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2023-09-25孙志伟金丽娜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21期
关键词:困境思政疫情

孙志伟 金丽娜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在2020 年教师节慰问中指出,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1]从2020 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到当前进入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的作用已经从“权宜之计”“应急之举”转变为常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线上教学的运用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而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加速了这一进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高校思政课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取得丰富经验的同时,还面临技术困境、空间困境和情感困境等诸多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就要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适应线上教学特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必然性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方式,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思政课采取线上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和科学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和突破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工业化迈向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早已被提上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2]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部署。线上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在线上教学方面,高校思政教师早已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在线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了很多的实践与建设,涌现出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G 的普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等在为线上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微学习、微课等都是高校思政课针对互联网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的特点而进行的有益探索。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成为线上教学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基于疫情推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种“主动”改革教学措施和“被动”变革教学方式的结合,如何应对这种新趋势,实现由传统课堂向信息化课堂、智慧化课堂转变,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是推动思政课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习近平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一方面,青年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并且以00 后为主体的青年学生更是网络原住民。青年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政课就必须要覆盖到哪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4]当前,网络是意识形态领域最复杂和斗争最激烈的场所之一。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旗帜鲜明地抵制和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不断推进自身改革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结合,提升自身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吸引力。

(三)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是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必然选择

针对新冠肺炎病毒造成的大规模疫情传播对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影响,教育部在2020 年2 月4 日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目标,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5]线上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胜利。但是,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大环境中,我国抗疫的成功不是终结疫情,而是进入了“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在后疫情时代,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而且迁延较长时间。[6]在后疫情时代,尽管高校的教学秩序可以恢复正常,但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单位,既要保护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又要有效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目标,线上教学就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必然选择。因而,线上教学不再是“应急手段”,不仅“要做好线上教学‘持久战’的准备”,[7]更要有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常态化模式的深刻认识。对于广大思政课教师而言,对于线上教学的认识和实践,要从仓皇应对的“大考”转向长期探索的“课题”。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困境

当前,高校思政课在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基于网络特性所产生的技术困境、空间困境和情感困境。

(一)技术困境:线下教学的中心化模式与线上教学的去中心化特点之间的矛盾

技术困境是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面临的首要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积累,高校思政课已经形成两种线上教学模式:一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慕课+”模式。这一模式由学生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平台按照教师的要求选取相关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在正常教学时段对学生自主学习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两个部分组成。二是以教师主导讲授为中心的直播授课模式。这一模式由教师选择腾讯课堂、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在线直播工具进行系统的思政课教学。无论哪一种线上教学模式都存在自身的问题。前者侧重学生的自主性,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无法掌握;后者侧重教师的主导性,主要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直接搬到网上,但在空间限制下容易陷入教师“自娱自乐”的尴尬处境。不同于专业课,高校思政课往往授课规模较大、学生较多,进一步放大了上述问题。

以上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学生与网络结合过程中存在结构性矛盾。线上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在网络之上。这就使得线上教学必然呈现出网络所具有的一般特性。互联网具有无中心性、开放性、交互性等基本特征。其反映到线上教学就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去中心化意味着中心的不确定性,谁都可以成为中心。如果把握不好去中心化,线上教学就会陷入无序的状态之中。传统课堂的中心化教学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线上教学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技术困境的原因。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设计往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师扮演管理者、组织者、讲授者等角色,实际上是一种中心化的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直接将课堂教学模式搬到网上,结果就是自身几个角色之间相互冲突、顾此失彼,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空间困境:线下教学的实体空间与线上教学的虚拟空间之间的矛盾

空间困境是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面临的关键难题。打破空间限制是线上教学的重要特征。这既是线上教学成为实现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困境所在。在线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在同一封闭的物理空间中,教师能够直接观察学生状态,适时进行课堂管理与组织,有效组织师生互动、自觉调整教学节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对于课堂具有掌控感。随着从封闭的实体空间转到开放的虚拟空间,从直接联系到需要以网络和电子设备为中介的间接联系,线上教学的空间隔绝会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产生失控感。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面临教学管理困难问题。在线下教学中,考勤能够保证学生课堂的到课率。线上教学虽然提高了考勤的效率,但也使得学生“投机取巧”的概率大大增加,签到时上线,签到后下线。高校思政课往往学生人数较多,如果不重视考勤,那么到课率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反复考勤,既无法反映真实的到课率,又会挫伤认真上课的学生的积极性。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面临师生互动困难问题。在线下教学中,师生之间信息的交互是直接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有效并具有针对性地实施小组讨论、提问等互动,在互动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在线上教学中,无论是“慕课+”还是直播教学,都可能陷入互动冷场的尴尬之中。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面临教学效果不确定问题。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通过肢体语言、目光接触、距离控制、语速语调的变化等非语言交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室的物理隔绝环境中,集体学习的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在线上教学中,以屏幕为中介的间接联系使得教师的非语言交流失效。由于物理空间被打破,线下教学的纪律约束随之消失,学生“在哪里上课”“听没听课”等具有不确定性。

(三)情感困境:线下教学知情意的统一与线上教学的去情感化之间的矛盾

情感困境是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面临的核心难题。思政课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在线下教学中,多数教师在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方式,不少学校在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从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从立体的、多维的沟通到平面的、单向的传向,高校思政课“知情意”的统一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教师面对没有感情的屏幕和摄像头进行授课,学生面对没有感情的终端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都难以调动。二是线上教学的信息传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感情、情绪、态度等情感因素进行了“过滤”,导致“知”与“情”“意”在知识传达过程中的割裂。三是基于网络的线上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振遭遇两重干扰:学生所处的现实物理空间的干扰以及新媒体技术的网络空间的干扰。

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一般都是2 课时或者3 课时进行一次教学,按照传统课时进行线上教学,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时间安排,也会使得屏幕前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出路

面对线上教学的困境,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实现教学理念与线上教学方式的有机统一、实现以与学生心理的近距离来缩短空间的远距离、实现思政课线上教学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一)破除技术困境:实现教学理念与线上教学方式的有机统一

线上教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此为契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使“应急手段”变为“长效法宝”。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作为必修课。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是实现教学理念与线上教学方式有机统一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高校要将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化教学纳入年度师资培训的必修模块,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8]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转变心态,对于线上教学要实现从消极排斥到积极学习、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开发、从权宜之计到长久打算的转变,深刻认识到线上教学不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思政课与线上教学方式相结合作为重要课题。理论研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教学理念与线上教学方式有机统一的重要环节。在中国知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只有寥寥几十篇,发文的层次、质量以及研究深度都有待提高。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通过对思政课与线上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深入研究,把握两者相结合的特征和规律,以理论研究提升教学实践的效果。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构建以互联网去中心化为特征的线上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教学理念与线上教学方式有机统一的关键所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事物的形式对内容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好就能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把握其核心特征——去中心化,摆脱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不能以一套课件和讲稿走天下,而是要以去中心化的思路对原有教学设计在解构的基础上进行再建构。

(二)破除空间困境:实现以与学生心理的近距离来缩短空间的远距离

线上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的空间关系发生变化,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靠学生的自觉性,也要靠教师的个人魅力。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吸引力。面对青年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得具备网络思维。在授课形式上,教师在线上教学时可以采取弹幕互动的方式,这种方式既符合青年学生使用网络的习惯,又增强了师生互动。在授课语言上,教师在线上教学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活泼的网络语言,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对理论加以阐释,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在线上教学时要及时更新案例,直面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和批判。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感染力。习近平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9]感染力源于渊博的学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学的重难点,能够从纵横比较中讲明白、讲清楚。感染力源于深厚的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要能把单调的概念、枯燥的理论、抽象的方法讲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耐人寻味。感染力源于坚定的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0]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富有感染力,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亲和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线上教学拉开物理距离的同时,也提供了缩短与学生心理距离的契机。线上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在QQ、微信等平台的交流大大增强。思政课教师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利用好这一隐性教育阵地,拓展思政课的时空领域,以真心、耐心、热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以真情换真心,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以心灵上的近距离缩短物理上的远距离,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三)破除情感困境:实现思政课线上教学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在线上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成为决定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高校思政课要实现知情意的有机统一,必须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一,高校思政课要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师生共建的转变。在线上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与此同时,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线上教学中既是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是主持者和评委。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题研讨、专题展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地完成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理清思路与展示讲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明确标准,强调内容的原创性。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把握课堂节奏,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第二,高校思政课要实现从情感引导到师生情感共振的转变。在知情意的关系中,“情”是关键。针对线上教学中学生无法与老师“面对面”导致的情感交流受阻的情况,思政课教师要及时疏解学生的困惑,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共振。思政课教师应发挥自身能动性,将“思政小课堂”“人生大课堂”结合起来,使思政课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第三,高校思政课要实现从输入性评价到输出性评价的转变。在知情意的关系中,“意”是目的。目前,高校思政课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都是以教材和大纲为准,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输入性评价。在线上教学中,学生更是有着“听与不听”的选择权,即使不听,也可以靠着自学突击取得不错的成绩。对于线上教学,要转变高校思政课评价方式,从输入性评价转变为输出性评价。输出性评价既重视课程阶段学习的参与度和表现,又突出经过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什么,即是否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猜你喜欢

困境思政疫情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困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