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农村教育新天地
——记临西县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校长王自强
2023-09-25王瞳薛冠男
○王瞳 薛冠男
隆隆隆,随着大型收割机的行进,不多时,波浪起伏的麦田就如一块柔软的金毯,铺展在校门口正对面的田野上。站在校门口外迎送学生的王自强闻着扑鼻的麦香,见证了又一季的大丰收。
办一所有思想的学校
王自强所在的学校位于临西县大刘庄镇卫罗菴村,是临西县第一小学的分校。卫罗菴村常住人口偏少,直接导致能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不多。再加上距离县城较近、县城优质学校对生源的虹吸现象,使卫罗菴小学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2019 年2 月,王自强到学校主持工作。到校后,他没有急于发表办学主张,而是从环境到课堂,从老师到学生,从各个环节多走多看,多看多想。他明白,卫罗菴小学和县城优质学校比,两个特质最明显:农村、小规模。
卫罗菴小学校园小,占地仅有十亩多。卫罗菴小学人数少,300 多名小学生来自周边二十几个村庄。但卫罗菴小学很“精致”:教学楼前三百多平米的小花园,花草遍地;铺了人工草毡的活动场地,柔软敞亮。花园与草毡的绿色衬托着两层小楼的粉红,窗户里传出来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小小的校园,自有它独特的天然生机。
“办精致教育,育善美少年!”这个念头一下子从王自强的脑海里蹦出来。
“精致”和学校规模的小天然契合,对应学校外在体量的小,对应精益求精、匠心独运的校园环境设计,同时需要呈现给社会和师生的是小而雅致的美丽、小而礼貌的文明、小而出新的特色、小而扎实的知识学习、小而快乐的活力四射。
“精致”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必须直指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庸》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名句,“精致”是“尽精微,致广大”的简称。“办精致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师生心中始终有一座高高的灯塔:胸怀山岳,心装报国的远大理想;“眼高手低”,具备“从当下、眼前做起,把每一天的‘小事’做好”的能力,在具体事上“磨”,在做细、做实上练,“磨”出好习惯,练就成才报国的大本领。
思想明确方向,理念指引行动。作为具体支撑,王自强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把“精致教育”细化为“12345”。例如“教师精致教育12345”要求教师立“一个目标”:以自我成长促学生成长,做一专多能教师;明“两个换位”: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担“三个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做“四个一点”: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做好一点、升华一点;具备“五个能力”:讲一堂好课、写一手好字、读一本好书、做一篇好文、熟一项技能。“精致教育12345”在总体思想统领下,指向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成为师生行动的“指路牌”。
每学期开学时,王自强都带着大家重温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审视新学期工作与“精致教育”是否吻合;出台措施,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师生的长远发展,符合“致广大”的初心;过程不断追问,是否还有细节没考虑到,围绕“尽精微”展开行动。
思想理念引领下的善美言行成为学校亮丽的美景。2023 年3 月,《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大朋友“捡”小朋友》的暖心消息登上临西县新闻。原来,3 月31 日,卫罗菴小学邀请家长到校观摩学校社团活动。刚送走家长,五年级孙义洲同学抱着一个小朋友走进了校长办公室,一左一右还有刘兆义、李振宏两个“保镖”:“校长,我们在后楼捡到一个小朋友。”小朋友穿着一身红,戴着一顶小圆帽。小朋友大约两岁多,在陌生的大哥哥怀里异常安静。大朋友对小朋友的关爱,小朋友对大朋友的信赖,一时成为当地佳话。有网友留言:“心存善念的有爱校风棒棒哒!”这是卫罗菴小学“办精致教育,育善美少年”思想的最好阐释。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022 年5 月的一天,王自强正在楼道里巡视。一名学生跑过来:“校长、校长,您快来!鸽子!鸽子!”有事找校长已经成了孩子们的习惯。
王自强疾步走进三年级(2)班教室,见一只鸽子正站在窗台上“东张西望”。他慢慢靠近窗台。鸽子瞪着小圆眼睛看看,然后猛地张开翅膀奋力向上。它徒劳地扑扇两下,顺着窗玻璃滑落下来。这小家伙还算机灵,干脆顺势跳到了地上,钻进墙角的簸箕下面。王自强和孩子们一起小心地展开“围剿”,避免它到处乱撞受到二次伤害。面对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他即刻想到,这正是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难得机会。他站在孩子们中间,小心地双手控制住鸽子,开始讲起“课”来:
“这只鸽子为什么飞到了我们的教室呢?”“因为我们对小动物好,它不怕我们。”
“因为我们的教室太漂亮了,它把我们的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家。”
…… ……
“这是一只家鸽还是野鸽?”“怎样识别它们?”在一个个开放性的问题中,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和小动物的心理距离也更近了。最后,王自强和孩子们一起来到草坪,把鸽子送上了蓝天。
像“飞来的鸽子”一样,信手拈来、不着痕迹的“课堂”正是王自强努力追求的目标。每当有人喊他“王校长”,他就说,我是一名老师,喊我王老师就好。他觉得,做老师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王自强一直不愿放弃自己做老师的机会。学校优化大课间活动的流程——跑步、站军姿、练潭腿操、讲故事、老师点评,每次点评时,王自强给孩子们讲的,总是能结合新时代大背景,紧扣学生每日的言行即兴展开。有的老师说:“王老师,您真能讲!”在各种社交场合王自强总是少言寡语,怎么在孩子们面前就滔滔不绝呢?有时他自己也觉得有些矛盾。
做老师就是做表率。每天早上7 点半,王自强总是准时出现在校门口,面向师生的来路,立正站好,向每一位师生行礼问好。每天放学,他又早早站在门口,和每一名学生道别。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学生一直被他的言行濡染着,也是见人就会有礼貌地问好,见到的家长都说:“孩子们真有礼貌!”“孩子们的素质比咱还高呢!”
作为一名老教师,王自强坚持随行随思,并及时梳理成文,分享给大家。听了语文课,他给老师们提醒,一定不能把生活从语文中抽离出去;听了数学课后,他与老师们交流,提醒大家一定要有“多少学生学会了、哪里还不会等一本明白账”。以他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他给老师们传递这样一个意识:课堂上一定要“让学习真正发生”,要追求课堂“有意思和有意义”。“有意思”,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有兴趣,有趣味,老师还有责任用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意义”,既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获得知识和能力,还指老师要用心、有意识地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渗透。
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为教育事;一心一意,一想一思,都抒教育情。整天泡在课堂上、站在学生中的一线经验,让王自强积累了很多第一手材料。厚积薄发,近年来,他写的介绍临西德育经验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德育工作》在《精神文明导刊》发表,描写临西教师事迹的《乡里乡亲情更浓》在《中国教师报》刊发,在省、市、县各级报刊发表的随笔、散文等作品有几十篇。他成为全县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最多的校长。近三年,王自强还先后以优秀学员的身份获得了儿童阅读指导师、心理健康指导师资格证书,为年轻教师做出了榜样。
走一条有“村味儿”的路
“来自卫罗菴小学的孩子们,拳脚生风,气势如虹!此处应该有掌声!”今年4 月30 日,卫罗菴小学三十多名小学生应邀参加“临西县昆仑大师杯武术精英邀请赛”开幕式表演,孩子们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阵阵掌声。大家纷纷议论:“这是农村小学的孩子吗?”5 月21 日,介绍卫罗菴小学等学校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河北临西:非遗传统武术进校园》被新华社报道。乡亲们自豪地说:“这就是咱县卫罗菴村的孩子!”
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就需要有一定的“村味儿”,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根”。
王自强对学校所在地“卫罗菴村”的历史进行挖掘,并对“卫、罗、菴”三个字进行了“村味儿”解读:“卫”是护卫,是爱国传承,“罗”是包罗,是海纳百川,“菴”是草菴,是农村自然。进而提炼为:卫·志向——立己达人;罗·胸怀——悦己容人;菴·天性——乐己友人。
“卫、罗、菴”是王自强带领教师团队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贯穿的一条“线”:围绕核心价值观,突出中华文化名人设计墙体文化;邀请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入校教学生潭腿武术;预备铃后学生诵读《论语》;大课间轮流讲“志向、胸怀、天性”主题故事;开展跳远、跳绳、折返跑等五项技能比赛;“周行一善”每周评比、汇报;图书放到教室、楼梯间,让自由阅读触手可及;每个孩子会跳两支手语舞等。卫罗菴小学“村味儿”十足的课程,没有市县优质学校的“高大上”,只有立足农村教育实际的“组合拳”。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干。”这是临西县已故全国著名劳模、“最美奋斗者”吕玉兰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吕玉兰的家乡人,王自强也认这个理儿——做什么事,必须“把自己放进去”: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听语文老师讲《金色的草地》一课后,王自强感触很多,自己走上讲台,给不同班级上课,有了文章《追求“生命在场”的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发现师生对传统文化淡漠,他选择“汉字里的国学”这个角度,给学生讲国学;为突出家庭教育的实效,以“给孩子半小时”为主题,连续给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开讲座。这些取材于身边的教学材料,乡村孩子和家长听得懂的俗语家常,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了给农村孩子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2021 年,王自强经过缜密的思考,认真的准备,以“读书·阅人”为主题,经过三轮路演,击败全国几十所学校,承办了由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资助的“扬帆e+公益夏令营”,成为承办该项活动的全国九所农村小学之一。夏令营中,校外和外聘的讲师、大学生志愿者带孩子们读书,学习吕玉兰事迹,体验粮画,感受传统技艺,极大地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
2022 年,县教育局看到王自强作为农村小学校长的优势,聘请他为县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他带领老师们秉持“以劳动切入口,链接所有学科,锻炼综合能力”的创新思路着手进行“非遗+24 节气”劳动课程的开发。24 节课程,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突出乡村文化、风俗,设计了“节气来历、节气故事、节气习俗、节气诗词、节气劳动”等环节,涉及天文、动植物、农业、数学、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有效承载了传统文化教育、非遗文化教育、科学教育等实践育人功能。按照课程指引,与节气配合的如立春的“量土地”、春分的“绘彩蛋”、小满的“做忆苦思甜菜”、大雪的“剪雪花”等每两周进行一次的劳动实践,让孩子们扎下文化的根,陶冶乡村的情,实现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的目标。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王自强以清晰的思路、示范的言行、创新的举措,带领卫罗菴小学这所农村学校,走出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新天地:手语舞《万疆》、运河文化小小讲解员、《为每一份认真喝彩》等内容6 次登上“学习强国”;研学进校园、传统武术进校园被新华社报道,点击量达到200 多万;秋季采摘、“我为图书绘插图”等活动被《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报道。学校成为“扬帆阅读”优秀学校,是邢台市绿色校园、首批劳动教育试点校、县家长学校试点校。2019 年、2022 年两次荣获临西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卫罗菴小学正对的是一片辽阔的田野。王自强总喜欢站在教学楼上眺望田野,看田野里春种秋收,夏长冬藏,虫鸣鸟翔,四季变换。他觉得,卫罗菴小学就是置身于无边绿野之中的一块田,需要他继续和老师们一起在这块田里精耕细作,帮助田里的棵棵“小苗”芽苞拱土,伸枝展叶,繁花摇曳,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