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法方药体系构建中医药学概要教学模式 *
2023-09-27覃容贵徐昌艳邹淑涵罗忠圣
覃容贵 徐昌艳 邹淑涵 罗忠圣
(1.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25;3.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14)
中医药学概要课程是全国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药知识体系的集大成者,其内容涵盖整个中医药体系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1],学习本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应用和发展,认识和接纳中医思维[2],对学生未来自觉应用中医药、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贵州医科大学中医药学概要开设于2016年,起初针对药学(营销方向)学生开课,缘于贵州省拥有蓬勃发展的中药制剂企业和在医药市场中具有支柱地位的中成药,服务地方经济的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生涯中涉及中药和中成药的机会很多。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方面的良好应用,尤其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优异表现,民众对中医药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3,4]。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之后将中医药学概要课程也纳入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体系中,该课程成为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实现药学本科培养体系中“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贵州丰富的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药学概要课程体系的现状
中医药学概要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包涵了整个中医药学理论、实践、应用体系,学生学习难度很大。
从理论基础方面来讲,涉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繁杂而抽象,惯用理科思维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觉其为“玄学”,感到难以理解,更别说深入体会其中的精髓。
从课程的编排上来讲,课程中包含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分列各大章节,包罗了几乎整个中医药体系的重要内容,简明扼要、内涵丰富。但是,以上各大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条块分割、相互独立、互不关联,人为造成理法方药割据的局面。学生学了一部分,放下一部分,学了一学期完全不明白中医药的核心精髓辨证论治怎么用,如此的“佛系”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来讲,西医药长期主导的医疗体系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医药学的应用和疗效持怀疑态度,药学相关专业大部分学生是理科生,不能接纳辨证论治、援物比类等中医思维方法,认为不够科学,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只有少量学生此前曾经与中医药有过渊源,对中医药有浓厚的兴趣,学习中医的理、法(诸如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时,就急切地想知道如何治疗(用方和用药),但由于课程体系中理法方药是完全割裂的,学到后面,忘记了前面,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条块分散,无法建立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系统认识,更谈不上对中药、中成药的准确应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以中医理法方药为基础,重新构建中医药学概要课程体系,建立学生的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维体系,达到让学生心悦诚服、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 基于中医理法方药的中医药学概要课程体系的教学思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整个中医药体系的基础。教学改革以此为核心展开体系构建工作。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进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大方向准确的辨证,确定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方剂或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此为思路,将中药和方剂穿插在中医理论和辨证体系中,完成病因—疾病变化的机制—治疗的方法—药物模式(方剂)的完美融合[5]。
2.1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初步建立学生中医思维体系《素问·气交变大论》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其思维方式汲取了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精华。所以,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角度,教师适当引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综合用于解释人的生命现象,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建立类比、司外揣内、以常衡变、以表知里、归纳、演绎、反证等思维方法,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6],使学生很快了解阴阳五行在中医里的应用,全面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和功能,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应用结合,比如中医采用“提壶揭盖”之法宣通肺气,肺气肃降,气机通畅,就能使水液通利、二便通顺,从而治疗临床因肺气郁闭造成的小便不利、便秘,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基于中医诊断学知识进一步建立学生中医诊断思维体系中医诊断基础理论是中医诊断和辨证思维的基础,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因此教学必须在此基础上展开。脏腑辨证可明确疾病的部位,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广泛适用性。中医辨证是在中医思维指导下,观察、分析,再观察、再分析,最终形成判断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中医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动静统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建立学生中医诊断思维体系。
辨证后的施治以中医的遣方用药为常用方式。原有课程体系是学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辨证后,再学习中药和方剂,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和交集,严重影响了学生中医药知识体系的构建。本研究拟将中药和方剂内容穿插在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学习中,完成病因—疾病变化的机制—治疗的方法—药物模式(方剂)的完美融合。
以表寒证为例:寒邪为外感致病因素六淫之一,寒邪致病特点为:(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外感寒邪损伤体表阳气则恶寒,寒中脏腑损伤内脏阳气则畏寒、便溏、下利清谷;(2)寒性凝滞、主痛:凝结则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得温痛减、遇寒加剧;(3)寒主收引:收缩牵引(毛孔收缩、筋脉收引)。
机体感受寒邪后产生一系列表寒证候,即寒邪侵袭肌表产生的以寒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其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润,脉浮紧等。其致病机制为寒邪袭表、卫阳被遏,导致恶寒重、发热轻;寒性凝滞收引导致无汗、脉浮紧,此机制与寒邪致病特点高度相合。以上是通过中医理论进行辨证的过程。表寒证的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主要采用中医治疗八法中的汗法。汗法多用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此类药物多性温味辛,辛以发散,温可驱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中医治疗一般不用单一中药,临床多采用方剂进行疾病的治疗。方剂将医理和药理完美结合用于临床防治疾病,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而方剂学则实现了中医理论和中药理论的高度统一,是理法方药的最高表现形式。对于表寒证,可用辛温解表剂治疗,此类方剂一般以辛温解表药为君臣药,再辅以治疗兼病和次要病症的佐药,使以引经药而成。如麻黄汤、桂枝汤等,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方加减使用。
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特点与核心精神。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即在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辨证,针对该证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方剂组成后,其功用、主治必须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方是从属于法的,治法是组方的根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不能有法无方。通过以上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建立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中医思维体系[7]。
中医药学概要课程仅有54学时,学时有限,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在短短的学习期内建立对中医药体系的认识,实属不易。基于“理法方药”体系构建的中医药学概要课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为核心,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理法方药”的网络思维模式,有利于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形成中医思维,正确理解和评价中医药诊疗体系,学会运用所学中医药知识对常见病症进行判断和治疗。
3 小结
本研究按照授课对象实际情况,对中医药学概要教学过程中的素材、重点、手段进行系统化整理,将课程涉及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发病与机制等,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及八纲辨证等方法,21个大类的中药,18个大类的方剂进行梳理,以理法方药基本模式“病因—疾病变化的机制—治疗的方法—选择药物组方”建立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中医药学理论与实际人体疾病的融合,理清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成药学前后贯通的脉络,以此为主线完成中医药学概要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