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配合法(二十八)
2023-09-25许晓俊
许晓俊
为获得字形完美之艺术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历代书家论述甚多,其见解亦大同小异。清代王澍、蒋衡总结前人之说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书论中论述结构的经典之一,以偏旁部首为中心,讲解另外部件与之关系。在教学应用中,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笔画的形态巩固,笔顺关系,偏旁部首中每个笔画之间的构成关系(教学重点),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教学难点)。
三十、皿字底
《分部配合法》曰:“左两竖向右,右两竖向左,四柱之字,贵两肩而平开,左右上开下合,末划长平以载之。”
皿字底左两竖略向右下斜,右两竖则稍向左下斜,四个纵向笔画组合在一起的字,要使左右两肩齐平且有开张之势,左竖与右折上部开而下部合拢,最后一横形态较长,角度稍平,以便承载整个字的重量。
(一)构成关系
由两个横向笔画和四个纵向笔画构成。长度上看,末横最长,上横次之,四个纵向笔画长度相当,左右两竖有时略长,中间两竖略短。从角度上看,长横势平,上横略向右上斜,四个纵向笔画中第二竖略直,第一竖略向左下斜,第三竖稍向左下斜,折笔角度向左下斜得多一点。从弧度上看,六个笔画都很少,长横中间略细,稍有上拱,呈下俯之势,左右两竖或直,或相向,或相背。如“益、孟、盈”等字。
(二)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
1.上部笔画较少,纵向伸展,没有斜长笔画的字,上纵下横,上部整体呈长形,下部取横势,四竖间距略开,以与上部空疏相配。如“盖、盂、盍”等字。
2.上部有撇捺的,有两种配合方法,上缩则下伸,或上伸则下缩,如“盎、盗、益”等字,上部右下写成点,撇低点高,上缩下伸,“皿”部宽扁,横画伸展。反之,捺画伸展时,下部四竖间距变小,宽度收缩,下横亦不可太长,如“盗、益”等字。
3.上部笔画较多,形体纵长的字,下部四竖要短,压缩高度以让上,形态趋扁。如“盝、尽(盡)”等字。
4.上部右下有钩画的字,钩伸则下部缩,如“盏、盟、荡、盛”等字,横折宜短小,下横依上部字形而定,上纵者如“盟、荡”等字,下横宜长伸,上部斜向右下,横画左伸,如“盏、盛”等字。上部钩缩者,如“盟”字,横折钩含蓄,或不出钩,下部横折略长,与之相接,上不碍下,下横宜伸。或上下错位,如“盈、荡”等字,上部偏左,下部偏右,长横依然舒展。
5.上部笔画较多,有多个部件组合的字,如“盐、蓝、盙、盘、监、蛊”等字,须依各部件形态,或短小,或闪藏,预留地步,“皿”部宽扁,末横稍长以载上。
6.“皿”部下横也有收缩变短小的,如“卢”字位于右下,左撇长伸左下,横钩右伸,只能取收势。“盗、蓝”等字的上部为左右结构,横向伸展,下部宜缩。“楹、鉴”等字,“皿”在右下,更不可左伸,右亦不出上折处。
7.在行书中,“皿”的四竖或以点或撇代之,中间两竖时有上昂,与上横相交,以密其中,如“尽(盡)、盘”等字。也有将中间两竖化为点、撇以活之,如“尽(盡)、盖”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