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思想的现实启示

2023-09-26张馨方王丹

区域治理 2023年21期
关键词:私有制恩格斯生产力

张馨方,王丹

大连海事大学

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大革命,资本主义城市化不断加深。但是,城市的发达和繁荣与农村的衰败与落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目睹此景,马克思、恩格斯探寻城乡发展的一般脉络,把握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揭示了城乡分离对立的原因和实质,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理论的形成前提

工业革命改变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活,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产生了巨大变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厂制度迫使家庭作坊制度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分离,劳动者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靠着出卖自己的劳动获取仅仅能维持自身生存的工资,而工人所获的工资多少取决于社会生产对于工人劳动力的需求。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被迫成为机器附庸,劳动过程与自身相异化。

资本主义所宣扬的自由、平等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资本主义虚伪利己的嘴脸公之于众。在面对巨大的城乡差别与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无数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资本主义下城乡分离对立的动因进行了考察,阐明了未来城乡融合的美好憧憬,然而他们却囿于当时的时代条件,未能指明科学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立场,在批判地借鉴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马克思恩格斯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城乡发展阶段论

1.城乡依存阶段

城乡依存阶段是城乡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没有明显的分离特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城乡依存阶段是从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开始的。此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居无定所,靠着自然果实饱腹。随着火的使用,人类可以打破气候地域的限制寻找适宜的居住场所。同时,人类开始学会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生产工具不断升级,可以获取较以前来说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此时,人们可以制造一些简单的木屋去居住,早期乡村的萌芽形成了。

2.城乡分离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产生并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开始分离,各自以独立的形态登上历史的舞台,并在分离过程中走向对立。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在数量上的激增,城市力量空前壮大,城市与乡村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开始了对发展资源的争夺。“它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1]在这场为各自利益而战的博弈中,城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了以损害乡村发展为代价谋求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2]简言之,随着第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社会的产生,城乡的分离和对立就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层层推进,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不断推动城乡之间分离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深,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向顶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慢慢发展成集人口、资本以及交通运输于一体的社会中心,而农村则是在发展慢慢变成从属地位。破产的手工业小作坊和农民涌入城市谋生,劳动力的增多使得城市人口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劳动力的价格变得低廉,劳动人民食不果腹,在资本主义生产下被剥夺了健康发展的权利。

3.城乡融合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城乡融合阶段时指出,城乡融合阶段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城乡融合发展阶段是城乡发展的最终阶段,它的实现一方面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城乡融合阶的实现是物质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在共产主义社会,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将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利益差别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农村和城市的优点于一体的社会综合体,社会生活多样性最终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城乡关系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始终将思想理论的立足点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上,批判了城乡对立造成人的畸形发展、揭示了城乡融合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人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条件。

(二)城乡发展对立论

1.城乡对立的必然

城乡对立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一方面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它用城乡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反映着城乡背后不同利益体之间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乡分离对立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分工,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也决定了私有制形式的不断变化,是城乡分离对立的根本物质力量。城市在生产力和分工的进一步的发展中谋取到巨大利益,在城乡分离中逐步走向统治地位。自城乡分离之日起,城市与乡村背后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就开始了利益斗争,在冲突中城市逐步走向统治地位。

私有制的产生为城乡分离对立提供了制度保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4]分工和私有制是生产力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乡对立只有在私有制制度下才能存在。在私有制制度下的社会,城市所代表的“精神劳动”和乡村所代表的“物质劳动”分离并且对立,城乡区域分别代表不同部门和功能特征。私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就为工农业的对立发展、城乡区域争夺自身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制度保证。

2.城乡对立的意义

城乡分离对立阶段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城乡分离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工,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发展并最终随着私有制的灭亡而融合。城乡对立一方面作为社会进步在城乡关系上的客观反映,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在城乡分离对立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着城乡融合的实现因素。首先,分工形式的变化进一步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城乡生产力的水平还没有发展到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的阶段。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仍然可以带动乡村发展,城乡差距减少,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次,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大批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力量磅礴增长,在城乡对立中他们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最大,革命愿望最为强烈,这就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城乡分离对立阶段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资本家罔顾自然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过度使用生态资源,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总之,城乡分离对立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孕育着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的萌芽。

3.城乡统筹发展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和实现路径作出了科学表述:“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需详加探讨)。”[5]他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提供了基本准则,为城乡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首先,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推动生产力达到高度发达水平,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推动生产力在程度上、范围上、布局上全面均衡发展。在发展程度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发展范围上要实现在城乡、工业、农业领域共同发展。既利用好城市发展优势带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又推动工业科技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城市和乡村从“你是你,我是我”阶段迈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阶段继而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发展阶段。“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地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也不是什么空想。”[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使大工业带来的成果尽可能平均地惠及乡村和城市,同时使人口分布尽可能地平均,为打破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现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7]只要私有制还存在,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就无法得到解决。在私有制的制度下,城市化进程易损害乡村利益畸形发展。因此,实现城乡融合必然要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中进行。

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思想其蕴含的理论价值仍然灼灼生辉,在中国的大地上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推动我国发展提供强大启示,具体如下:首先,要发挥好城市作用,推动农村小农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城乡发展方式的不同是导致城乡差别的重要因素,要用城市工业化大发展带来的优势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为农村发展方式的变革提供物质力量。其次,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和强化农村机械的使用,推动农业新技术的使用,促进农村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注重农民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以及要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积极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要全方位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在经济方面,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资本投入,推动农村产业快速发展;在政治文化方面,要积极弘扬农村优秀文化和优秀习俗,推动城乡文化相结合;在生态发展方面,要重视农村在生态保护发展上的重要作用,重视农村生态的生态功能,推动城乡生态融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差距减少上有所成就,但是发展问题依然存在。新时代,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思想,将城乡关系发展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思想,为破解世界城乡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必须深刻把握城乡关系发展本质以及中国城乡发展主要矛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

猜你喜欢

私有制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