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芾《致伯充尺牍》结字赏析与临摹图解

2023-09-25西泠印社出版社

中国篆刻 2023年9期
关键词:竖画横画收笔

西泠印社出版社 叶 涵

2023年11月(370期)竞临:米芾《致伯充尺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致伯充尺牍》,纸本。纵27.8厘米,横39.8厘米。行书。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装余偶记》《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刻《三希堂法帖》中。

释文:

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 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 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 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 伯充台坐

临习要领:

十:字形小而用笔浑厚,取纵势。横画尖露锋起笔,渐行渐按,收笔迂回上挑接写竖画,逆起尖收,铺毫行笔,先重后轻,收笔稍向左下略斜,含蓄蕴藉。

一:比上字略短,承上竖收笔之意,露锋起仰行,渐行渐重,戛然而止,收笔形态呈方状,笔意向上,使不露锋,与下一字左撇相呼应。

月:字形狭长,上紧下松,上收下放。撇画纵落斜行,稍有弧度曲向左下伸,收笔略按左推,粗重见方。横折钩的横短且上斜,转折处明显方折,竖钩内切,与撇呈相背之势,出钩向左上,与内两短横呼应,两横相连,方向不同,左接右离,位置偏中上,留出大量空白,形成上密下疏之状。

廿:由两横两竖组成,上横长而下横短,左竖短而右竖长,两竖上开下合,左低右高,上伸下缩,两横上斜下平,与两竖末均相接,使下部紧密,末横收笔出钩下带明显,与下一字首笔实连。

五:起笔承上一笔连带,顺入折返向右上行笔写第一横,收笔接写中竖,向左下斜,形态较长,收笔上挑再写横折,与首横拉开距离,折笔角度较斜,不与中竖平行,左下合而右上开,最后一横比上两横要长且上斜,三横形成左开右合之势,间距不等,上疏下密,收笔下带。

日:用草法,极为省减。起笔承上字横末下带,向左下行笔的弧竖,收笔向左上微挑后即写横折,横略向上弧行,取下俯之势,折笔向左下,不与左竖平行,收笔微拖出锋,内两横省减。

芾:承上一笔牵丝,斜切入笔,折锋而起,提笔下行,竖较长而挺,收笔上挑,牵带转向短横,婉转上挑后接写右竖,稍粗略向左下斜。右短横向下斜,收笔向左下带出,中横长而细,左呈上仰之势,右端则取下俯之势,弧势较明显,牵丝下带写左竖,折返上挑写横折钩,取横势,出钩粗而向左上。最后一竖居中,向下伸展,悬针状收笔。

顿:横画短而上斜,细若游丝,两头尖细,竖提横势落笔,转向下行,渐行渐按,提画不明显,向左上写竖折,竖很短而横上斜,与右部首横相连,折笔连写撇和竖画,连带写横折,呈圆转环绕之势,接写撇和末点,最后一笔取横势,下带收笔。该字左高右低,左收右放,左疏右密。

首:取纵势而形长,一笔而成,上重下轻。首点承上字末笔牵丝,自右上向左下斜,收笔平出向右,第二点呈撇状向左下,翻转上挑写横,向右上斜行,下部用草法,省减为两点相连状,最后一笔向左下带出。

启:用草法一笔写成,上疏下密,上放下收。首横纵落转右行,短且下斜,转笔写撇,收笔圆而不出锋,向右上带出写横折,再环绕向右上写横,转笔向左下,用笔稍重,折笔向右行写横,收笔出锋向左下。

辱:字形较长,上下错位,上偏左而下侧右。横与撇连写,首横纵落右行,先重后轻,迂回收笔向左上后再写撇,轻起后渐按向左下行笔,下端较粗重,收笔含蓄。两短点省减为点状,竖提小而靠撇较近,提向右上接写点与捺,部分相叠,捺化为撇点下带,下部横画略长而上斜,竖钩向右下斜,出钩平拖后连笔写点,向左下出锋,留空较多。

教:左高右低,左昂右伸,左轻右重。首横短平,竖粗略长,第二横偏左稍长,收笔与撇连写,细挺斜下,使不出锋。“子”一笔而成,横撇弯钩较小,横化作提,与右撇牵丝呼应。右部撇的起笔在左部两横之间,撇长横短,下撇弧度较大,环抱左部,最后一撇取反势,粗重且向右下长伸。

天:上紧下松,左收右放。两横左右错位而各见参差,首横短而用方笔,刚毅有力,第二横起笔位置偏左,起重收轻,上挑接写纵撇,先直下与下横中间相交,过横后弧行向左下,收笔前重按后向左出锋,形似“捺脚”之状,右捺粗重圆润,收笔先向右下再回锋牵丝向左下带出。

下:承上字牵丝笔意,自右上向左下落笔后下压,再转向略按,向右上行笔,渐行渐提,收笔迂回上挑接写竖画,取向势弧行,位置偏右,收笔处正对上横中部,回锋收笔,自竖的中部落笔写最后一点,相接宜密,点粗重且长,收笔向左下带出,牵丝与下一字首点相连。

第:本帖中“第”为草法,古与“苐”同,表示次序。两点相连,左点取横势,重起轻收,右点取斜势,撇向左下,形态均较长,与下部横折形态相似,中横短收,竖折折钩取斜势,竖短横长,折钩向右下斜,使上下错位,出钩较平,收笔向上,中间竖细而长,最后一撇与中竖相交,斜且挺劲,收笔出锋爽利。

一:与首行“一”字有区别,形态较长,与上一字的间距也较大,在整行字中位置偏左。起笔角度较平,露锋斜切落笔,重按后快速提锋转向右行,上部齐平,下部弧曲,中间行笔略细轻,收笔稍顿即提,富有弹性。

者:字形较小,用笔略轻,上疏下密。首横上仰且短斜,竖与横的中部相交,略向左下斜,轻收而向左下带出细丝与下横呼应,下横起重收轻,斜度较大,收笔上挑接写长撇,直挺向左下行笔,收笔圆润。“日”用草法,竖短小如点,横折带钩向左出锋。

恐:“恐”字将右上“凡”写“口”为异体写法,历代名帖的楷、行、隶诸体中均有出现。左部“工”形短而小,右上“口”比左部略高,左右紧靠,最后一笔向左下带出,与“心”的左点相连,且有一定的弧度,左点收笔牵丝与卧钩呼应,位置偏右,卧钩的弧势较大,呈环状上仰,出钩与中点与相连,中点与右点实连似一短横。整字用笔粗重,与上字形成反差,上密下疏。

失:上收下放,上紧下松,上密下疏。撇与横连写,撇画纵落后转向右写横,形短势平。收笔与下横相连,下横长斜且取上仰之势,收笔上挑欲与纵撇相连,撇细而弧行,先纵后曲,回锋收笔,上绕后写右捺,取反势,起转收重,收笔出钩向左。

了:笔画虽少而形态较大,上横下纵,上下错位。起笔承上字末笔牵丝,纵向细丝落笔,再转向右上行笔,横长折短,并与弯钩相连写,弯向右下,出钩向左,并向下牵丝呼应,起收的牵丝扩展了字外空间的造型。

服:左正右斜,上合下开,左收右放,左高右低。竖画承上笔意,细丝尖入,起轻收重,回锋上挑写横折,内两短横化为相连点,最后一横改作提,与右部横折相连,两横相叠,竖提与左折呈相背之势,撇直而细挺,捺画最重,起笔略轻,行笔重按,捺脚飘逸。

目:字形窄长,形态不宜太大,左收右放,用笔上左重右轻。左竖尖入后重按下行,横折的横画上斜明显,起重折转,右竖收笔较重,内两横左接右离,似点状分布,末横平而短,不与右竖相接以留气。

但:右部笔画较少且形态不大的宜取收势,单人旁则宜放,撇长竖短,撇放竖收,用笔粗重,撇的中部重按,竖画则尖起,与撇相接处轻盈,右部“日”向左下斜,以求动感,末横与左竖相接,形成上开下合之势。

怵: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左轻右重,上合下开。两点左纵右横,竖画起重收轻,略向左下斜,右部横画斜而上仰,收笔上挑,右竖起笔比左竖高,中间细而略曲,收笔出钩向左上带出,撇与竖相交,中间略重,伸向左下方,捺则粗重且取反势,重心偏右,最后一点高悬于横的右上方。

以:左右之间留空较多,显得空灵。左部竖提较短,提向右与点连写,点取上仰之势,收笔牵丝,与右部撇画呼应。撇、捺连写,形似竖折,撇取直势,捺画含蓄厚重,使不出锋。

相:用草法将左右两部分的形态处理成一放一收。“木”的横粗而长斜,起重收轻,竖画相交于横的中间偏右处,撇、点省减为长提,并与右部横撇并笔连写,最后一点下带出锋。左重右轻,左高右低,左放右收。

知:与上一字相比,用笔略轻,字形稍小。左部长而放,右则短收。撇与横连写,均短小轻盈,横收笔出锋较长,与下横呼应,上横平而下横斜,形成左开右合之势,纵撇略曲,收笔含蓄,点取纵势,收笔上挑与右竖牵丝映带,横折比左竖略长,最后一横短平。

难:笔画多且字形较大,左高右低,左放右收。两点取横势,牵丝相连,左点低而右点高,收笔向左下带出与下横呼应,横的起笔位置偏左,折笔处正对右点落笔处,形成左右参差。横折、横撇相连,斜向笔画上曲下直,下点收笔向右上,与左部呼应,中竖粗重且向下伸,呈向势弧行,右竖略向右下斜,四短横间距有大小,长短参差。

却:用笔轻盈灵动,一笔写成,左右相连。首横尖入后渐按,收笔上挑连写竖画,略带弧度,收笔连写横撇,再折笔向右上写提,并与右部横折钩并笔相连,横长折钩短,最后一竖细长挺劲,收笔略向右下出锋。整字左高右低,形成错位,大量留空,显得空灵。

尔:字形宽扁,上下均取横势。撇与横钩连写,撇取横势,纵入后向左下行笔,横钩细而上斜,出钩向左上,竖钩起笔偏左,向右下斜行,出钩平而长,牵丝与左点相连,左点圆润,右点略长,收笔带下。两点左低右高,离竖钩远近不同,左远右近。

区:框形结构的字外形较方,此帖左下方用圆笔破方,使形态更加生动。首横短粗上仰,三个“口”用草法省减,上“口”似相连两点,带下后写横折钩,竖折则用斜弧,纵落后转向右下斜行,收笔平出再微出锋向上环包,上收下放。

思:用草法省减,特别是“心”以一横代替。“田”部上开下合,左竖向右下略斜,竖末连笔写横折,横有弧度,呈下俯之势,中竖较直,收笔再写内横,笔势相连,横收笔出锋下带,部分笔画相叠,框内上疏下密。“心”部偏左,左低右高,用笔粗重厚实。

仰:三个部件高低参差,相互之间离合明显,形成疏密的对比,每个部件的重心偏斜,形成总体上的上开下合之势。左部撇重竖轻,撇短而粗,出锋收笔后顺势尖入写竖,形似短点,两笔之间笔断意连。中间撇画逆写似短横,顺接竖提,再与横折钩连写,最后一竖略细,形长势远,向左下行,出锋收笔,行笔略略迟缓。

不:“不”字行书与草书的笔顺不一样,草书首横短似一点,连写竖画,收笔出锋向左,撇改为一点,两笔相连,最后一点略长,起笔处细丝与竖相接,两点离竖一远一近,左低右高,左短右长,中间呈纵势,两点取横势,这样纵横相间,对比明显。

尽:“尽”的草书与行书区别较大,本帖中“尽”字上收下放,对比悬殊。横折起笔承上字末点笔势,纵落转横行,折笔似撇,点向右上,逆起弧行,竖画长直,收笔与下部相连,横折粗重,内两竖用环绕弧线代之,实连下横,与上部拉开距离,显得空灵,疏密相间。

言:形长笔简,用笔较轻,首点取横势,尖入后回锋收笔向左下,牵丝连带写横,略向右下斜,收笔折向左下方,再斜切入笔写第三笔,势平且用笔略重,折笔比横稍长,再向右下折笔,收笔向左下撇出,整字一气呵成,连接处虚实相间。

同:字形较大,用笔较重。首竖切落重按,下行时由按变提,圆转收笔,横折钩横短竖长,横较上斜,转折处较圆,竖钩向右下略斜,呈向势略曲,出钩较平,牵丝上带写短横,与上横空开较多,横收笔下带写竖,再折笔写横,粗重厚实,收笔向左下出锋较长。整字左收右放,重心偏下。

官:草法中宝盖头的点与竖连写,改变了笔顺,先写左点,与横钩连成一笔,钩画弧行,向上挑出,竖画长伸,位置偏左,中间略提而细挺,收笔向右上接写横撇,横细撇弧,最后一点厚重有力,形成强烈对比,上横下纵,中间留白较多,有疏密轻重的对比。

行:草书中往往将双人旁省减成一竖,根据右部的形态来变化其向背走势。“行”字右部弧势与左部相向,竖末收笔调锋后向右上行笔,实连写右横再折笔下行实连写第二横,两横一上一下,横末转笔接写竖钩,向左下斜行,似一撇状,出钩牵丝下带。笔虽简而意足,中间留白较多,左收右放,直曲相间。

奉:“奉”的草书字形与“卒”相似,不可混淆。上部可以理解为横与竖折的连写,三横以一横代之,竖折则为一撇一捺连写,下部是先竖后两横的连写。整字一笔而成,中间收紧,字形较长,横向线条长短参差,折与转丰富多变。

数:行书中往往也通过省减笔画来处理。“口”常用两点代之,且省去中间“口”,并改变笔顺,先写两点和一横,收笔上挑环连竖画,并连写撇点,两笔用一弧线并之,收笔上挑连写撇画,形态较直,转笔写提,与右部横画相连,弧度较大,呈下俯之势,与纵向弧线形成对比,横收笔上挑,接写短斜竖,横撇斜向左下,与捺连写,捺取后势,横势伸展。

字:上横下纵,上重下轻。首点侧落,收笔向左下连写左点,用笔较重,折笔后写横钩,向右上斜,出钩向字心,接写横撇,形态短小,再接写弯钩,弧度较大,出钩较平,末横逆锋起笔,转向写上斜横,与出钩处相交,收笔出锋下带,形态较长。

草:“草”字的草法一笔写成,上放下收。两点一横一斜,首点斜落向右平收,右点则撇向左下,中横上斜,比两点位置略宽,收笔下带写撇,形短而取纵势,而竖则取弧势,收笔出锋连写末横,比中横略短,收笔下带。

芾:草字头先两点再一横,下部先横后竖最后写左竖与横折钩。两点分开较远,取放势,用牵丝相连,与下横相离,尽显空灵,中横斜而轻细。下部横画自右向左写,形似一撇,翻转上挑后写中竖,弧势较大,收笔婉转向左上挑,用连笔代替左竖,横折钩写成横撇状,笔势连贯,上下错位,动中求稳。

顿首:在尺牍中常常出现“顿首”两字的草书连写,“首”字与“顿”的右部并用。横画重起轻收,迂回上挑写竖提,竖呈向势,弧度较明显,中间略细,提向右上,折回后向左映带写竖折和短竖,这两笔用一弧线代替,与右部“页”的草法相连,借用了前一笔,将横折折折撇变成了一弧线,这一弧线又同时作“首”字草书。两字合并后形成一组变化的形态,中间密而上下疏,重心偏右下。

伯:字形特别大,用笔雄强圆浑,首撇方起圆收,形成块面状,竖短似点,圆润饱满。右部整体比单人旁高,撇短而略曲,竖略细而长,横折起笔自撇之中间起笔,欲与竖合含该撇,折笔向左倾斜较多。三个纵向笔画形成上开下合之势,收笔牵丝连写两短横。末横收笔下带,长细丝与下字首笔相连。

充:草书“充”字先写一横,首点与下撇折连写成一笔,点则最后才写。横画起重收轻,上斜幅度较大,收笔上挑连写弧撇,取向势偏左,折笔短而细,再与下撇连写,形长而斜,弧度较小,收笔圆转,竖弯钩从撇的中间起笔,呈向右下斜,弧形宛转,横向收缩,出钩较长,最后一点粗壮。整字上收下放,上轻下重,上密下疏。

台:字形较小,两个部件均取横势。撇折取斜势,点偏上且与撇相接,收笔牵丝下带,与折部分相叠以求密,竖画与上部相接,横折取横势,横长而略丝,折短而略粗,稍向左下斜,最后一横略粗封口,使上中下三个空间分隔有小、大、中的变化。

坐:左右基本对称的字在行书中要处理成不对称,左部“人”取横势,似两点状,右部“人”则取纵势,似撇折状,左低右高,笔意相连。中竖与右“人”相接,与左相离,略向左下斜,收笔出钩连写短横,呈下俯之势,收笔与末横相连,粗壮稳重,以承载上部,字形参差变化明显。

猜你喜欢

竖画横画收笔
第十三讲 足字旁、木字旁的写法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软硬兼施(二)
画说汉字——百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颜勤礼碑》名迹赏析(二)
《蜀素帖》单字选析(五)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八)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四)叠横不宜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