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高考模拟诗歌鉴赏题精选例析(三)

2023-09-25王朝辉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范蠡佳人赏析

王朝辉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佳人

李石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阑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交代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之人,疏落柳树掩映之中,画楼上住着一位佳人。

B.上阕中,词人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佳人吹笙、倚阑、唤起侍儿熏香等场景。

C.“一方明月中庭”,写明月洒满中庭,营造出寂静的氛围,烘托了“佳人”的心境。

D.结句描写“佳人”在花影下用扇子扑飞萤,以人物的动作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2.结合内容,分析词中“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赏析]

此词通过一组镜头,描绘了一个因盼郎夜归,从期待、幻觉、失望、孤独到寻求解脱的闺中女子形象。上片以时间为序,从“烟柳疏疏”到“玉漏已三更”,写画楼上佳人的吹笙、倚栏、唤侍儿熏被,纯粹写外部动作,无丝毫心理描写,但主人公之凄凉哀怨心情,依然透纸而出。下片进一步描写、叙述。“坐待”二句,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写其所见夜色。原本,吩咐了侍儿熏被,当往卧房,可蓦然涌起伤感往事:等待的人,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主人公顿觉懊恼,再无睡意,注意力即移至庭院。只见一庭月色,把粉墙、小桥等周围景物照得如此清晰。她按捺不住,在花下扑流萤以分散思绪、排遣苦闷。下片,心理描写仍然不多,而以写景和外部动作为主;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思路点拨]

第1题,B项“在上阕中,词人按照空间顺序”错误。上阕写佳人吹笙、倚栏、唤侍儿熏被,从“烟柳疏疏人悄悄”到“玉漏已三更”,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场景画面,而非“空间顺序”。

第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词中‘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注意依据“佳人”的外部动作及心理活动做分析;同时,关注“变化过程”,从开始到终末,要答出“变化”及其表现。“吹笙”“倚阑”,以外部动作写其内心期待;“坐待不来来又去”,以对往事的回忆写其失望;“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以外部动作写其孤独、苦闷。

[参考答案]

1.B

2.①先是期待,“佳人”“吹笙”“倚阑”,盼郎夜归;②再是失望,已经是三更了,想起往事——想念的人坐待不来,来了又走了,顿感失望;③后是孤独、苦闷,“佳人”百无聊赖,就起来用扇子扑打飞萤,以排遣孤独、苦闷的心情。

(题目来源: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的“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的“嗟”字饱含别时的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的“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着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的“圣代”“雨露”表面上是对君王的赞美,实际上是讽刺朝廷昏聩,为李、王远谪鸣不平。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语重心长的劝慰。

4.李、王被贬谪,将去往不同的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6分)

答:

[赏析]

诗人为送别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此诗,寓有劝慰鼓励之意。首尾合写,中间两联分写。首联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眼下又都即将动身前往被贬之地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篇,表达同情与惋惜。诗人于送别之地停下马来,与二人饮酒饯别。“意何如”“问谪居”反复致意,可见殷切珍重之情。颔联上句设想李少府到峡中,于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猿啼,不禁感伤落泪;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难多传几封信。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想象李少府到长沙后所见之景会洗去烦恼;下句写白帝城,想象李少府到峡中后从夔州名胜古迹中可求得慰藉。此四句情景相融、互文见义,于苍凉中饱含亲切之情味。末联对前景作乐观的展望,以劝慰二人,与首联照应,给读者留下无尽遐思。

[思路点拨]

第3题,C项“实际上是讽刺朝廷昏聩,为李、王远谪鸣不平”错误。“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的意思是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这是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与惜别的忧伤,进行语重心长的劝慰,并无明显讽刺朝廷之意。

第4題,解答本题应注意题中“不同的地方”“以一诗送别”“如何兼顾二人”等语,考生应从诗中所写两人被贬之地及其景物、情感等角度思考。两联既写峡中又写长沙;既写“巫峡啼猿”“白帝城边古木疏”,又写“衡阳归雁”“青枫江上秋帆远”;且二人身处异地而愁思相同。

[参考答案]

3.C

4.①这两联将二人贬谪之地的典型意象结合起来对应刻画,兼顾而不偏;②颔联先写峡中,后写长沙;颈联则先写长沙,后写峡中,交错而成一体,极尽兼顾之妙;③颔联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二人虽然身处两地,但都起相同愁思。兼顾二者的同与不同,表达十分到位。

(题目来源: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卷七)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范蠡经商有道,号陶朱公。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只是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B.颔联写飞鸟出没在山色的掩映之中;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意在写“今”,写诗人一时所见之景。

C.颈联写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一是夕阳掩映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的笛声。

D.前三联情与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历史兴亡、人世变迁之感;明朗与低回交互作用,体现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6.与汪遵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相比,两诗写到范蠡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答:

[赏析]

一、二句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含人世变易之感:六朝繁华已成陈迹,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却自古至今,未有变化。三、四句写景:山色掩映中,飞鸟来去出没;百姓临溪而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岁月流逝。似写眼前景象,写“今”,又和“古”相沟通。五、六句写时间上不连续却又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密雨,似给千万户人家挂上雨帘;一是落日楼台,于晚风中送出悠扬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此应是诗人面对开元寺水阁下形成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与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末两句怀念起范蠡,感慨无由相会,亦无法像他那般泛舟五湖,只能怀着仰慕心情凭吊其遗踪,表达诗人厌倦官场、欲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

[思路点拨]

第5题,B项言“意在写‘今’,写诗人一时所见之景”错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之景向来如此,并非某一片刻景象,亦非诗人一时所见所闻,乃平时积下之印象。因此既写“今”,实际又与“古”相沟通,既是写“今”,也是写“古”。

第6题,“有何异同”,明示考生要答出“同”,亦要答出“异”。汪遵《五湖》大意: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平定吴国,成就霸业,立下汗马功劳;因深知越王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于功成后一叶扁舟扬帆五湖;可他并未终老太湖,而是到山东定陶,在那里经商至富甲天下,人称陶朱公。不知道战国时期那些荣升高官的人,谁又有陶朱公那样的最终归宿呢!汪诗末两句于对比中,表达对范蠡“功成身退,善始善终”做法的赞美,以及对范蠡一生命运的羡慕;杜诗末两句既表达了无缘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结合诗歌内容及小注“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又说明作者壮志难酬,表达出诗人厌倦官场、欲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两诗末两句均表达了对范蠡的仰慕爱戴之情。

[参考答案]

5.B

6.(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仰慕(敬仰)之情。

(2)不同:①杜诗表达了无由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这是诗人归隐之志的体现,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向往隐士生活。②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功成身退、善始善终”做法的赞美之情。

(题目来源:重庆市渝中区重点中学高三二轮复习综合卷)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闻道玉门犹被遮: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取其城中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派使者在玉门关阻拦,曰:“军有敢入,斩之!”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两句描写边塞的日常生活,将士们从早到晚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准备,从容备战,体现了家国情怀。

B.“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两句,虚实结合,写征战中的所见所闻,表现夜晚边塞生活的单调苦闷。

C.“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写生活在边疆地区的雁和人,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生活条件艰苦。

D.面对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诗人化用典故,以汉代唐,站在历史的高度表明了自身对边疆战事的看法。

8.同样是边塞征战诗,王昌龄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对战争所持看法的异同。(6分)

答:

[赏析]

一、二句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让马饮水。三、四句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聽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肃穆而凄凉。五、六句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以上六句,写尽从军生活之艰苦。七、八句,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胡雁、胡儿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至此之“行人”了。“闻道”句,似当头一棒,打断“行人”思归之念,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应将”句,写战士只好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年年”句,写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年年”两字指出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末句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此处用“蒲桃”,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可见帝王之草菅人命。

[思路点拨]

第7题,A项“从容备战,体现了家国情怀”错误。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让马饮水。将士们不是“从容备战”,而是“紧张备战”;两句之旨并非“展现家国情怀”,而是表现从军生活之艰苦。

第8题,王昌龄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百战”而至“穿金甲”,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将士们之壮烈牺牲;李颀诗中“年年战骨埋荒外”,“年年”两字,写出“战骨埋荒外”这种情况的经常性:二者均写出将士们在战争中死伤惨重的事实,战甲磨穿、白骨累累,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表现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出不怕艰苦、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面对战争,王昌龄更有一种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本诗“闻道”两句,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思归而不得,只得豁出性命追随将军去拼杀的无奈。面对战争,李颀表达的是对君主好大喜功、一意孤行的讽刺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参考答案]

7.A

8.相同点:二者都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王昌龄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和《古从军行》中“年年战骨埋荒外”都直接写出将士们在战争中死伤惨重的事实,战甲磨穿、白骨累累,都表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

不同点:①面对战争,王昌龄更有一種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的豪壮誓言,表现出不怕艰苦、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②《古从军行》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化用汉武帝的典故,表达对君主好大喜功、一意孤行的讽刺。

(题目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一模卷)

(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的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蝉“得意”反衬诗人失意,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情形;字面上只写梦后,实则暗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带”和“将”二字使用巧妙,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不仅意指诗人头发斑白,而且表明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

10.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赏析]

此诗为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联以雨后蝉鸣起兴,点明乡愁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蝉鸣之神态,又微露诗人歆羡之情。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之况味,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失意。第二句由“听”转向“见”: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此句透露诗人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千里回乡,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颈联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落日斜晖,又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暮霭中,唯见道路隐没于凄迷草色之中,既以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又以荣而复枯的秋草暗寓落拓不遇的失意之恨。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故乡亲友赏菊之约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落寞感伤。

[思路点拨]

第9题,C项“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错误。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落日斜晖,草色荒城,也是诗人的所见之景。

第10题,本题着重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意境营造”指如何营造意境,即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章法结构”指诗歌的起、承、转、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参考答案]

9.C

10.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暮鸦、斜阳、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的首联和颈联写景,颔联和尾联抒情,写景和抒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题目来源:河北省衡水市高三上学期六调卷)

(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元日述怀

卢照邻

筮仕①无中秩②,归耕有外臣③。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注】①筮仕:将出外做官,先占卜吉凶。②中秩:中等官位。③外臣:本指他国之臣,也指隐居之士。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的不是一般的仕途无望、归隐田居,而是诗人对于自身命运的认识与感慨。

B.鮮花迎来的不是小山村的春天,而是整个大唐的春天,此句尽显诗人胸襟与气魄。

C.“三径”运用典故写居处荒芜而内心凄凉,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的用法相近。

D.尾联卒章显志,诗人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喜悦的心情,祝愿年年岁岁风物常新。

12.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同样是描写元日万象更新的景象,王诗与卢诗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赏析]

首联写诗人认为自己命中注定做不了大官,而今回归乡村,躬耕田野,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表明诗人对出仕与否、为官大小的无所谓的态度,流露出热衷退隐、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及轻松洒脱之感。颔联紧扣题中“元日”二字,叙写乡村父老开怀畅饮小岁酒,放歌庆贺新春佳节。园中百花,手剪彩花,交相辉映,装点大唐一统江山的明丽春色,场面壮观,气势恢宏。颈联描绘诗人所居环境之清幽高雅。尾联再次回应题目,钩连颔联,表达诗人之良好祝愿:希望大唐江山年年如此繁华、如此热闹,年年都有新的气象出现。全诗反映诗人的恬淡心境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年景的关心,字声音节,如清泉淙淙流淌,圆润舒缓,悦耳动听。

[思路点拨]

第11题,C项“居处荒芜而内心凄凉”“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的用法相近”错误。“草色迷三径”形容春草萌发、生机勃勃,表达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第12题,卢诗运用借景抒情、用典抒情与直抒胸臆的方式,取材于自然风光,描写元日万象更新的景象,表现对躬耕田野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对新岁新景的热爱,对国泰民安、美好未来的祝愿和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王诗则取材于民间习俗,用白描的手法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参考答案]

11.C

12.①王诗更多地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百姓过春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②卢诗更多地取材于自然风光,撷取春日来临时的自然风光,抓住有代表性的物候细节,如花枝舞动、草色迷离、风光怡人等,充分表现出初春的盎然生机,富有乐观向上的精神。

(题目来源:A10联盟2023届高三开年考试题)

猜你喜欢

范蠡佳人赏析
范蠡卖牛
霞映佳人是云肩
范蠡还钱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一曲佳人歌,半世桃花劫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佳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