清源、总结规律、开创未来,确立并发展了正确党史观。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发展正确党史观的历史。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观的发展历程,对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树立和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把握党的历史、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初步奠定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早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就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和分析中国问题,开展史学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早期领导人试图用唯物史观揭示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总结斗争经验。此后,随着革命形势变化和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以唯物史观为立场、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资政育人为目标、以“古今中外”为方法的党史观,对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的功能、重点和方法等问题有了初步探索,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党史、如何认识学习和怎样宣传评价党史等问题。
(一)党史的目的和功能:以史为鉴,建党立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研究党的历史,善于从回顾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和运用历史智慧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建党伊始,党的早期领导人先后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作出思考,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形成正确党史观奠定了基础。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从事革命活动中不断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他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认为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3]50。并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等作出精辟论述,倡导树立“新”的历史观[4]1。1921年,瞿秋白发表《中国工人的状况和他们对俄国的期望》,分析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状况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状况,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中对工人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筹建史进行了梳理。李达发表《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进行了讨论。1926 年蔡和森在苏联给中国留学生所作《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的报告,后来油印成册,成为党内最早的党史研究专著。此后,“瞿秋白、李立三、张闻天等同志也都通过研究党史,对当时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阐述”[5]1。这一时期,党内一些领导人运用唯物史观把握中国共产党创立发展的过程,理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取得了相当成绩。
全面抗战爆发后,经过十几年革命斗争洗礼,党已经成长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大党。一方面,在全面抗战背景下,党的中心任务、战略部署面临着新的转向。1937 年10 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就指出,“解释现在的形势”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6]377。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使之向着胜利,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实际运动的了解,就不能有胜利。”[7]510提出把握革命形势需要研究党的历史。以毛泽东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40 年《新民主主义论》、1942 年《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发表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党的革命实践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阐述了中国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共产党的职责使命,形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完整解释体系。另一方面,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右倾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主义的党史观,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彻底清算,严重影响了党的思想统一和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消除王明错误思想影响,解决党内的思想矛盾和提高党的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也需要加强党史的学习。此后,1941 年9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开展以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清路线是非为重点的整风运动,并开创了全党大规模学习党的历史的先河。
在整风运动开始不久,毛泽东以《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为题,阐述了党史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了党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开篇强调:“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8]399这篇讲话将党史研究作为党制定正确路线政策的前提加以强调,把中国革命实践作为评判路线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等观点,充分体现了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以整体、联系、发展的观点总结经验教训的党史观,为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原则方法。此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清除了错误观念,实现了思想统一,为纠正历史观上的主观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全党学习和研究党史指引了方向,明确了以史为鉴、建党立国的党史功能。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专门组织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和研究党史,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为其突出成果,该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分清了是非。这不仅标志着“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9]998-999,也标志着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党史观被全党接受,有力促进了党内统一。
(二)党史的对象和分期: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研究对象,按历史发展顺序分阶段进行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不仅高度强调研究党史的极端重要性,还明确提出认识和研究党史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党史研究的对象、重点和党史分期等问题。
关于党史研究的立场和目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8]407关于党史研究的对象,毛泽东强调:“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8]399关于如何看待党史上的错误和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深刻指出:“研究党史上的错误,不应该只恨几个人。如果只恨几个人,那就是把历史看成是少数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主观主义,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8]406为此,中央编撰了《六大以前》《六大以来》和《两条路线》等历史文献,厘清了党在历史上所走过的路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脉络,教育党员干部总结历史经验,为延安整风的顺利进行、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通过、党的七大的成功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史的分期,毛泽东强调党史研究要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脉络,获得准确深刻的规律性认识。并将党的历史划分为“大革命时期”“内战时期”和“抗战时期”三个历史阶段[8]400,为此后科学划分党的历史时期提供了范例。同时,为了不割断历史发展的联系,毛泽东提出研究党史还应追溯到革命的准备阶段和酝酿时期[10]17,这就需着重研究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五四运动准备了大革命”[8]406。这些论述都为此后的党史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也为其后党史研究“宜粗不宜细”和“大历史观”等观点所继承和发展。
(三)党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的、历史的“古今中外法”
研究方法是党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建党初期,党的早期领导人就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党的历史。延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研究党史“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做‘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8]400。同时,毛泽东也强调:“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8]408“创造些新的东西”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
“古今中外法”就是党史研究的时空观,只有站在一定的时空视角来分析、认识、研究党史,才能形成正确的党史观。从时间维度看,毛泽东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党产生的历史背景,依照历史发展顺序将党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建立的党史分期体系,对当时乃至其后认识党的历史发展阶段首开先河。从空间维度看,毛泽东强调“中外”是一个相对概念。如大革命时期,“北伐是‘中’、北洋军阀是‘外’;内战时期,共产党是‘中’,国民党是‘外’。”[8]406这就要求我们将问题放入更加宏大的背景中去研究,从世界的共性中辨别出中国的个性。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为了有系统地研究中共党史,将来需要编写两种材料,一种是党内的,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种是党外的,包括帝国主义、地主、资产阶级等。两种材料都要按照年月先后编排。”[8]406两种材料对照起来研究,“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其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的发展的观点,透过历史现象探寻本质,进而揭示党的历史和革命现状的关联。对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复杂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异同,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采取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立场原则研究党史,科学回答了党史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历史分期等,为全党深入开展整风和党史学习提供了科学指导,全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军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为立党立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和方法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普及与拓展
党史观正确与否,不仅是一种历史态度,更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和人民价值选择的重大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党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以《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毛泽东选集》等文献著作为标志,在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中,中共党史研究体系基本奠定,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得以普及和拓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延安时期党史研究经验、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新的实践中总结基本规律,深化党史研究,增强学习党史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党史的目的和功能:以史为鉴,兴党治国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研究,从来不仅仅是为了搞清历史、分清是非,更是为了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领导人民革命的党转变为在全国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国家和新社会的重任。为尽快提高全党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解决新党员党史和党的理论储备不足,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居功自傲等情绪,加强全党思想理论和自身建设,党先后开展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等。
195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发出“学习党的三十年的斗争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号召,全国各地区陆续开展了群众性的党史学习活动。经毛泽东审阅、由胡乔木署名的文章《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并出版单行本,成为党史学习活动的主要学习材料。各地的学习活动主要采取领导干部作报告、讲党史、小组学习等形式,有些中央局和地委专门设置讲师团和党史报告员进行巡回报告,还组织了带有时代特征的忆苦思甜会和纳凉会等活动。中共西北局在学习材料中增加了陆定一的《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和习仲勋的《跟着毛泽东走就是胜利》,并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党员作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重温党的历史和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以史为鉴、兴党治国的党史功能纯洁了党的组织,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养,保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11]8。
(二)党史的重点和任务:论述毛泽东思想,注重史论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干部、群众学习党史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不仅通过开展全国性的党史学习教育让广大群众深刻理解学习党史的重要性,也通过出版《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毛泽东选集》等一系列党史专著和文献资料,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掌握党史的重点内容和主要任务。到了60 年代,党史工作主要围绕着学习毛泽东著作进行。
建国伊始,中共中央宣传部即成立中共党史资料室,每年出版4 本《党史资料》,印刷800 册,发给中央委员和中央各部正副部长和党委党组机关。1951 年5 月,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在党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有系统的思想工作,必须依靠历史的研究,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现代史和近代史的研究。”[12]25在全国形成了学习和研究党史的热潮。1951 年7 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学习“七一”纪念论文的指示》提出:在学习中央各领导同志重要文章的同时,可“以胡乔木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为主要学习材料。”[13]248随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大量刊印,仅人民出版社“到1962 年印数达数百万册,成为20 世纪50 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本党史著作”[14]76。尽管此书由胡乔木起草发表,但经毛泽东和刘少奇多次修改,实际反映的是毛泽东和刘少奇等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是了解党史的基本范本和权威书籍。该书虽没有直接阐述党史观,但通过阐述30 年来党史的发展阶段及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理论问题,同时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强化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主要观点,以党史著作的形式大体“框定”了党史的研究体系和开创了史论结合的范式,使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得到普及,推进了中共党史及其党史观的大众化进程。
《毛泽东选集》是总结中共成立以来28年历史的重要资料。1951 年10 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以及1952 年、1953 年和1960 年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四卷相继出版。在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国各级党组织广泛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毛泽东著作学习活动。尤其在党内和理论界,通过研究和宣传《实践论》《矛盾论》,把毛泽东著作与党史、革命史学习结合起来,开展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的研究与教学,在《毛泽东选集》的学习、宣传、注解和研究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共党史研究和中国共产党正确党史观的普及。
(三)党史观点和方法:古今中外法,阶级分析法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开创了新中国党史研究的先河,在遵循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将党的30 年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系统论述,奠定了新中国中共党史研究的范式和体系。此后,一批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著作得以问世。在党史研究方法方面,在坚持党史研究古今中外法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阶级分析方法等,基于中国近代社会反帝反封建革命史观的背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观。
“古今中外法”是历史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在史学研究方法上的有机结合,为认识和研究党史提供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时空观。阶级分析方法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研究阶级社会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现象,揭示社会本质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方法。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5]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古今中外法的基础上,反复强调阶级分析法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根据,是取得阶级斗争胜利的根本法宝。在党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阶级社会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动力,不仅有助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本质,而且有助于正确认识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关系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观、阶级观、社会形态观等,从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
这一时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并最终演变为“文化大革命”,“以阶级分析为纲”等错误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史的认识问题上来,造成党史观的误区,使党和国家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重建与完善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决议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 年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阐明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分析和科学评价了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根本是非。围绕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和修改,党史领域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拨乱反正,进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党史观得到重建。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为代表,党史观新的分析范式和研究体系基本形成,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周年之际,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为标志,首次用党的文件形式对加强党史研究作出全面部署,中国共产党正确党史观进一步完善。
(一)党史的目的和功能:以史为鉴,资政育人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尤为强调资政育人功能,认为这是我国党史工作的重要优势和主要任务。一方面,邓小平发展了党史的任务论,即党史研究应立足社会现实、引导人民朝着共同目标砥砺前行。在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首次谈话时,他强调:“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 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16]2921981 年6 月,他对起草小组提出要“使这个决议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16]307在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党中央十分注重现实问题与历史的联系,将现实问题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考察,向历史寻求发展规律,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开导人、说服人、教育人,进而赢得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权。在党的十二大开幕会上,邓小平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17]2-3另一方面,邓小平倡导党史的铸魂功能,尤其强调对青年的教育引导作用。他精辟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7]357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有助于汇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面对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思潮蜂拥而入,他告诫全党:“对青年人来说,右的东西值得警惕,特别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教育。”[17]229“要学点历史。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16]3041986 年,他针对当时青年学生思想状况敏锐指出:“问题在于我们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对青年学生引导不力。这是一个重大失误。我们要改变这种引导不力的软弱状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17]198和“教育人民”[17]206。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江泽民指出:“党史研究工作要实事求是,注意社会效益,以便发挥党史的教育功能和历史借鉴作用。”[5]41989年12 月,他在党建理论研究班的讲话中提出了警惕历史虚无主义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口号的蛊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把党内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当混乱。”[18]94此后,他多次指出党史学习对于坚定理想信念、执行基本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反复强调:“用什么历史教育青年,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史工作的深远的历史意义。”[5]31998年,江泽民给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信中,明确提出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根本任务。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把革命史学习同理想信念教育与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将“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作为“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19]5。多次强调:“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干部和人民。”[19]229
可以说,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史,实现资政育人目的,是这一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关于学习研究党史的核心指向,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观。
(二)党史的重点和任务:加强党委对党史工作的领导,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重视借鉴历史经验
拨乱反正后,人们的思想禁锢逐步得以解除。“文革”时期在党史观上形成的个人崇拜史观、路线斗争史观遭到质疑。重建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党史观,首先必须对毛泽东、特别是毛泽东晚年错误做出历史评价,这就关涉到如何对待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倡导的党史观问题。在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过程中,为避免受“文革”后各种主观、非理性情绪和思想的干扰,党中央特别注重把握原则和方向,充分发挥民主。邓小平亲自审阅和把关,不仅提出了总的要求和总的原则,而且强调“要认真研究大家的意见”[16]299。对那些争论极多、分歧极大的重大问题,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党的整体利益出发,表明立场,充分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解决了如何评价毛泽东和阐述毛泽东思想这一极其重大和复杂的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既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科学概括了毛泽东思想体系,也结束了“文革”后全党在党史观上混乱无序的局面,以“宜粗不宜细”“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的思想”等方法,为重新确立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党史观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重建和发展。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段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滥,社会上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和诋毁党的历史等错误言论蔓延,动摇着人们对党、对社会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实质上涉及人们如何坚持和发展正确党史观的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虽然对党史中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作出了结论,但对许多具体问题并无定论。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发展,如何将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与改革开放前的党史统一起来还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此,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胡乔木在全国党史工作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工作的目的并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面向将来。我们是为现在而研究过去的,我们是为将来而研究过去的。我们的工作和党的其他思想工作一样,是为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的。因此,不能把党史工作看作是平静的、书斋里的事业,它是在思想斗争最前线的一项战斗性的工作。”[20]4-5党史部门也突出强调:“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论证来阐述有关我们党的历史的各种根本的问题。”[20]5新的实践催生新的理论。在建党7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和《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党史经典著作面世,标志着党史观新的分析范式的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主线,全面地论述了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70 年历史,在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党史分期基础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将新中国成立后的42 年历史分为两个时期,提供了“如何研究党史和写好党史的一个范本”。《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是党史研究中首部以亲身经历直接反映党中央决策过程的著作,“这部书既如实地写了党的巨大成就,也如实地写了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和争论,是非得失,秉笔直书,和盘托出”;对待历史问题“没有简单地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过去,而对过去的评判也没有孤立地进行,而是符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联系过去的种种情况地进行”[21]440-441。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及“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6]370-373等论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深刻认识,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将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发展史观进一步统一起来,为研究党史、特别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党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极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内容。
进入21 世纪,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任务前所未有,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中许多问题涉及对党的历史的认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党的生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010 年6 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将“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作为党史工作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强调要正确处理政治和学术、历史和现实、研究和宣传的关系。随后,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党史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习近平指出: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统一的基础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就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通过“五个揭示和宣传”,“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1]11。这些论述对党史观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对怎样学习研究和评价宣传党史进行了全面分析。2011 年1 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党史、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统一的很好的诠释。7 月1 日,胡锦涛在建党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牢牢把握了党90 年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进一步强化。
(三)党史的原则和方法:实事求是,宜粗不宜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邓小平在继续坚持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研究原则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党史研究要始终坚持两个正确原则和方法,成为这一时期指导党史工作的理论方法和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一个是实事求是,这是党史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另一个是坚持“恰如其分”和“宜粗不宜细”,这是富有党史研究特色的指导原则和方法。邓小平在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修改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作个基本的总结。还是过去的话,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16]292对毛泽东功过的评价,就是坚持这两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此后,江泽民把握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历史传统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现实任务,号召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强调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和总结历史经验相结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主张党史研究必须注重讲政治,对公然歪曲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人物和党的优良传统的错误观点,我们不仅要鲜明反对,而且要抓住具体事例深入剖析,总结教训、举一反三,大声疾呼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牢记1989 年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在坚持邓小平倡导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党史研究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把生产力标准、文化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为这一时期的党史观提供了新的衡量标准。
胡锦涛针对党史研究工作明确指出:“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史工作和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研究,把它视为关系党的巩固、发展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一项重要工作。”[19]20-30强调“在党史研究中,要坚持党性,牢牢地把握实事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面大旗,对党的历史的评价做到公正、客观、科学三位一体的科学的合理的统一。关于研究党史,要坚持党性,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于历史上的倾向,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公正、客观、有分寸”[19]1-2。号召全党努力做到“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功夫,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总结自身历史和不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彻底纠正了“文革”时期党史观的错误走向,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为新时期党史工作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时代党史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观的深化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使命新任务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不断汲取历史智慧、拓展历史事业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唯物史观这一认识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根本立场方法原则,着眼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在总结历史规律中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在践行时代使命中实现共产党人的自身价值,中国共产党党史观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党史的目的和功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重视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与坚守初心使命。十年来,习近平关于大历史观、群众史观、“两个不能否定”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重要论述,体现了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思想。2013 年3 月,习近平指出,学习党史“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23]2016年7月,他在庆祝建党95 周年大会时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4]11月,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25]其后,他在很多场合强调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多次论述“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观点、提出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原则等重要论述,为我国树立正确党史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党史的重点和本质:正确看待党和国家历史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要求围绕“三个为什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从现实境遇看,世界百年变局的加速演变增添了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就会更加严峻多变。我国只有清醒认识到坚持正确党史观的重要性,才能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
十年来,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学习评价和研究宣传党史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史观的理论体系,树立了正确党史观。关于党史的重要作用和主要任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4关于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他详细指出:“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10为此,我国就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关于党史研究的方法和立场,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树立大历史观”,“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和“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2]111。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途径和作用,他明确提出:“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10
十年来,我国在高度重视党史的重要功能和任务作用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当前,我国只有准确把握“党史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关系”,“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和“党史与协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才能真正总结和把握党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历史规律,指引未来的前进方向,为我国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党史的立场和方法:坚持大历史观和人民主体观
不同的党史观会形成不同的对待党史的态度和不同的党史研究方法。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在历史书写中以体现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为准则,因而不同于将英雄人物视为历史创造者的唯心史观。正确对待历史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也是立场站位的政治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面对“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在继续坚持“古今中外法”和“宜粗不宜细”等党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立时代之基和答历史之问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大历史观”和“人民主体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一方面,习近平反复强调树立“大历史观”对党史研究的重要性。2016 年5 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首次提到“大历史”的概念。2019 年4 月19 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突出强调了“大历史观”,号召全党要“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2]188。在反复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4]的同时,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奠立在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26]401。他强调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要树立“大历史观”,我们就要培养总体的历史思维和整体的历史意识,不断丰富和拓宽历史视野,在充分研究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类型、历史事件、历史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研究历史宏观发展的源流、方位和走向,把握整体的、深层次的规律[27]39。另一方面,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在党史观层面高度重视人民的实践主体性,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23]62。他始终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力量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人民旨蕴推及至人类历史的新高度,强调党史观与人民观是意境融合的,人民准则是党史观中最重要的价值规定,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的价值指南[28]26-27。围绕人民根基、人民主体、人民中心是习近平党史观的最高价值,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史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党史观。
党史观的百年发展历程启示我们: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党史观问题。只有坚持正确党史观,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党的历史,才能保证党史工作的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党对党史工作的领导、才能把握党史研究的方向,真正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二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丰富和发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正确党史观。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观的发展得益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研究新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新时代党史观的深化发展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三是在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党史研究方法。如,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整体性的党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古今中外”“宜粗不宜细”和“大历史观”是党史研究基本方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党史研究规律的深刻把握。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才能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