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世纪时期哥特式服装色彩特点
2023-09-25郑沛雨江西师范大学
郑沛雨/江西师范大学
现代哥特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文化,它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的重新诠释和创造。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无论在建筑、绘画还是服装方面,都比中世纪前中期的拜占庭式和罗马式更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而其中的服装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关系更是十分密切,且当时的服饰风格的演变也反映出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对宇宙世界认识的深刻变化,同时也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的巨大变迁。
1 哥特式服装及其色彩特点诞生的背后宏观历史社会背景
1.1 中世纪时期的文化背景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宗教至上”。教会不仅担负了政治权力的职能,而且深入干预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在当时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被视为“绝对真理”的宗教信仰就是天主教。在这一时期,统治者倡导禁欲主义,并要求人民一切都要为了上帝。此外,神学也成为了当时各大学院的主要教学对象。在这一时期,任何人民个人的情感与理性的行动都要服从于宗教神学。
因此,作为当时主流文化的宗教不仅是那个时代人们社会活动的指导原则,更是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标志,它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服装、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一个时代的统一的艺术风格。比如,由于基督教对否定人性的呼吁,服装中也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朴素节制风格,黑、白、灰三种无彩色颜色成为了修道士们服装的主要颜色,除了颜色素净简单以外,这些服装的面料也使用了天然的羊毛来纺织而成。
1.2 经院哲学及其对哥特式服装颜色的影响
经院哲学是在中世纪时期占据统领位置的哲学思潮,它继承了欧洲古代的奴隶主基督教神学。此外,中世纪时期罗马教皇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也成为了经院哲学中心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也为哥特式艺术风格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尤其可以在中世纪时期的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中体现出来。比如“经院哲学之父”的安瑟伦在《宣讲》中提出“没有秩序,世界便是一团原始的混乱”的理论,从而使得哥特式教堂被以一种神圣的、秩序的的面貌被设计和建造出来[1]。
而服装艺术,在中世纪的最大特色就是与建筑艺术的呼应。它们从许多哥特式建筑中借鉴设计灵感和内在意义,而这些哥特式建筑的设计灵感可能又源于统治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思想。例如科隆大教堂、安特卫普圣母大教堂等都按照经院哲学的“信仰先于理解”的理念去设计,才呈现出如此神秘高耸,向上延伸的形态,以此来寻求垂直飞升、接近天国的新途径。而哥特式服饰又仿效了哥特式教堂的尖顶设计,产生了如同哥特式教堂尖塔一样的高高直立起来的经典帽型—汉宁帽,以及男子尖头鞋—波兰那鞋。此外,在哥特式服装的色彩中,对根据经院哲学设计的教堂建筑中的元素的最好借鉴就是“教堂彩窗”,安瑟伦曾提出了“上帝之光”的理念,被圣丹尼斯修道院院长苏格尔采用,带动了教堂窗户的设计与改良,设计出了玫瑰玻璃彩窗。当阳光从教堂外射入,经过彩色玻璃折射在教堂内部的墙壁上,可以创造出神秘圣洁的氛围,也可以将光与上帝联系起来。而这种哥特式建筑中彩窗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促使人们在有限的服装色彩设计中大量运用了哥特式建筑中色彩对比的理念,甚至出现了不同颜色和材质拼接的服装风格[2]。
所以,由于哥特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大多来源于经院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哥特式服装对哥特式建筑的精神延续和二者之间的深远联系,也使得了哥特式服装的基本款式特点及色彩特点间接性地体现出基本的经院哲学思想。
1.3 城市商品经济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哥特式服装颜色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被称为“黑暗时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一时期是自然科学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时期。但事实上,中世纪时期并不是欧洲文明的衰落期,尤其是中世纪晚期。11世纪,城市开始逐渐复兴,民间工艺技术发展迅速,并为中世纪时期艺术(尤其是建筑)的发展、展现精神化提供巨大推动力。
随着11 到13 世纪的罗马教皇发动的十字军东征,东西方的贸易得到加强,大量东方的丝织物如棉花、丝绸锦缎、平纹细布以及其他奢侈品和染料进口到欧洲,使得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各种手工行会的发展也使得各种工种的细化,光是服装业就被细分为各种工种,并成立独立的作坊,裁剪布料、刺绣、染色、缝制等等服装工序专门由不同的专业性工坊专门完成,除了服装款式和工艺的改进飞速,服装色彩的多样性也大大地提高[3]。
13 世纪后期,法国部分地区毛织物产业的迅速发达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期的服装便也更加华丽多彩,以便跟进人们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比如一些花缎、天鹅绒和织锦等面料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服装的华丽性和色彩的多样性。还有在15 世纪开始在法国勃艮第流行的汉宁帽以及艾斯科菲恩帽,它们的帽身最外层就使用了很多花缎,织锦和平绒等高档面料来装裱,甚至还在外面装饰了玻璃和金属比如金、银等,做出华丽和色彩鲜艳的风格效果。
1.4 中世纪晚期社会对哥特式服装颜色的影响
中世纪后期,由于黑死病在欧洲的大范围肆虐,欧洲的人口数量被严重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结构甚至也因此而改变。这也导致当时支配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受到严重动摇。再到了中世纪末期,由于经院哲学的衰落及教会教义的杜撰、宗教改革和教会赎罪券的大肆兜售等等诸多揭示当时教会腐败行为的原因,最终导致宗教走向衰落。而中世纪后期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民间工艺技术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衰落又促进了中世纪城市商人阶层的崛起。
因此,在中世纪末期,教会统治的动摇、城市商业阶层的兴起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引发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最终促成了中世纪文明的转型。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自然是最早反映出这一变化的领域。从服装上来看,中世纪早期的社会还在受到“抑制人欲”的影响而流行素色的科特外衣,而到了14 和15 世纪,人性思想逐渐开始解放时,人们又将视野回归到现实中来,部分人民想要通过穿衣满足展现美或社会身份地位的需求,由此产生了源于意大利的名为“新奇的衣服”的柯达尔弟(cotte hardie)。这种服装不仅用料华丽,而且可在上面装饰多姿多彩的家徽图案,并使用不同材质拼接,以此形成色彩碰撞的效果,颜色对比度极高。
2 哥特式服装的主要色彩及其象征意义
在中世纪哥特式时期,绿色,蓝色和红色等颜色的象征意义是最突出的。而到了中世纪末期,黑色也成为了主流服装色彩之一。
2.1 绿色在哥特式服装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世纪时期,绿色在服装中主要承载的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结婚、生育的热切期盼。在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中就有体现。扬•凡•艾克通过描绘了一个身着绿色长裙的阿尔诺芬尼夫人,以此来表达对这对新婚夫妻多育多生的祝愿。
2.2 蓝色在哥特式服装中的象征意义
中世纪时期,服装中蓝色的象征意义则是两级分化。在早期,蓝色服装成为了身份低微的农民的代表,他们的蓝色服装是用工厂制成的劣质染料染色而成的,当时蓝色在神职人员的服装或教堂的建筑或装饰中并没有参与,所以也并无宗教含义。
而到了12 世纪,重建的圣丹尼斯大教堂的彩窗因使用了掺有钴的玻璃而使得教堂内充斥着神秘的蓝紫色光芒,闻名于世的“圣丹尼斯蓝”由此诞生。此后的几年,其他教堂也纷纷效仿圣丹尼斯大教堂,安装上蓝色的玻璃彩窗。蓝色在教会中的地位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另外,随着对圣母玛利亚的越发崇拜,蓝色的地位也越发提高。因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她的长袍通常被漆成黑色,灰色,紫色,深绿色或深蓝色。而在12 世纪,欧洲各地的画家开始为圣母玛利亚画上一种新的最昂贵的颜料。也就是青金石蓝,这种材料非常罕有,所以一般画家们都会给最高贵的圣者形象使用这种颜料。如国际哥特式艺术作品典范《威尔顿双联画》,画板右翼画板中心的圣母身上所穿服饰就使用了纯正的青金石颜料所描绘(图1)。
图1 《威尔顿双联画》
2.3 红色在哥特式服装中的象征意义
红色作为象征着权力和权威的颜色,常为身居高位者所穿。从林堡兄弟绘制的《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的插图中我们也能看出,身穿蓝色服装的农民正被身着红衣的管理者指挥劳作的场景。此外,红色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中还常常与天主教的殉道者和血液联系在一起,有象征着“基督血神之爱”的含义,甚至成为一种为信仰甘愿牺牲的色彩崇拜,并且常常为教会使用,以此象征神圣、威严与力量[4]。最早从拜占庭时期就开始流行在服装中使用红色[5]。
2.4 紫色在哥特式服装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世纪时期,红色是教会最为青睐的颜色,而紫色则是皇室最为喜爱的颜色。这是因为在中世纪时期,颜料提取方式和染色工艺都十分有限,所以紫色在当时是极其稀缺的。想要获取一克的紫色染料,需要将两千只叫做“斑蝥”的一种海贝研磨取粉以制成颜料。所以一般只有皇室贵族才可以穿着紫色的服装并在家中挂上紫色的挂毯[6]。此外,紫色在中世纪时期不仅具有尊贵与崇高的寓意,而且颇具神秘色彩。教会人员常常使用紫、红与蓝色的玻璃板作为哥特式教堂彩窗的材料,这样当光线透过彩窗照射进入教堂的时候,教堂内部的墙壁上就会映照出斑斓的紫色光芒,可以营造出虔诚、神秘的宗教氛围。
2.5 黑色在哥特式服装中的象征意义
黑色一般在艺术作品和服装中意味着清贫和谦让。在中世纪前期,它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丑陋的东西,但更多的时候,黑色是被指定为天主教教会教徒主持葬礼的服装用色,具有很强的哀思意味。而到了中世纪末期,手工业丝织物的开发与教会感召的力量促使黑色成了流行,尤其是名门贵族,都会穿着高贵的黑色丝织物服装(图2),商人甚至会把裘皮毛呢都染上黑色来进行售卖。
图2 汉斯•梅姆林画笔下身穿各种样式黑色丝织服装的人们
2.6 哥特式服装中拼色的流行
自14 世纪时期起,哥特式服装中明显增加了拼布与拼色的元素,这种服装拼色的灵感除了受到中世纪时期哥特教堂的彩窗的影响以外,也与家族徽章在贵族之间的流行有关。这种家徽最早出现在13 世纪的十字军军装和军旗上面,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分清敌我。逐渐地,这种家徽开始流行于各式各样的服装(比如柯达尔弟和肖斯)中,作为识别贵族特权,彰显身份的象征。常见的家徽图案多以动植物为主,尤其是老鹰、狮子、鸢尾花等图案为主。通常情况下在服装上的装饰布局时以前中心和腰围线将服装分割成上下或左右。然后用不同颜色的布和绣线将服装缝制在一起,绣上不同的家徽。它们的特点是颜色对比度极高。
2.7 颜色在哥特式服装中的运用总结
综上所述,中世纪时期哥特式服装的颜色也有着深层含义在其中,它们或有着特定的宗教含义,或能彰显个人的身份地位,我们从蓝色和黑色在哥特式服装色彩中的演变也不难看出社会经济的变动也可以使得一种颜色从一个特定阶级的服装上转移到其他阶层的服装上这一现象。
另外,当时服装染料研磨提取的稀有程度与染色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颜色的稀有程度、使用范围与地位—越是难以获得的颜色或在服装布料中上色的颜色,也在社会人员的服装中更少出现,且更易出现在社会身份地位阶层更高的人的服装上。
3 结语
众所周知,色彩自古以来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在当今时代,色彩给予我们的可能更多是美感和装饰性。但在古代,尤其是等级分明且阶级森严的社会中,色彩在艺术(尤其体现在绘画,建筑和服装)方面,都与权力、身份和地位密切相关。中世纪时期的教会思想赋予了服装的色彩以多重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形态,也大大拓展和丰富了服装本身的含义。最有趣的便是中世纪末期欧洲人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理性与情感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种种矛盾、冲突和内心的挣扎,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找一个平衡点,比如将黑色服装既作为表达世俗身份的高贵,又作为表达宗教信仰之虔诚的象征。此外,中世纪晚期哥特服装的快速发展和色彩款式的更新迭代也离不开当时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
通过研究欧洲中世纪时期服装颜色的发展及其特点,我们可以将当时的服装的颜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解读和理解,这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时社会和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