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隐秘角落的“老漂族”

2023-09-25夏熊飞

时代邮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老漂族漂族照料

● 夏熊飞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生活工作的城市,他们被称为“老漂族”。“老漂族”的规模不可小觑,而且呈继续增长趋势。

相较于年轻人为了事业主动奔赴大城市,老人们“漂”在他乡更多是无奈之举。让在故乡待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在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语言不通、风俗不同、理念有别,兢兢业业看护孙辈,可能还要小心翼翼看子女的脸色行事,“老漂族”遭受着身心双重压力。

囿于家庭住房、经济条件等,多数“老漂族”都是只身一人前往子女所在城市,“拆老”让其和原本朝夕相处的老伴成了一年见不上几次面的“牛郎织女”,熟悉的朋友圈子也几乎被斩断,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新的城市中,他们被视为“外人”,不少公共福利无法享受。一些身体不好的“老漂族”还可能因为区域间医疗保障政策不相通,不得不奔波于两地就医,有些还成了“背药族”。

一项针对“老漂族”的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社交圈子窄,感到孤独寂寞”;59.2%的人称“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56.9%的人表示“来到陌生城市,会无所适从”。

“老漂族”看似无法再为社会创造多少物质财富,可他们看护照料第三代,为年轻人安心打拼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果说年轻人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那“老漂族”称得上是财富背后的财富,他们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也很巨大。因而,作为直接受益人的子女以及间接受益的城市,都应当“看见”老漂族,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并予以解决与满足,尽量让他们过得更加愉悦舒心。

“老漂族”应当被子女看见。

“老漂族”与家人朝夕相处,怎么还说要被看见呢?天天见面与“看见”其实并非同一概念,很多年轻人的生活重心基本全放在工作与自己的孩子身上,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不需要付钱的保姆,除了让老人吃饱穿暖,一些子女不会在老人的精神需求方面花心思。有些子女还会因为生活习惯、育儿理念不同与老人起争执。背井离乡来“为家奉献”,却还得不到关怀与认可,这对老人们的打击相当之大。

子女理应给予老人们更多关怀,物质层面往往问题不大,在精神需求方面也要有意识有行动。例如多与老人聊聊工作上的事情,节假日带上他们外出走走转转,让老人们在方方面面融入子女的生活,“漂泊”之感也能大大减少。

“老漂族”同样需要被城市看见。

各大城市均在“抢人”,对象当然是以年轻人为主,可如果没有“老漂族”的默默付出,年轻人如何能够摆脱后顾之忧努力奋斗。因而,城市不能忘了厚待“老漂族”,要为他们创造平等环境,让他们享受城市公共福利,尽早消除医疗保障方面的梗阻,打造更多适合“老漂族”的文体活动、社群组织,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还应进一步在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上发力,把老人们从照料第三代的重担中解脱出来,从根源上减少“老漂族”的产生。

“老漂族”本应安享退休生活,可“退而不休”却成为了许多老人的常态。实现“老而不漂”或许还要很久,但其间让漂在城市的老人们多点归属感、获得感、认同感,是全社会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猜你喜欢

老漂族漂族照料
“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UNDER ONE ROOF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老漂族”我们如何安放你们的生活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