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型实验室中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法及输血安全策略分析

2023-09-26杨媛媛蒋金燕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18期
关键词:血型血液检验

杨媛媛 蒋金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输血科,山东 东营,261000)

输血是医院救治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当患者病情比较严重,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生命[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输血技术也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全血转为成分血、替补血疗法等过程中[2]。输血不是简单地向患者身体输入血液,是要通过血型实验室完成相应配对后才能进行输血,而直接抽取的血源很有可能存在病菌,若直接输入会导致病情恶化,影响患者身体健康[3]。因输血者和受血者间会受多种不良反应影响,导致输血失败,甚至威胁生命安全;通过输血检验可以发现血液中的病菌以及配对错误情况,降低病情加重风险,保障身心安全[4]。所以临床需加强质量控制以及输血安全保障,减少输血失败情况,控制风险性,改变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外加安全管理的运用价值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的120例输血患者,依据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女33例,男27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8.69±2.59)岁。观察组女32例,男28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8.32±2.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本研究;②基本资料齐全;③表达能力正常;④符合标准。

排除标准:①耐受性差;②无法配合完成操作;③有精神疾病;④有先天性疾病;⑤过敏体质;⑥中途退出;⑦合并尿毒症;⑧合并免疫、血液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管理:(1)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业务方面的培训教学,包含职业道德、操作安全性、法律法规、职业暴露等,要求每位工作人员通过相关考核后,才能上岗工作。(2)定时维护各种设备或仪器,检查其运转和功能有无异常情况,一旦发现要立即处理,并明确发生因素,消除潜在影响因素,保证各种设备或仪器均能正常使用。(3)样本采集完成后赋予条形码,离心处理后检查效果;使用试剂的时候需要提供合格报告,并在使用前仔细核对相关信息。(4)取出低温保存的试剂后需要复温后使用,严格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以防加错试剂。(5)定期评估实验室的环境,输血前完成常规血型鉴定以及配血试验,做到双查双签。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质量控制外加安全管理:(1)血液检查:仔细核对血液包装袋的数据,评估入库前血液情况,之后依据输血规范与评估标准评定血液,检查血液有无不良情况或异常,如果发现不良血液,及时和科室人员沟通,并重新取样,确保血液完好性;然后把血液入库,在此过程中检验库内指标是否达到标准,记录冰箱温度数据,做好库内消毒工作;入库完成后定时抽样调查血液情况,记录血液相关数据,保证质量,一旦遇到不合格血液标本,立即联系相关人员处理。(2)输血检验:在实行输血治疗的时候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以及其他问题,主要包含乙肝传播或艾滋病的传播等,为了避免类似传染疾病传播情况,供血中心要严格控制献血人员,对其进行排查,监测机体状态,输血前完成相应常规检测,主要测定血液指标,这样可以避免医疗纠纷情况,还能诊断出潜在传染类疾病,及时展开预防、处理操作,降低感染风险。另外要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把关质量方面问题,对于没有必要输血治疗的病情尽量不实行输血,减少不良反应。(3)血型鉴定:临床常规血液检查项目是对A、B、O型血液鉴定过程,该项目也是交叉配血的前提,对于检验的血清必须检查使用期限,严格依据程序执行检验操作;对于蛋白异常患者需实行洗涤红细胞的针对性检验,在鉴定期间还要验证血液是否合格,如果出现血浆不合格、蛋白质异常等情况,立即重新检验。对于特殊血型,例如RH型,要展开临床鉴定,这是因为该血型血液输血期间容易发生溶血反应,所以在鉴定质量管控中需规范化该血型的控制,确保安全性以及质量。(4)血液标本:在血液标本采集以及运输、储存过程当中,都存在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问题,所以在采集、运输、储存期间要严格依据临床制订的输血技术规范和标准操作,在采集前核对基本信息,填写采集申请单资料,确保填写的内容、信息等和患者情况一致,将血液采集时间控制在3 d内;完成抽血操作后及时标记书写,录入到档案中便于统计,这样可以预防溶血、稀释等情况发生。(5)交叉配血:有效控制影响因素,如病史、温度、标本等问题,针对有既往史的患者,如果存在骨髓癌类病情,血液中血清蛋白会发生异常,受血者的自身抗体是影响安全的常见因素;对于以上情况要在输血之前筛查血清抗体,对于阳性患者完成血液特异性鉴定,并提前配血;对于标本发生抗凝等异常情况,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交叉配血规范、标准性;同时控制好温度,避免发生其他异常,影响最终结果,进一步保证质量。(6)环境:不良血液出现多半和检验环境、管控人员等因素相关,所以在检验期间,不仅要严格根据标准使用工具、完成步骤等,还需要确保检验的环境,检查储存环境是否达到标准;定期检查仪器、血液库情况,发现异常要立即处理;完善监管制度,质控血型实验室,对人员强化质控培训,强调防护、消毒管理等方面,进而达到预期效果。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采取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5]。

②两组患者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比较。输血质量包括安全性、卫生防护、制度管理、设备监测、废物处理、服务能力等,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输血质量控制情况越好[6]。

③两组患者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比较。输血安全事故包括职业暴露、输血前后消毒、输血传染病问题、配血问题、写错血型、采错血、输血未核对、未展开二人查对等。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输血安全事故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④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肺损伤、血液污染、急性溶血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急性肺损伤+血液污染+急性溶血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⑤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包括血氧采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服务态度、文字书写、环境管理等,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管理前,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凝血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因子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因子指标比较 (±s)

组别例数凝血酶原时间(s)纤维蛋白原(g/L)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对照组6010.02±0.3511.37±1.131.28±0.951.87±1.02观察组6010.04±0.3712.81±1.431.31±0.972.97±0.79 t 0.304 6.1200.171 6.604 P 0.762<0.0010.864<0.001

2.2 两组患者输血质量控制评分比较

管理前,两组患者输血质量控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输血质量控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输血质量控制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输血质量控制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卫生防护设备监测废物处理安全性服务能力制度管理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对照组6060.12±3.1469.38±3.5858.23±3.1267.46±3.6962.28±3.7771.58±4.3760.24±3.6770.56±4.0859.14±3.0970.16±3.9860.38±3.7572.09±4.88观察组6060.35±3.1795.42±4.5658.49±3.1594.36±4.0262.52±3.7998.76±5.1160.55±3.6897.85±5.3659.37±3.1296.88±4.9260.64±3.7899.06±5.47 t 0.39934.7920.45438.1850.34831.3120.46231.3810.40632.7060.37828.499 P 0.690<0.0010.650<0.0010.729<0.0010.645<0.0010.686<0.0010.706<0.001

2.3 两组患者输血安全事故比较

观察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输血安全事故比较 [n(%)]

2.4 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比较 [n(%)]

2.5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管理前,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s,分)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血样采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服务态度文字书写环境管理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对照组6050.12±2.4767.32±3.2752.24±2.2869.18±3.7648.52±2.1965.29±3.3954.02±3.0670.19±4.0850.28±2.5968.12±3.9551.45±3.0370.08±3.99观察组6050.38±2.4995.83±3.9652.47±2.3297.08±4.6248.78±2.2392.81±4.1654.28±3.0798.79±5.3350.55±2.6297.55±4.6851.67±3.0598.17±4.81 t 0.57443.0010.54836.2810.64439.7230.46533.0040.56837.2240.39634.816 P 0.567<0.0010.585<0.0010.521<0.0010.643<0.0010.571<0.0010.693<0.001

3 讨论

输血治疗虽然为临床治疗重要手段,但在应用期间注意事项较多,所以在输血前要核对各环节操作,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等,审核输血申请单并处理好出血环节,从而提升输血安全性[7]。而输血检验包含血液标本、交叉配血等工作,输血风险分为人为、技术两方面,其中人为风险包含输血不及时、输血误差等,技术风险包含传播疾病、不良反应等;后者可以通过检查、询问等方式避免,前者则不能做到完全规避[2]。近几年,输血治疗不单单集中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在高血压、血栓性等疾病患者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适应证范围逐渐扩大,潜在危险大幅度提升,加之血型实验室工作复杂、繁多,长期高强度工作会使工作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加大安全事故发生风险[8-9]。

血型实验室中需要建立完整控制管理措施,严格执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以及输血安全保障[10]。而常规的质量控制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还是存在不足或缺陷,导致质控效果没有达到标准,且安全事故发生风险较高,无法保障标本质量[12]。

质量控制外加安全管理是在采血前依据规范流程检查献血者血型情况,登记基本信息,保证血液质量,然后安排专业人员采集患者血液并进行标记,确定血样合格之后送检[12-13]。在血液检验期间,核实样本的信息与标记,拒收标记丢失、缺损的血液标本,这样能规避混淆情况,保证标本质量[14]。确定好标本量,拒收没有满足检验要求的血样,分别鉴定各种血型,并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从而保证血液鉴定顺利完成[15]。经过以上一系列操作后,能有效提高输血安全性,优化质控管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质量控制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凝血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安全事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质量控制外加安全管理的效果更好,可以避免输血事故及不良反应发生,改变凝血因子状态,保证输血检验安全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不过在具体试验期间需注意以下问题:①在进行交叉配血的时候需检查患者与供血者样本有无混淆,确定操作规范性,样本标签要准确无误;②观察标本有无凝集、溶血等情况,如果是妊娠或存在输血史的患者,需加强抗体测定;③严格根据规范完成信息采集,填写报告单等。

杨琳[16]在其研究中选取100例输血治疗患者,分为参照组(常规输血管理)和研究组(质量控制外加安全管理),各50例;结果显示,研究组安全事故、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低于参照组。通过结果得出,质量控制外加安全管理能针对输血检验质量执行严格控制,覆盖输血检验全过程,强化血型控制以及标本控制,从而提高检验质量,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在实际开展期间,创立监管体系,尽早发现安全问题并及时解决,强化人员培训,提升责任心,降低风险;控制采集流程,减少混乱、污染等情况发生,管理检验设备,提高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检验质量。

本研究和杨琳[17]研究相比,不仅纳入安全事故、不良反应等指标,还对质量控制、满意度等展开分析,发现质量控制、满意度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这一管控方式不仅能改善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还能提升质控评分,患者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外加安全管理的运用,效果非常理想,不仅能提高输血安全、质控评分,还能降低事故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血型血液检验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多彩血液大揭秘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神奇血液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