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模式结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3-09-26石永秀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18期
关键词:髋关节协同康复

刘 倩 石永秀

(1.单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山东 菏泽,274300;2.单县中心医院血液科,山东 菏泽,2743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是目前临床用于晚期髋关节病变治疗的主要术式,指将人工假体(含有髋臼与股骨部分)利用骨水泥、螺钉等固定于人体正常骨质上,用人工假体取代病变髋关节,以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虽然THA治疗可解除关节部位疼痛感,改善关节活动度。但研究发现,THA患者于围术期极易出现负性情绪,如焦虑、紧张、急躁及抑郁等,且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高,如切口感染、压疮及坠床等[1]。此外,THA术后恢复效果还取决于术后功能训练,但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对疼痛耐受力较低,因术后疼痛不愿配合功能训练,遵医嘱训练行为较差,进而影响术后康复[2]。由此,THA术后需配合积极、安全护理措施,以达到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的目的。协同护理模式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患者需求,激发患者自护能力,并强调家属参与,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3]。阶段式康复护理以患者恢复情况为依据,开展针对性康复训练指导,可于术后不同康复阶段采取不同康复护理措施,促进康复效果提升[4]。本研究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单县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结合阶段式康复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2022年7月单县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行T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5.75±3.58)岁;疾病类型:股骨头坏死14例,髋部骨折18例,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3例,其他5例。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5.63±3.50)岁;疾病类型:股骨头坏死15例,髋部骨折17例,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8例,RA 2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认真阅读和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单县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且符合THA手术适应证[5];②择期行THA,选择骨水泥型假体;③单侧髋关节病变;④无交流障碍;⑤病历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有髋关节手术史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存在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者;④存在交流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同时监测双下肢感觉及运动情况,做好导尿管、引流管及体位等护理工作;同时积极同患者交流,帮助患者疏导情绪,对疼痛程度明显患者按医嘱给予止痛药;为患者介绍术后康复训练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引导患者于宣教后提出自身疑问,并给予详细解答。

研究组行协同护理模式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1)协同护理模式。①组建协同护理小组:由护士长、科室护理人员及医师组成协同护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协调、安排护理工作;定期组织成员开展技能培训,并结合患者心理状态、自理能力及髋关节功能状态等,制订协同护理方案。②协同护理实施:将所制作的THA术后康复手册发放给患者及家属,指导其翻看、阅读,由管床护士一对一进行讲解;每周评估1次护理工作效果,询问患者意见,强调家属参与制订护理方案,并及时调整护理方案;通过视频、图片及亲身示范等方式,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并向家属强调陪伴的重要性,多关爱患者;于出院前3 d组织患者开展答疑讲座,鼓励家属参与,并积极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加强指导。(2)阶段式康复护理。①体位摆放:指导患者正确摆放体位,以保持良好肢体功能,摆放肢体时注意避免危险体位,如内旋、外旋及内收等,通过设计临时性体位,提高关节稳定性。②第一阶段(术后1 d):待患者清醒后监测生命体征,若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指导患者开展早期功能训练,先于床上开展伸展运动,由足跟部开始由远端近端向双下肢方向进行交替挤压,将床头抬高,角度为30°~45°,并帮助患者开展足趾自由运动,避免幅度过大动作。③第二阶段(术后2~3 d):组织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巩固,以患者实际情况如肌力恢复情况、切口愈合情况、疼痛程度等,合理安排功能训练强度、时间;以患者耐受度为依据,开展柔韧性功能训练,开展仰卧位膝关节屈曲等锻炼,避免疼痛、肿胀,并开展足底部被动训练,对髋关节活动度进行控制,应≤40°,后续酌情增加活动角度;以上训练30 min/次,2次/d。④第三阶段(术后4~7 d):组织患者开展肢体外展训练,纠正步态;指导患者于床上开展髋关节外展训练,角度为5°、10°、15°及30°,停留时间8 s/次,10次/组,2组/d。⑤第四阶段(术后8 d至出院):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评估,以患者耐受度为依据,开展上下楼梯交替训练、单膝贴近胸壁练习;若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增加,可开展托马斯式牵引训练。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居家训练情况,并给予指导。

1.4 观察指标

①术后康复情况。记录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及住院时间。②髋关节活动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护理前及随访3个月(护理后)采用关节角度计测量患者患髋主动前屈、后伸及外展关节活动度。开展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6]评估,共计3个维度,即活动范围、疼痛及功能,总分100分,评分与髋关节功能成正比。③心理状态。护理前后开展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SAS量表共计20个条目,总分100分,评分与焦虑程度成正比,评分≥50分即存在焦虑;SDS量表共计20个条目,总分100分,评分与抑郁程度成正比,评分≥53分即存在抑郁。④功能训练依从性。对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进行评估。完全依从为可积极、主动完成功能训练内容;部分依从为于督促下可完成功能训练内容;不依从为不愿开展或抗拒功能训练。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⑤护理满意度。护理后指导患者填写自制满意度问卷,均有效回收;问卷共计4个维度15个条目,各条目按0~3分计分,即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舒适度及护理态度,总分45分,评分与满意度成正比,评分>30分为非常满意,评分15~30分为基本满意,评分<1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疼痛、首次下床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s,d)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s,d)

组别例数首次下床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对照组483.26±1.017.58±1.0111.89±1.65研究组482.15±0.895.17±1.039.59±1.57 t 5.71311.575 6.996 P<0.001<0.001<0.001

2.2 两组护理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研究组术后髋前屈角、髋后伸角、髋外展角优于对照组,且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s)

组别例数髋前屈角(°)髋后伸角(°)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4843.55±9.2664.22±6.268.77±1.629.24±2.16研究组4843.42±9.1878.15±8.668.63±1.2413.55±2.64 t 0.069 9.0310.475 8.754 P 0.945<0.0010.635<0.001

续表2 两组护理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s)

组别例数髋外展角(°)Harris评分(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4821.16±7.5830.12±2.2254.26±6.2969.26±3.45研究组4821.33±7.2638.96±4.6353.98±6.8776.58±4.52 t 0.11211.9270.208 8.918 P 0.910<0.0010.835<0.001

2.3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SAS评分SDS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4853.89±2.5240.69±3.6556.98±3.4640.85±5.21研究组4853.47±2.1632.15±3.0956.24±3.7436.12±4.47 t 0.87612.3711.006 4.774 P 0.382<0.0010.316<0.001

2.4 两组功能训练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功能训练依从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功能训练依从性比较 [n(%)]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总满意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THA术后康复期较长,对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要求较高,由此需加强护理干预。协同护理模式注重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工作,激发患者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并充分认识到家属在护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强调家属参与,达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目的。研究发现,协同护理可对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有着积极作用,阶段式康复护理是一种围绕功能训练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将康复护理分为多个阶段进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功能[7]。

本研究中研究组行协同护理模式结合阶段式康复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首次下床、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且研究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协同护理模式结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可帮助THA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并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分析原因为协同护理模式中由科室医护人员共同组建小组,可确保各个护理环节均有专业人士指导,利于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另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护理方案制订及调整工作中,可调动患者及其家属在护理工作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指导家属多陪伴、关爱患者,可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利于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消除负性情绪[8]。心理状态佳反过来亦影响康复进程。而且协同护理模式于护理前即对术后康复重点内容进行明确,并就康复问题由护理人员组织家属、患者进行讨论,确保护理方案更符合患者意愿,从而提高针对性[9]。此外,协同护理模式关注患者情绪健康与功能训练,配合健康宣教可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10]。阶段式康复护理则以正确方式指导患者主动开展功能训练,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训练阶段与巩固训练阶段,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改善关节血液循环,并促进组织吸收炎性物质,而巩固康复训练开展可帮助患者进一步改善髋关节功能,以减少或避免因手术所引起的粘连、炎症等损伤,从而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11-12]。

研究表明,家属参与护理工作对患者早期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家属的护理水平对患者出院后家庭护理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13]。本研究中协同护理模式强调对家属护理技能的培训,从而促进患者积极配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增强训练依从性,由此改善髋关节功能。分阶段康复护理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于术后不同时间段对患者开展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恢复,且可避免因训练强度不合理对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以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且功能训练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协同护理模式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用于THA术后患者,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髋关节活动度,提高功能训练依从性。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总满意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协同护理模式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THA术后开展阶段式康复护理联合协同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提高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

猜你喜欢

髋关节协同康复
髋关节活动范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3D打印人工髋关节获批准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