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学医经历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
2023-09-27周路红
周路红 李 俊 王 蓓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全球化,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和民众的认可,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进程已经刻不容缓。然而中医药发展因人才匮乏而任重道远、困难重重,不仅中医人才在减少,而且名医大家也越来越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高等中医院校承担着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艰巨任务。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要掌握自然科学尤其是中医和西医科学知识,又要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具备医者仁心的仁爱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各中医院校纷纷推出自己的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径,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实现中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1]。
我国古代名医大家不胜枚举,全面总结古代名医学习成长的经历,深入分析古代名医成功的各种因素,归纳提炼古代名医成长的规律,对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有积极的示范意义。我们对史籍记载的几十位名医传记进行了总结归纳,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成就卓著的古代名医的学习成长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其成功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因素。
1 传统中医教育的形式
1.1 师承名医中医师承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和造就中医大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医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2]。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经验医学著称,没有广泛的临床经验、没有名师指点,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师承名医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捷径,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向前辈名医学习其独特的经验和诊疗技巧,培养知常达变的本领,辨证论治的技能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提高明显。如《史记》载:长桑君传禁方给扁鹊,扁鹊“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汉书》载:东汉名医郭玉向程高学习针术,“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程高师承涪翁,涪翁以擅长针术著名于世。《九灵山房集·丹溪翁传》记载了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师承罗知悌,医名益闻。《明史》载:滑寿“幼警敏好学,能诗。京口王居中,名医也。寿从之学,授《素问》《难经》”。王履“学医于金华朱彦修,尽得其术”。戴思恭“受学于义乌朱震亨”。盛寅“受业于郡人王宾。初,宾与金华戴原礼游,冀得其医术……寅既得原礼之学,复讨究《内经》以下诸方书,医大有名”。《会稽县志》载:张介宾“学医于金英,尽得其传。暇即研穷书史,医法东垣、立斋,喜用熟地黄,人呼为张熟地”。《医史》载:李杲“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法”。《古今医统》载:王好古“性明敏,通经史,好医方,师李明之”。
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几千年绛帐传薪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3]。唐宋以后,名医辈出,先辈的学术思想、医疗经验及学术特色,依靠师承教育的形式,得到继承和发扬;经过几代传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术流派。如河间学派中的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易水学派中的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由此可见,师徒相传这一传统教育形式在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独具优势,既培养了名医,又形成了流派。中医学术百花齐放,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1992 年开始,我国开展了一项抢救名老中医的活动,在朱良春等名老中医的倡导下,“师带徒”中医传承模式得以顺利施行,规模逐年扩大。山西十大名医吕景山说:“中医是门传统学科,它讲究辨证论治,要求对病患‘量体裁衣’,所以它的传承更适合师父带徒弟‘一带一’的教学形式。你要手把手地告诉他不同的情况如何处理”。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更多的年轻医生有机会师从名老中医。著名中医药大家邓铁涛认为,中医师承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全国各地许多专家学者的赞同,这些年来的成果,也说明这种方式是成功的,是值得继续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1.2 家庭传承家庭传承是古老的中医教育模式,包括父子、叔侄和兄弟等,在家族成员内进行亲传身授的医学教育形式后世一直沿用下来,家庭中浓郁的医学氛围为学习中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传至他的兄弟,六代之中就有11 位名医,是我国中医教育史上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家族相传式中医教育的实例。《南史》载:“徐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亦精其业,兼有学行,倜傥不屈意于公卿,不以医自业”。《北史》载:“徐謇,字成伯,丹阳人。家本东莞,与兄文伯等皆善医药”。《北齐书》载:“徐之才,丹阳人也。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以医术为江左所称”。《宋史》载:“刘翰,沧州临津人。世习医业”“冯文智,并州人,世以方技为业”,庞安时“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浙江通志》载:沈好问“世业小儿医,至好问益精”。《明史》载:葛乾孙“父应雷,以医名……屡试不偶,乃传父业”。倪维德“祖、父皆以医显。维德幼嗜学,已乃业医,以《内经》为宗”。明代针灸学大家杨继洲和外科名医陈司成、清代本草学大家赵学敏和伤寒学大家俞根初都出自名医世家,家学渊源深厚。
中医通过世代相传的积累,形成了医疗经验丰富、专业知识精熟的中医专科和中医世家,造就了很多名医。如浙江湖州凌氏针灸流传十五代,宁波陆氏伤科与宋氏妇科、绍兴钱氏女科、桐乡陈木扇女科等也相传多代[4]。他们所创制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疗经验与方药,为中医宝库增添了光彩,使中医学术发展精彩纷呈。
2 学习的动机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阿里克森博士曾说:“任何领域的天才产生,都是本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经过十年时间的训练,都可以有天才般的表现”。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的兴趣,对自己的事业毫无热情可言,那么他在这个领域里也不会搞出什么惊人的成果。欧元之父蒙代尔讲述成功之路说:“兴趣——职业选择第一标准”。成功和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维克·亚伯顿说:“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热忱要比专业技术还要重要”。兴趣爱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代医家成功的经验也印证了这一道理。
2.1 源于兴趣爱好《北史》载:马嗣明“少明医术,博综经方,《甲乙》《素问》《明堂》《本草》,莫不咸诵”。《魏书》载:王显“少与李亮同师,俱受医药,而不及亮。显少历本州岛从事,虽以医术自通,而明敏有决断才用”。《旧唐书》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孟诜“举进士。垂拱初,累迁凤阁舍人。诜少好方术”。唐代医学家王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酷爱本草,从小立志修撰本草著作,查历代典籍,书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30 年修撰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浙江通志》载:“(王)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清史稿》载:张璐“少颖悟,博贯儒业,专心医药之书。自轩、岐迄近代方法,无不搜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科勒斯涅克说过:“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现在中医院校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中医知识缺乏兴趣,成为阻碍中医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选拔对中医药事业具有一定热情的青年,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可以说是中医教育面临着的新课题。
2.2 出于责任信念仁爱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些名医出于仁爱孝道的道德信念而投身于中医,在这种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他们对履行社会道德义务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在“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驱动下潜心精研,取得令人瞩目的医学成就。
孙思邈说:“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医术与忠孝有着天然的联系。《外台秘要》序言“齐粱时,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5]。史籍上记载了许多出于孝道而置身中医的名医。《魏书》载:崔彧“性仁恕,见疾苦,好与治之。广教门生,令多救疗”。《隋书》载:许智藏“尝以母疾,遂览医方,因而究极,世号名医”。《旧唐书》载:甄权“尝以母病,与弟立言专医方,得其旨趣”。《新唐书》载:“(王)焘,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疾,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医史》载:李杲因“母王氏寝疾”“竟莫知为何证而毙”“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明史》载:吕复“少孤贫,从师受经。后以母病求医,遇名医衢人郑礼之,遂谨事之,因得其古先禁方及色脉药论诸书,试辄有验。乃尽购古今医书,晓夜研究,自是出而行世,取效若神”。《祁门县志》载:汪机“幼尝为邑诸生,母病呕,遂究心医学”。
3 文化素养
3.1 饱读诗书《三国志》载: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晋书》载:“皇甫谧,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梁书》载:陶弘景“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北齐书》载:徐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宋史》载:庞安时“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金史》载:李庆嗣“少举进士不第,弃而学医,读《素问》诸书,洞晓其义”。纪天锡“早弃进士业,学医,精于其技,遂以医名世”。张元素“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明史》载:王纶“举进士。正德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精于医,所治疾,无不立效。有《本草集要》《名医杂着》行于世”。王肯堂“举万历十七年进士……肯堂好读书,尤精于医,所著《证治准绳》该博精粹,世竞传之”。明代黄宗羲《张景岳传》载:张介宾“博学,于医之外,象数、星纬、堪舆、律吕,皆能究其底蕴”。《医集大成》载:程邦贤“少业儒,克禀庭训”。《鄞县志》载:高武“负奇好读书”“嘉靖中北上考武举……晚乃专精于医,治人无不立起”。《清史稿》载:喻昌“幼能文……顺治中,侨居常熟,以医名”。周学海“光绪十八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浙江候补道。潜心医学”。
3.2 博采众长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医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在《黄帝内经》中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蕴含着儒家“中庸”思想,表现为整体和谐观念。“医,仁术也”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爱”的体现[5]。道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佛学的传入对中医学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融合了儒、释、道文化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古代名医中不乏进士、举人、贡生,他们援儒入医,或亦儒亦医。前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严世芸曾说:“儒医反映了中医人才的成才规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熏陶的文人学者学识渊博、精通经典,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先天的思维优势,对中医哲学有着高超的领悟能力,在中医学术方面能有所建树也是轻而易举的。
综上所述,无论家传还是师承,饱读诗书、熟读经典、精研医术是古代名医共同的特点。因此,赋予学生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传承中医精髓的能力,在深谙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再通过不断的临证磨炼,才有可能形成比较高超的诊疗技能,中医学子当利用传统文化疏通中医学习之路[6]。如今“中医文化进课堂”为中医药文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会环境。让学生亲近中医,热爱中医药文化,培养选拔对中医药有热情的青年学生,因材施教,假以时日,中医事业发展必将会出现稳步有序、蓬勃向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