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视阈下“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研究

2023-09-26江妍

区域治理 2023年21期
关键词:老漂族漂族子女

江妍

扬州大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流动老人规模越来越大,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由此形成。“老漂族”是在我国当今社会变迁下和中国式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并且在我国逐步放开二胎政策后,这个群体在流动人口中占比也在逐步上升。何惠亭认为老漂群体主要是指为了照顾孙辈而背井离乡, 来到大城市生活的老龄群体。[1]本文研究的“老漂族”就是指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为了帮扶子女照顾孙辈或是个人养老的需求,迁移到子女所在的城市而户籍未发生变动的老年群体。

在如今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打拼,安家,并且在我国传统家庭责任伦理和代际关系的影响下,很多老人为了帮衬子女照顾第三代,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流动到子女所在的大城市。但是,由于“老漂族”在社会融入上处于弱势,且迁入地社会网络构建尚未通畅,其面临着社会支持网络断裂,家庭代际矛盾增加,社区参与程度和福利缺失等诸多社区融入难题,因此,立足社会支持理论,从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多个维度来帮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解决这一群体的诉求,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老漂族”社区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支持网络断裂

在中国传统的农村,大多都是熟人社会,很多“老漂族”尤其是男性“老漂族”在自己的家乡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当他们迁入到城市后,原有支持网络断裂,因而面临着一系列社区融入困境问题。此外,迁入地的社区环境友好程度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老漂族”的社区融入程度,当迁入地的社区文化和社区的公共精神的匮乏很容易将“老漂族”边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断裂加之新的社交圈子难以形成。

(二)家庭代际矛盾增加

很多“老漂族”在迁入到城市生活后,存在着身心不适、家庭代际矛盾以及语言障碍等许多问题。尽管有些“老漂族”的子女在物质方面满足了其日常生活,但在精神层面并没有给予其很多的关爱。此外,由于传统习俗的观念,很多“老漂族”难以对子女的家庭有着归属感和认同感。“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深刻地扎在了老漂群体的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城市只是暂时居住的地方,最终还是要回归故乡。并且,由于大部分的“老漂族”是以照顾孙辈起居来到子女的城市,其经常会因为育儿观念、生活理念上与子女产生冲突,“老漂族”得不到子女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其家庭重心也在下移,存在感减弱,更加剧了其身心不适和思乡情结。家庭方面的问题加重了老人的焦虑和无助,不利于“老漂族”的个体发展与家庭关系维系。

(三)社区参与程度低

“老漂族”大都来自农村地区,其在文化水平、语言形式以及价值观念都与社区当地老人有着一定的不同。语言交流是“老漂族”在融入社区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很多“老漂族”由于存在着语言障碍的问题,会选择性地减少与社区中的老人沟通次数。虽然很多“老漂族”渴望在社区结交新朋友,但仍存在着社区活动参与程度低、社区交往有限的现实矛盾。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老漂族”的地域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他们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子女、孙辈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很多“老漂族”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低,难以与当地老人有共同的兴趣话题,而文化水平程度对于当地老人的阻碍程度远远低于“老漂族”。因此很多“老漂族”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较低,不愿参与当地社交活动,与当地居民的交往活动仅限于小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简短交流。

(四)社会保障不足

于“老漂族”而言,社会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异地医疗、异地养老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上。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导致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对外来人口进行排斥,也会导致“老漂族”与当地居住人口形成对立、排斥心理。“老漂族”作为流动群体,离开原居住地,到新城市生活,原来享有的制度性保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位,尤其是在医疗保障上,缺位对“老漂族”的影响最大。作为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很多“老漂族”享受不到当地的社会医保福利,需要自费,在报销医疗费用的时候还需要抽出时间和精力回家进行报销,这也就导致了很多“老漂族”有病不敢看,不敢治,在生病的时候能忍就忍,害怕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

三、“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的成因分析

社会支持理论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一般是指个人以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个人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需要接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基本支持,当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其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就能充分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老漂族”在社区融入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来看,导致其出现问题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漂族”难以跨越心理和生理上的“鸿沟”。由于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和子女生活,很多“老漂族”难以对异乡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总是把自己当作社区生活中的异乡人。“老漂族”的生活大多都是围绕孙辈生活展开,他们很少有私人空间,因而很容易将社区当作一个暂时与亲人居住和团聚的地方。并且,很多“老漂族”在异乡生活一段时间后,受到来自城市现代经济技术的冲击,并没有具备在城市社区生活的能力,对现代性事务接受能力差。

第二,家庭缺乏关怀和文化反哺。很多“老漂族”在搬入城市和子女生活后,其子女很大程度上缺乏对老人实质性的关心和帮助。很多家庭并没有关注迁入异地的老人心理上是否有不适问题,是否能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部分“老漂族”还经常由于价值隔代差异和子女产生摩擦和冲突,而他们的社交模式主要是围绕子女的家庭展开,因而当矛盾的产生后,他们面临着无人诉说和理解的状况。此外,现代城市中充斥着大量的电子产品,这些对于“老漂族”再社会化是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而很多子女忙于自己的工作,让他们抽出部分时间对老人进行文化反哺即教授他们电子产品如何使用也是非常困难。家庭对“老漂族”精神上关怀的缺乏和文化反哺的忽视会加剧其社区融入的问题,甚至会让老人产生挫败感,抵触新环境。

第三,社区支持与资源利用不足。对于“老漂族”而言,社区应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载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社区缺乏这方面的举措。此外,在社区老年服务领域上,很多社区在对老年服务对象上有着明显的选择偏好,主要偏向服务于本地居民,忽视社区内外来流动老人,导致了“老漂族”在社区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2]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商品房市场的扩大,导致了现如今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少,而很多社区也缺乏相应的服务和平台来给“老漂族”进行社区互动,导致他们很难融入社区生活中。

第四,政策缺失与隐形的壁垒阻碍了老漂族融入社区。在针对老人权益保障上,各个地方的政府也一直在探索、制定新政策,但是在落实方面上,反响并不是太好。“老漂族”想要享受本地优质的公共服务,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但是这笔支出很多地方都不愿意承担。目前,在“老漂族”最关注的医保报销问题上,很多地方的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推进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费用结算手续复杂、不规范等。此外,外来流动老人受户籍的影响,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务优待政策也将“老漂族”排除在外,有些政策规定形同虚设。

四、解决“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的对策

“老漂族”在融入社区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需要社区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来帮助“老漂族”。社区应该充分运用其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来帮助“老漂族”融入社区,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本文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角度,从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总结归纳一些对策,来帮助“老漂族”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融入社区。

(一)社会层面:倡导政策完善

“老漂族”在异地养老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等待重视和解决,尤其是在异地医疗保障方面的相关问题。实现流动人口的医保异地转接是医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要快速将医保政策落实到实处,还要加大对这些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老漂族”对政策的知晓度。各地医院也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公众号等渠道宣传异地就医的政策,告知办理手续流程,帮助跨省医保工作的成功展开。各地要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网络信息平台的使用和完善,切实解决“老漂族”异地就医难题。[3]

(二)社区层面:动员社区资源

社区是“老漂族”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接触最多的场所,因此社区应为外来老人提供积极友好的居住环境,帮助他们快速融入社区。社区应充分利用好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为“老漂族”交流和交往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首先,社区应加大力度发展社区老年福利和服务,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满足“老漂族”的社会需求。在社区基本设施建设和组织建设上,应加大投入和培育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例如语言文化、教育培训、心理支持等服务项目,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社区还应多组织开展集体活动,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参与活动,提高其社区参与意愿和能力,积极与社区人员进行社会交往,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4]

(三)家庭层面:加强代际支持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场所,也是“老漂族”生活的主要场所,子女的鼓励和支持能够最大程度上给予老人信心,代际支持是解决“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中最关键的地方。[5]在让父母来城市生活前,子女应提前告知父母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适应性问题,并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建设。在父母搬来后,子女应对初来乍到的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主动帮助父母适应城市社区,教他们一些社区生活的一些技能。子女在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时,也可以主动让父母参与讨论,让“老漂族”意识到自己仍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子女还应积极主动地对父母进行文化反哺,耐心教导他们接受新事物,体会科技生活的便利。

(四)个人层面:强化自我认同

首先,“老漂族”在社区融入的过程中,要做到的就是心理上的融入,逐步接受当地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只有先让“老漂族”做到心理上的接纳,才能让之后的社区融入问题的工作真正、高效地展开。“老漂族”要发现自身的价值,以优势视角来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树立社区主人翁意识,多参与社区活动,才能不断肯定自我,建立新的社交网络,提高对社区的满意度。[6]其次,“老漂族”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让子女或者他人帮助自己运用互联网进行视频学习,积极了解关于适应城市社区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价值感。

五、结语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老漂族”的社区融入问题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以“老漂族”的社区融入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现如今“老漂族”面临的社区融入问题,一是原有的支持网络断裂,二是家庭代际矛盾增加,三是社区参与程度低,四是社会保障不足。然后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分析了其背后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老漂族”个人因素,家庭关怀以及文化反哺的缺乏,社区支持与资源利用不足以及政策缺失四个方面,造成的“老漂族”无法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对此从社会、社区、家庭及个人层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实现“老漂族”更高水平的融入和高质量养老。

猜你喜欢

老漂族漂族子女
看见隐秘角落的“老漂族”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UNDER ONE ROOF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老漂族”我们如何安放你们的生活
“老漂族”生活适应情况调查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