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和评价研究
2023-09-25樊战龙
樊战龙
摘 要:事业单位稳定推进财务管理工作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和管理对单位项目支出起到了重要作用。事业单位要想保持稳定发展,就需要重视绩效评价对项目支出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面临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如果事業单位没有在项目支出中采用完善的绩效评价模式,目标设置不合理,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且未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在此类因素的影响下,就难以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和评价对项目支出的重要作用。所以,文章以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绩效管理和评价对其项目支出的重要意义,接着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 项目支出 绩效管理和评价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092-02
事业单位目前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在制定绩效评价系统的过程中,并未采用健全的法律法规,这对绩效管理评价在项目支出中的实施和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制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引起重视,也没有为绩效管理和评价在项目支出中的实施提供支持。如果只是形式化的评价项目执行效果,就会导致绩效评价体系失去权威性和科学性。所以,事业单位应当密切结合实际的财政支出情况,对项目支出实施全方位的绩效管理和评价,科学分配各项资源,增加绩效评价内容,规范并整合绩效目标填报和绩效评价指标,从而全面优化财务管控质量,打造具有指导性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保证自身的长久发展。
一、绩效管理和评价对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为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保障
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最主要的项目建设资金,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单位需要以合理分配财政预算为优先考虑因素,并保证绩效目标的明确性。想要掌握项目资金是否按照政府预期目标支出的,就需要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并在整个资金使用环节开展全面跟踪工作,开展纵横向的资金分析对比工作,判断其与目标是否相符,是否与预期相符。如果资金支付和资金用途出现了进度不达标或与项目绩效目标不符等现象,就应当第一时间采取调整措施,以实现监督管控项目资金的目标,从而保障单位资金和项目资金的完整性和预期使用效益,帮助单位实现预期项目绩效目标。
(二)有助于提升单位项目建设效率
在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编制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设定绩效目标完成期限,所以在实际的项目建设环节,事业单位会监督评价其产出时效。在各阶段跟踪项目建设进度,监督前中后环节的项目目标完成情况。如果既定目标并未在前期按时完成,那么,应当在缩短中期建设周期,避免项目建设时间延长,从而无法按时完成进度,为项目质量提供保障。所以,通过对绩效评价的开展,可以使项目建设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保证项目建设中的各项绩效目标保质保量完成。
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和评价在项目支出中的实施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绩效目标设置
在评价和管理项目支出绩效的过程中,必须对绩效目标做出明确的设定。在保证绩效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保证绩效评价和管理在项目支出中的顺利实施。在绩效评价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具体如下:首先,在项目绩效管理目标的填写环节,依然难以规范填报流程。相关负责人会将工作内容填写到目标栏中,然而,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分别表示过程和结果。如果项目支出缺乏清晰的绩效目标,那么,就会对绩效评价的实施造成影响,无法最大限度发挥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2]。其次,在对目标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并未分析单位实际发展情况,也未关注指标的合理性。在设定年度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与长期目标混合的现象。最后,在目标的制定和落实环节,所采取的管理预案不够精细,甚至缺乏具体数值,分析工作没有做到全面量化。此外,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设定环节,也可能出现失误。一些单位在开展全面考核和评价工作时,并未重视指标的实用性,从而对评价衡量造成了影响。
(二)缺乏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项目支出实施科学有效、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价是发展财务管理的前提,单位在申请和论证该绩效评价指标时,应当采用完善的评价体系。然而,根据大部分事业单位目前在绩效评价中采用的评价体系可以得知,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单位领导和负责人并未正确认识绩效评价工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重要作用。导致部分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等在实操环节出现了不统一、操作性不足等问题,也并未结合相关行业及单位的标准和实际情况,加大了后续跟踪评价的难度,也更加难以实施后期绩效评价。此类现象都体现出了事业单位缺乏完整的相关体系。导致绩效评价在项目支出中难以顺利执行,也无法发挥其对项目管理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且事业单位难以优化管理工作的质量,这对各项管理工作的后续实施造成了影响[3]。
(三)并未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
事业单位为保证项目绩效,会在财务管理中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然而,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目前存在重过程、轻效能的问题,并未采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各部门提交的绩效评价考核指标存在较大的问题,且单位并未全面落实评价法律制度,也并未全面研究自身面临的各项问题,且绩效管理人员缺乏充足的工作经验,并未遵守法律制度评价项目支付工作,无法保证评价工作的规范性。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可以得知,各级政府和预算机构应采用规范、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价流程、指标和方法,然而,单位评价人员只开展了形式化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未落实评价规定,只是形式化地评价了项目支出绩效,且并未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无法为绩效评价提供有效性保障,也难以实现预期评价目标。导致大部分事业单位只能够在项目管理中实施简单的数据处理工作,并未重视提升效益管理层次,对绩效评价的长久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绩效管理和评价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提升实务培训力度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想要有序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并达到预期的评估效果。就应当要求相关部门严格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组织绩效评价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主动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其工作技能,保證他们可以高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同时,单位主管和分管人员应当全面结合单位公共职能和公共服务目标,有机地结合理论和实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从而提升绩效评价在单位项目支出中的实施水平,并引导职工重视绩效评价工作,这有助于对绩效评价问题的及时发现,也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绩效评价人员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事业单位可以将相关财政政策讲解给绩效评价人员,并与专业人员和财政专家共同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和案例分析活动等,从而打造效果更优的培训体系,保证绩效评价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评价方法
首先,事业单位应重视对绩效考核办法的改革,将考核工作提前到事前和事中。单位目前在绩效评价项目支出时,大多采用了事后评价法,几乎没有在事前和事中对其进行评价。而单位领导根据项目支出的全面调查结果,可以更好地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工作总结,可以提升新增项目决策目标的质量。其次,单位可以增加绩效考核主体。由于财政支出规模较大,且各地会采用不同的支出形式和性质。虽然一些事业单位逐渐开始重视评价工作,但是却难以将其落实到部门和财务工作中,如果只将其作为财务部门的工作,无法体现出绩效评价的重要价值。因此,在评价财政支出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外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尤其负责结合项目决策和经济效益等评价指标,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特别是在公益性项目中,应当将一些公共评价内容添加到评价体系中,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采用问卷等形式调查相关受益人,并汇总公众满意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评价工作,从而拓展绩效评价主体,为绩效管理的后续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还应当为绩效评价成立专业的监督部门,负责开展全方位的监督工作,并实施跟踪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和改正出现于项目执行中的问题,保证项目执行符合预期目标。同时,还应当对比项目预算和在各季度的执行情况,有效规避滞后或超前的项目执行行为,只有通过对项目建设的有序管理,才可以保障该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绩效目标执行。
(三)完善绩效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想要顺利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就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所以在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时,需要结合实际的项目和部门情况及需求,将中长期计划、年度和长期指标加入到设定内容中,并利用好绩效考核指标。在对指标进行设定的同时,需要对指标评价权重做出科学分配。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在项目支出中最常采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就是定性法和定量法。而绩效指标体系涉及了多个内容,例如投入和产出等。在设定产出和效益等一级指标的过程中,应当了解项目具体情况和主要特点,按照不同权重划分各类指标,以重要性为依据,将指标划分为一、二、三等级,尽可能地细化处理指标,并采用数据的表现形式。此外,想要制定出全面、合理、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还需要结合各行业工作和支出特点的内涵和差异,参考同行的优秀做法,从而打造个性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
(四)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力度
事业单位在整个项目执行期间,对绩效目标进行科学分析,并及时追责引发偏差的责任主体,要求其对问题做出整改,因此,想要获取真实、可靠的绩效评价结果,就要制定一些约束措施。第一,可以公开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报送给财政部门,公开发布到单位内外网等,让全体员工知晓评价结果,并提升内部监督力度,引导大众主动监督与其利益相关、社会关注度高、且投资规模大的项目。第二,应当以绩效评价结果为资金预算的安排依据。并按照绩效目标和项目问题的完成情况和整改情况,决定优先安排下一年资金预算的项目,并压减没有达成绩效目标、评价结果存在相关问题的项目的资金预算,也可以取消项目。第三,将部门或个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其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全面落实奖惩机制。及时约谈绩效评价结果不理想的部门和个人,要求他们做出整改,如果部门或个人顺利达成绩效目标或积极落实,也需要对他们予以奖励。第四,还可以将问责机制引入到项目绩效评价中。判断项目支出是否与预期要求相符,一旦发现有人存在玩忽职守的行为,并给单位资金造成了严重影响的,应当问责相关部门或个人,并以此为依据,对其实施责任追究。此类措施都能够对绩效评价结果起到约束作用,培养和提升各单位和部门的责任观和评价结果运用力度[6]。
(五)实施绩效跟踪评价反馈机制
绩效跟踪评价反馈是最重要的绩效评价环节之一,各级主管部门除了应当在绩效跟踪评价工作中落实反馈机制外,还应当明确自身存在的发展问题,并结合与时俱进的理念,打造现代化的评价反馈机制,并对该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如此可以保证事业单位有效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相关单位可以增加良好完成项目建设的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从而激励他们,采用此类激励机制可以打造优质的氛围,也可以显著提升内部员工的工作热情;如果没有顺利完成任务,就可以适当压缩其预算资金,并为其提供整改支持,在达到标准后再拨付相应的预算资金。此外,还应当保证并提升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
结束语
事业单位在项目支出中实施绩效评价和管理可以为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保障,并提升单位项目建设效率。然而,一些事业单位目前在实施绩效评价和管理时面临着缺乏完善的绩效目标设置,缺乏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未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的问题。要想解决此类问题,事业单位应当做好实务培训,改善评价方法,完善绩效指标体,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力度,实施绩效跟踪评价反馈机制,从而全面发挥绩效评价和管理对单位项目支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萍.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和评价问题[J].经营者,2020.
[2] 张华娟.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用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9.
[3] 黄铭.公路事业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化研究[J].财会学习,2022(21):3.
[4] 刘强安.试论会计信息的双重作用[J].财会月刊,2005(11):8-9.
[5] 胡芳,刘爱.绩效评价在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7):125-125.
[6] 谭雪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财讯,2021(27):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