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育诉求下的博物馆展陈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博物馆为例
2023-09-25崔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崔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 儿童美育与博物馆教育
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最初的美学词汇是“Aesthetica”,意味着研究人类感觉的学科,因此美学也被称为“感觉学”。美学教育是培养儿童对自然中千万变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是对艺术的感受、欣赏、评价与判断,也是为了塑造儿童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听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与相互协调。[1]
博物馆是儿童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教育充满真实性、客观性、互动性、媒介性等特点是儿童接受美育的优势所在。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增加儿童的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是应该设置充满智慧与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进行充分的探索,主动地学习知识。”儿童如果接触到实物,进行实际的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总结等系列的过程。儿童会不自主地吸收知识,情绪高涨,保持兴趣,并且获得成就感。
2 福建省博物馆展陈空间现存问题
针对博物馆优化设计来说可以从展品、参观动线、互动方式、灯光色彩研究上去进行优化设计,同时满足成年人观展需求与儿童的美育需求。博物馆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教育,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要进行不断地学习,一个好的展览,就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和理念。因此,展览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展览本身应该具有教育性的阐释和审美表达。
2.1 动线缺乏整体性
展馆中的动线是空间设计中的核心要素,良好的观展动线可以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和节点空间有序地组织起来,观者可以轻松地体会策展者的意图与展览主题[2]。针对儿童美育下的博物馆动线布置更是应该体现这一点,可以着力于以一条大路径为主,多条小路径为辅,体现为多选路径、多视角方向引导下的多元艺术思想的交融与碰撞[3]。
笔者通过调研福建省博物馆发现,关于儿童观展动线的设计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博物馆展陈路径设计缺乏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馆内展现布置逻辑感较弱,儿童在观展过程中缺少逻辑上的联系,不同展品之间缺乏清晰的展线引导。(2)展陈动线连续性较弱,展线的布置一般会以展品的年份、品类、互动关系等作为主要的空间叙事结构进行编排,可以参照深圳的数字之维博物馆设计,该展览有两层,参展逻辑顺序严谨,第一层以产品为主,第二层以制造者为主,项目的最大亮点是,这里的“制造者”不仅是指制造这次展览的人,也是指参观的人也可以是“制造者”。这种让体验者融入展览的方法与交互式展览不同,它并未使用高科技的产品,投影,环幕等,而是利用足够宽大的空间,设计过的灯光,一些台阶,一些展品,具有设计感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供使用者尝试体验。
2.2 展陈形式缺乏灵活性
省博物馆主要中有三种展柜类型:(1)独立方形展柜高1800mm,宽600mm,放置展品的台子高800mm,灯源距离地面1700mm。(2)独立长型矮柜高1200mm,宽600mm,长1500mm,放置展品的台子高800mm,灯源距离展品300mm。(3)通体展柜高2900mm,长12000mm(长度根据墙体长度决定),灯源到地面2300mm,灯源到展品1500mm,展台高800mm。这些展柜的高度和展示形式并未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视角,以至于儿童需要借助家长才能看清展品的内容。
2.3 色彩昏暗影响感受
福建省博物馆内地面和顶棚用色过于昏暗,展柜的背景以及展柜也是深色,优化时需要做的是提升展厅整体的明度,过于昏暗的环境儿童不适宜,且对儿童视力有伤害。
3 儿童美育诉求下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策略
展览的目的在于表达展品中的特定信息或者将艺术家的思想传达给对方,无论是采用哪种展陈方式,展览的服务对象都是“人”,展览整体意义可以简化为将某种信息转化为符号传递给接收者,所以展览是服务于人,希望参观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讯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根据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心理学观点,儿童的每个年龄段对于信息接受的能力、信息接受的程度、喜爱的展览方式、色彩敏感度、分贝影响度、互动灵敏度都是有差别的,因此本文针对博物馆不同的展陈形式,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观展的过程中有何特征,以探索更多的更适合的展陈方式。
3.1 儿童的年龄段分析
儿童也分为多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的需求与知识接受程度都不一样,儿童的判定标准为0 岁到18 岁。儿童按年龄段分为三个阶段:先学前、学龄初、学龄后。先学前:1—3岁的幼儿期,应该进行早教;学龄初:4—12 岁儿童进入学龄初期时最大的改变就是把以游戏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化为以学习为主;学龄后:13—17 岁可以考虑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学龄前的儿童逐渐将游戏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学习为主,但是游戏的方式同样可以辅助学习,使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辅助吸收知识,可以在博物馆的展陈中设置与展品相关的游戏装置。学龄后的儿童大脑发育更加成熟,自主学习能力更强,独立思维方式更深刻。
3.1.1 儿童的心理与生活状态
儿童充满想象力,具有创造性,在初期阶段,儿童的知识美育来源主要来自父母老师的传授,这阶段也是启蒙的最佳时机,但是儿童的注意力总是转移得很快,在参观展览中,如果展品不够有吸引力,儿童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但是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注意力会逐渐集中,耐心逐渐强化,并且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4]。
3.1.2 儿童偏好的视觉化描述
大部分的儿童喜欢鲜艳丰富的色彩;多元化,带有趣味性的造型;互动性强的设计。如2021 年在以色列举办的Kasa 家具展厅与室内设计项目中,设计师设想出使用具有浓烈色调的几何世界,既围合出家具展览空间,又作为艺术品脱颖而出,受到路易斯巴拉甘的影响,设计师大胆地运用红色蓝色,以及帕拉迪奥设计了具有强烈透视的空间,设计师将家具展厅设计成纵向剧场式空间,通过色谱形成不同的透视和连续的视线。
该项目设计了不同的展示空间,采用不同色彩的隔板进行分割,每个隔板都有两种色彩,色彩的互动伴随着视点的交汇,吸引儿童进入内部空间探索,充分激发儿童观展兴趣(图1)。
图1 以色列Kasa家具展厅 (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3.1.3 儿童偏好型展览空间
对于儿童这个群体,博物馆的展陈中要设计互动性强,有趣味的游乐项目,在游乐项目中穿插相关展品的知识,让儿童在玩乐中学习,知识能高效率地强化,对于游戏设置的难易程度不适合太难的,因为对于儿童来说,游戏虽然有吸引力,但是一旦游戏太难,儿童没有成就感就会失去兴趣。
3.2 视觉相关设计要素
“色彩”与“光”作为“场”的组合元素,虽然属于潜在环境中的客体要素,但同样是视觉内容的摄取范围,在展示空间中有着很强烈的影响作用,在展陈方式上有多种可能,也会影响儿童美育下的心理认知。
展示空间中的色彩是关于“场”的一个设计,其中包括“场内”“场外”,空间的界面色彩设计,展板的色彩规划,展品的色彩体现,“光”的色彩设计主要基于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不同的光线对于不同的展品会产生不同的氛围感和观展体验。
3.2.1 色彩元素
3.2.1.1 色彩明度与饱和度
明度和饱和度是色彩形成的重要元素,使用明度和饱和度的不同属性能够搭配出成千上万种形式,给人予多样化的感受和体验。
色彩组成的画面被人的视觉捕捉,不同的色彩组合传输到人的心理,形成了主体不同的心理认知。
明度和饱和度属性较高的色彩会带来轻松、活泼的感觉,明度与饱和度属性较低的色彩会表现出严肃、凝重的氛围,明度与饱和度属性居中的色彩让人感觉和平与稳定,设计师可以根据空间与展品的不同表达与用途选择不同的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来探索不同的展陈形式。
3.2.1.2 色彩色相与色调
同样的色彩,明度、饱和度和色相不同,带来的心理认知也是不同的。从一般状态而言,不同的色相会对应特定种类的心理认知,但是同属于对客体视觉信息的补充,这种认知也会受到观众年龄、性别等不同划分层次影响而产生差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观众对象特点进行设计。
色彩作为视觉元素设计的一部分,参与者的主体感受也很重要,在展示空间和展品的色彩选择上,要体现“参与感”“代入感”帮助参观者更好地认知该空间,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思想。除此之外,光的颜色对参观者的心理认知也会产生影响,光源的颜色可以简单分为暖色光源和冷色光源。光的颜色由光源的属性决定,其包括两个方面:色温与照度。
奥拉弗艾莉亚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展览作品《气象计划》,这件作品是在一个空旷的大展厅内悬挂着一个金黄色的“太阳”“阳光”洒满了整个房间。
这是一个室内的公共艺术展览,相较于传统的展陈模式。公共艺术展陈摆放不规则,自由度很高,更加容易有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这件作品在室内空间表现的是一种虚拟的场景利用人造的暖气光源构造了一种暖色调的环境,展厅与作品所反映的是一种朦胧,宁静,与温暖的心理认知。
3.2.2 光元素
展览中的光元素与塑造空间的艺术性以及突出展品的特色有关,不仅包括展品的形态,还包括展品的色彩,结构,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光照效果,照明的距离,照射角度,都会影响展品的呈现。
对于展馆这种公共空间,光源可以分为人工光源,自然光源两种,自然光源的利用可以使空间产生特殊的光影效果,可以在建筑的立面上做出肌理,图案等效果,等待自然光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光影效果。
3.3 听觉相关设计要素
公共空间展示的不仅仅是视觉要素,还有听觉环境带来的感受,参观者参观展览的时候,他们的认知会被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视觉因素、展品内容因素、场地因素,最重要的还有声音因素,声音的元素可以弥补或者增添展馆的表达思想。
3.4 触觉相关设计要素
形成一个展示空间使用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除了辅助形成参观者空间的认知外,材料也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于材料的描述,常常是和“质感”联系在一块,不同的材料带有不同的质感。对于一个空间来说,当使用的材料出现在参观者的眼前时,参观者就已经在脑海里描绘出了此空间的特性以及情感。
在博物馆中的互动空间是儿童进行触觉体验的重要场所,儿童与展品的情感互动是最主要的互动形式。《国家宝藏》大型数字体验展围绕《国家宝藏》中的9 件国宝用数字化的演绎返回、趣味性的交互体验,构建智慧、美学、互动的触觉体验场所[5]。
4 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更多元的文化消费,其中包括心理与情感,欣赏水平与美育观念,设计开始注重人的体验。公共展示尤其以博物馆为新兴的代表,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并且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愈发地紧密相连,博物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儿童美育空间,让公众更加愿意参与其中。
本文通过对不同展览与博物馆的案例分析,并且结合福建省博物馆设计展开研究,得出一些结论,对儿童美育诉求下博物馆展陈空间的优化设计研究总结如下:根据对公共展示空间现状的分析,发现空间的布局以及展柜、展品的排放形式是多元化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感受、行为认知也是多样的,两者互相影响作用。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展示空间的展陈方式,在使用时会因为不同的因素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及造成不同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儿童美育诉求下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设计策略,希望为博物馆儿童美育的顺利实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