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背景下的审计风险及其应对
2023-09-26王鹏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王鹏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为企业业财融合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日益动态化、复杂化的市场环境,强化财务与日常业务活动的结合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决策效率,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这一优势的实现依赖于财务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外部审计工作的进行为财务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了合理保证,并保证了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然而,随着业财融合的推进,企业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依赖逐渐加深,并相应产生管理模式与决策机制的深刻变革。这一状况为外部审计带来了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也对审计师的专业化水平与风险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明晰业财融合下的审计风险并提供一定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强化业财融合的决策支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业财融合对企业的影响
(一)推进企业管控一体化
业财融合指企业的业务工作与财务工作相融合。不同于传统财务核算中业务活动完成后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信息传递结果进行财务记录,业财融合下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实时信息获取[1]。这一制度下财务部门逐渐打破原有的后台服务职能,主动嵌入业务前端,强化与业务部门的配合,并借助前端信息实现财务信息的决策效益最大化。这一过程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不同部门间严格分工的状态,并加深了部门之间的交互融合。一方面,财务部门通过对业务部门的信息获取实现对业务内容的准确了解,并据此实现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经过财务优化的预算方案与财务方案有助于管理人员改进绩效目标与经营政策,从而推动业务工作与财务目标的协同控制,并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与资金活动的一体化管控。
(二)加深员工合作互动
业财融合下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时时信息共享。财务人员会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业务流程信息的实时获取,实现多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结。这一情况将促使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深入。财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业务工作流程进行深入了解与掌握,并针对具体业务中的专业化问题与业务人员进行沟通学习,从而保证财务信息对企业决策支持的有用性。同时,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为明确自身所需达到的绩效目标,并制定下一步业务发展计划,也需要对财务部门形成的预算目标与财务核算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就其中不合理的内容予以提出和指正,使得绩效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因此,企业业财融合的实施将有利于加深员工之间跨部门的互动与沟通,并实现企业价值链效率的最优化。
(三)促进绩效考核机制的改变
传统企业运营模式下,业务部门的业绩考核主要是基于结果导向,即利用最终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性对业务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考察,并形成业绩评价。这一方式并不会对业绩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业绩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资源使用效率与投入产出差异,容易造成企业资源浪费,对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基于业财融合的企业业务绩效考核过程则具有更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业财融合下财务人员嵌入或亲自跟踪企业的业务执行过程,并在业务的开始、进行与结束过程中对人员表现与计划执行效果进行实时评价,即由传统的事后评价转标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与事后评价相结合,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也更有利于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推动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资产的保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而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与其他各级员工制定并执行的制度规范。业财融合策略下企业依靠直接的业务信息进行财务评价与财务预测工作,并促进财务工作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渗透。这一过程需要保证业务工作配合衔接的顺利性与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性。然而,财务人员受制于自身专业水平与对业务内容理解能力的限制,可能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及时发现业务工作存在的风险与不规范之处,也无法向传统财务模式下花费较长时间进行事后审核纠正,造成财务人员提供的决策支持信息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决策错误与重大决策损失的风险。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业务发生环节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规避,并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规范化与合规化,进而促使决策支持信息的真实准确。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业财融合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3]。同时,业财融合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
二、业财融合下的审计风险
(一)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考察
企业业财融合的顺利实施依赖于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共享机制的实现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与发达的网络技术。这一状况下企业自身的信息网络安全对于财务信息的公允性与合法性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外部审计时,因被审计单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而造成的财务信息失真将成为审计师面临的重要审计风险之一。核查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信息环境以确保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共享过程中不被修改、替换和删减,成为审计师需要执行的重要审计程序之一。然而,这一审计程序的实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水平,而上述专业性是多数审计人员所不具备的。因此,审计师将更多地利用专家工作。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审计师审计成本的提升,并加剧了检查风险。
(二)不同来源审计证据核对难度增加
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应满足充分性和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要求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应真实可靠,不存在虚假伪造。保证审计证据适当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不同审计证据之间的相互核对与相互印证。然而,业财融合下企业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与数据库,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来源的同质化。这一状况使得企业采购、生产、销售与财务等活动生成的原始单据与财务记录内容均来自统一信息渠道,对企业内部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之间的核对失去意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证据的勾稽核对方面仅能依赖于与外部审计证据之间的对比结果。因此,业财融合下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信息来源渠道趋同化使得内部审计证据之间的勾稽核对失去了证伪功能,降低了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并加剧了审计风险。
(三)内部控制失效风险加剧
企业业财融合通过财务工作前置,并嵌入业务工作,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强化了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持功能。但该模式下财务信息准确性与及时性的保证依赖于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当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有效时,其业务执行过程规范,并生成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引导管理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然而,若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质量较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时,其信息系统权限设置不明确,活动留痕较少,使得审计师难以通过穿行测试、观察和检查等程序发现潜在错报风险,实行审计调整的难度较高。另外,若企业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共享信息平台的运用与业务财务的信息互动将为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加剧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倾向,增加财务报表自身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时,如果内部控制的不完善造成了信息传递错误,那么最终的决策支持信息将会误导管理人员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潜在错报风险,对审计师的合理保证程度造成了不利影响[4]。
(四)人员素质要求与技能水平不足
企业业财融合依赖于互联网、自动化等现代化技术的规模化运用。因此,企业员工在业财融合过程中需要熟悉信息化平台的操作流程,并适应线上业务环境,对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具备一定的了解。现实情况下,各企业之间对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标准与使用规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且同一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员工对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科技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也各不相同。当部门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运行逻辑与使用规则了解不充分时,可能会导致对于数据信息的错误提取,并造成财务报告公允性的缺失。这一状况提高了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并增加了审计调整的难度。由于客户对于企业信息化平台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使用培训,审计师对于审计调整过程所需的原始数据的获取与调整分录的编制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因调整而造成审计失败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五)审计质量评价标准与审计计划的不适用
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企业财务报告的生成遵从原始单据——审核记账——账户汇总——报表生成这一基本流程。审计人员对于企业财务报告准确性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工作流程的合规性。业财融合使得企业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生成同步化,流程自动化,财务信息的生成过程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一状况下,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生成过程的合规性审查将不仅局限于财务流程的合规性,而应更多地对业务本身进行关注[2]。将现阶段通用的审计质量评价标准与审计计划模式直接应用于深度业财融合情境,而不对业务本身的具体内容与合规性进行深入了解将难以发现并更正潜在的错报,从而导致审计失败风险的增加。同时,业财融合下细节测试的信息来源主要依托于单一的信息化平台与外部证据。这一情况下为保证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存在因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审计人员需要对自身的审计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审计资源与时间更多地分配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测试和考察,而将证明效力相对较低的细节性测试进行适当削减。
三、审计风险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职业怀疑意识
职业怀疑态度指注册会计师应当以质疑的思维方式对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可靠性有疑问的记录或治理层与管理层提供的信息保持警觉。业财融合下不同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利用来源的同质化、信息共享化一定程度上对注册会计师内部证据的获取范围产生了一定的隐性限制,并降低了不同来源内部审计证据之间相互核对的可选择性。审计师可获取的审计证据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在业财融合情境下有所下滑。这一状况下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受限,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对于审计质量的保证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应强化职业怀疑态度,以保证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真实可靠,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深入学习并灵活运用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由国家审计部门或会计职业团体制定的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现行审计准则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执行的审计标准、需要完成的基本审计程序与具体程序的使用情境等。然而,根据准则对审计目标的具体规定,注册会计制审计的总体目标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由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并就审计结果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转过程与处理方式较传统业务财务模式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保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审计师对于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审计证据的获取、保存与评价方式等方面应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适当扩展,而不是拘泥于审计准则提出的固有方法,以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公允性与合法性,从而增强审计报告的可靠程度,并保护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客户沟通与业务内容学习
业财融合下企业财务处理流程呈现出简便化与灵活化的趋势,传统的财务处理流程规范性一定程度上已不适用于业财融合下对企业财务处理合规性的评价。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财务报告公允性的考察需要更多地关注业务本身而不是财务信息的生成过程。对于企业业务的深入了解需要注册会计师详细了解企业自身业务的性质及其内外部环境。同时,客户的配合与协助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实现对企业业务的深入详细了解,并准确迅速地判断业务的合规性与业务流程控制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最终财务信息的准确。因此,强化同审计客户的沟通工作,以取得客户的协助与配合对于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强化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
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高度依赖于现代化信息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网络安全与平台技术可靠性将成为影响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对企业信息技术的了解与信息安全状况的考察逐渐成为业财融合下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学习与掌握将有助于其快速判断企业业财融合模式下信息传递的可靠性与流程控制的适当性,并降低了利用外部专家工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结语
业财融合下,企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相较于传统企业运营模式有了极为明显的变化。财务工作突破传统的后台服务功能并主动嵌入企业的业务前端,从而实现企业全产业链与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深度交互,为外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因此,强化审计工作的职业怀疑态度,并强化对企业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与信息化技术的学习等措施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合理规避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以保证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