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 大作为
——浙江“共富工坊”的实践探索
2023-09-26陈章纯倪考梦
陈章纯 胡 春 倪考梦
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浙江积极探寻多种共富途径。其中,“共富工坊”通过工农互促、以城带乡、以商活村的变革重塑,成为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的创新之举,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高效流动。“共富工坊”是由村(社区)、企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利用农村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而成,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在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的同时,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推动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机制新气象(见图1)。本文总结了浙江“共富工坊”的实践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图1 “共富工坊”的逻辑框架
“共富工坊”的发展成效
自2022 年6月推进“共富工坊”建设以来,浙江省基本形成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电商直播式、农旅融合式、品牌带动式和产业赋能式六种类型,目前已成功打造“共富工坊”3700多家,累计吸纳就业24.5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约2.6万名,人均月增收1600 元。如,丽水市根据“一县一业”优势产业链,将云和的木玩企业、庆元的竹木家居企业、缙云的机械装备企业打造成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的排头兵,带动275名本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实现村集体月增收共11万元;瑞安善康农业“共富工坊”线上对接全国12个合作基地,建立助农传播员直播培训和社群零售分销体系,年均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再如,一些拥有特色资源的村庄由强村公司、村经济合作社或企业等经营管理,辐射带动周边农民依托旅游服务或产业发展创收。从具体成效来看,以温州市为例,目前以山区海岛县为主,吸纳就业人员一般在50人及以下,经营面积多数不超过1000 平方米,主要以来料加工式(占47%)为主,促进村集体增收约2322万元,其次是定向招工式(占18%),带动村集体增收约3151万元,产业赋能式、品牌带动式、电商直播式相对来说门槛较高,占比较小,但增收效益明显。(见图2)
图2 温州市“共富工坊”的类型比例
“共富工坊”的模式创新
(一)坚持“党建引领”的工作主线
浙江省出台《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鲜明导向,以村社党组织为重点,找准联建单位利益契合点、需求连接点开展精准结对。如,龙港以实施党建联建共富行动为契机,组建“一个党建引领、八大社企合作、N条推进模式”的“1+8+N”共富共同体,依托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集生产、供销、信用于一体的“共富工坊”。
“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各级部门横向协同,形成了党委牵头统筹、部门联合帮促、乡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共富工坊”的六种主要类型分别由妇联、工商联等部门负责推动。省妇联牵头打造634 家巾帼“共富工坊”,帮助2.3万名农村妇女解决就业,人均月增收1800元。省残联依托残疾人之家等阵地开设工坊,累计吸纳2328名残疾人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元。
(二)坚持“富民兴业”的基本定位
“共富工坊”围绕“整合资源强增收”,提高场地、订单、人力等要素统筹效率,精准对接供需双方,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化与再配置,提高了低收入群体收入。尤其是浙江山区26 县发挥乡村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将空置房屋、集体用房、闲置土地打造成特色工坊,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切实将制约发展的“资产包袱”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源财富”。如,文成县巨屿镇通过送料派单、推荐工厂就业、提供中蜂养殖技术等帮扶措施,推出“宣传+学习+试工+上岗+帮带”一条龙服务。
(三)坚持“精准帮扶”的实施路径
“共富工坊”通过“线下+线上”清底促建、“本地+飞地”科学组建、“进驻+代办”精准帮建等途径,梳理健全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四张清单”,打通社企供需信息壁垒,实现供需信息的精准匹配,不断增强工坊带富效应。如,丽水市莲都区与宁波市江北区建立“莲北情·高山菜”飞地“共富工坊”,充分发挥莲都区乡镇在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江北企业的品牌带动能力和影响力,加快形成两地企业产供销一体化全链条合作,进一步解决高山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
(四)坚持“多方共赢”的最终目标
“共富工坊”通过与优质工坊、闲散农户之间的合作,建立供需配对服务平台,有效缓解浙江民营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同时借助部门、企业、村社等多方力量实现技术引进、产品培育、农旅融合、产销一体等目标,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共同打造工坊特色品牌。浙江省各地陆续配套出台税费优惠、融资服务、场租补贴、评优奖励等全周期扶持政策,为“共富工坊”建设提供全链条的要素支撑,形成“一市一品牌”“一类一品牌”“一坊一品牌”的品牌矩阵。如,仙居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农业农村、发改、经信等涉农部门共同出台“扶持政策包”,为“共富工坊”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见图3)
图3 “共富工坊”多方共赢的组织模式
“共富工坊”的推广建议
浙江省开展“共富工坊”建设以来,推动企业将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到农村,有效整合农村生产要素,助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但也应看到,由于推广时间短,“共富工坊”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覆盖面不够广,吸纳群体有局限性,受益群体有限;工坊源头保障机制不完善,内生动力激活不足;工坊建设内容较单一,文化精神功能拓展不够,等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分工坊受益人群,不断扩大共富覆盖体系
除低收入农户、老人、家庭主妇外,建议各地要全面摸排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针对他们的劳动能力、劳动意愿建立不同薪资、不同工种、不同形式的“共富工坊”。尤其是要依托现有资源培育新产业,增强内生动力,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实行“一镇一方案”“一村一研判”,推进属地企业与村共建“共富工坊”。对企业较少的地区,实施“飞地工坊”建设。如,文成县以六大“共富工坊”为平台,充分利用“山海协作”的契机,从瑞安、上虞等经济发达地区引进资金、资源、产业链,带动优化本地资源配置,壮大脱贫产业发展规模。
(二)强化工坊源头保障,构建社会化运营的“共富工坊”支撑体系
一是政策持续“输血”,提供发展原动力。围绕“共富工坊”建设、运营的全流程,加强星级奖补、贷款贴息、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打通惠坊政策审批绿色通道,设立专项贷款,增加补贴维度,加大补贴力度,创新“共富工坊”扶持政策,打通“低收入家庭+共富工坊”帮扶渠道。
二是创设公平的人力资本环境,提升“造血”能力。鼓励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和群体特点,实现分散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季节性就业等多元就业形式,积极搭建农民培训平台,通过资源匹配和信息互通给低收入群体更多可及机会,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三)畅通工坊精准对接,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共富工坊”应用场景
打通农户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的信息梗塞,依托未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围绕服务、管理、效益三个维度加快建设“共富工坊”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匹配供需、“无人车间”智造转型,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形成村企两端供需信息的全量归集和科学匹配,精准实施技能培训和岗位推送,数字化重塑工坊的日常管理流程,解决工坊在成本测算、订单承接、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升整体运作效能。
(四)丰富工坊精神内涵,构建功能复合的“共富工坊”综合载体
为破解农村集体资产分散和公共服务设施短缺“两头堵”问题,建议各地在创新“共富工坊”模式时要推进“大综合、一体化、全民共享”建设思路,推进“共富工坊”与老年食堂、老年大学、邻里中心联合建设,立足老少群体集聚社情和多元化服务需求,不断丰富“厂、堂、校、家”一体化建设内容,让“老有所用”“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落到实处。
一是实现“厂”内有所为,建立“企业出单、工坊(厂)接单、老人做单”的全链条式服务机制;二是实现“堂”内有所养,建设共富食堂,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三是实现“校”内有所学,在“共富工坊”内开展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培训来增强低收入群体创富能力;四是“家”内有所乐,依托“邻里中心”(家)积极探索多功能服务型“微工坊”共富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