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3-09-26意娜
意 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文化强国列入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立足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目标,为我国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抓手。在文化发展板块的表述中,相比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了三个领域,分别为:加强智库建设;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笔者认为,这些领域普遍具有“升级”的性质。大力发展这三大领域对于我国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一直致力于建设符合中国自身需求和发展实际的智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要求。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公布了首批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名单。自2015 年以来,《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智库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根据《全球智库报告2020》的统计,中国的智库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上榜智库数量达到1413家,比2019 年增加了906 家,仅次于美国。
我国对智库建设的要求是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要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智库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的分析,目前我国智库建设仍有四大难题待破解,包括如何保持智库的独立性,如何推动智库的多元化发展,如何提升智库的话语权和议题设置能力,以及如何消解逆全球化对于国际交往的影响。
在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展开之际,专门提出“加强智库建设”颇有深意。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内,智库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专业化研究、强化决策服务能力建设,比如根据国家实际需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服务能力,强化安全保障服务能力和对外工作大局能力建设,强化软硬件实力建设等。对外,智库机构应该更多地将眼界提升到全球治理的层次上来,特别是要从我国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围绕全球经贸合作、区域供应链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全球能源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真正成为全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理念、机制、对策。
2023年5月28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送戏下乡活动走进淮安市涟水县肖渡村,文艺演出吸引了周边村民前来观看。图/中新社
同时,智库具有相对独立的身份,也可以承担更多对外交流、交往的功能。从舆论角度,智库可以更积极地承担起舆论引导功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借助自身影响力传播好中国声音。从国际合作角度,智库可以发挥桥梁沟通作用,成为促进国际合作的“助推器”。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媒体深度融合,理应包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更深层次的协作,使信息内容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传播介质和渠道,以多种形式到达各自的目标受众。融合传播是传播的一种有效策略。媒体融合不是新提法,但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广播电视媒体的深度融合正在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过去谈国际传播,受众都是抽象的,被国别、族别、语言等标签划归为一个个模糊的整体。随着交流的深入,群体画像进入统计视角,会按照年龄、职业进行简单划分。但这些群体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在宏大的文化标签之下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特征,并不是按照所属的大文化背景一成不变地存在。我们面对的文化交流对象和我们自己一样,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消费、审美、行为特征。在敏感的消费领域,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对 “Z世代”“她经济”“小镇青年”等精准划分受众的做法就是重要体现。以“Z世代”为例,他们浸润在互联网文化和数字技术中,有着与传统文化消费者不同的行为方式。当我们讨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时,制定文化交流和传播策略时,必须考虑不同的交流对象,即便面对同一文化背景,也要增加“Z世代”等维度。
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每一代人都被其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塑造。社交媒体成为“Z世代”人群主要的文化交流工具。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其功能已从获取信息向分享信息拓展,社交媒体成为“Z 世代”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算法的普及,信息交互变得更为垂直,形成各种小众圈层。相对应地,文化交流中对社交媒体的重视和应用是必要的,但以为发布一个信息就必然会被看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在网络上的多种社交方式中,游戏社交成为“Z世代”人群的重要社交方式,超过了直播社交、影视社交、音乐社交、知识社交和运动社交等方式。
从“上网”到“活在网上”。与早期互联网用户将移动互联网视为工具不同,“Z世代”人群“活在网上”,线上娱乐时长比全网平均水平高出30%,受新冠疫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线下场景不断萎缩甚至消失,相对应地,单纯的线下活动完全不能满足“Z世代”的需要,线下活动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是当前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涌现出的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和产品,无一例外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现代感、高品质和包容性(孙博,2021)。也就是说,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在制作、传播、获取和消费全领域善用“文化+科技”手段,使得产品具有艺术感、精致感和启发性,并展示出对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尊重,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公众都能产生共鸣和亲切感。而在传播策略上,要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传播,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性情感展开故事陈述。应该换位思考,突破过去以成就展示为主的传播思路,用轻松愉快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营造预期“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
充分发挥自媒体优势,让每个人都成为讲故事的节点。讲自己的故事,以点滴细节参与宏大叙事的建构,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文化惠民工程是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不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不足,农村基层居民接触文化产品渠道少、内容少等问题,旨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权益。
同时,文化惠民也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宗旨,文化发展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就是要让人民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工作要求中列入了“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惠民工程主要针对农村居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包括但不限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送戏下乡工程和体育健身工程等。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还专门提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把免费开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四大场所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推进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从建设到共享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