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特色视域下体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路径的研究*
——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3-09-25李知晨窦正毅
李知晨 窦正毅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12)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1]。”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类学校,承担着培养体育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重要使命。因此,深入思考、研究体育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教育路径,是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师生响应总书记号召、传承“工匠精神”的现实要求。
1 立足体育文化土壤,实现“工匠精神”的实践转换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2]。然而,“工匠精神”作为党在全社会倡导的精神谱系之组成部分,主题严肃、逻辑严谨、语言精炼是其必然的特点,因此需要一个把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让青年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如此才能使“工匠精神”为学生认知、认同、信仰并成为付诸于实践的行为准则。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工匠精神”的实践转换过程。
对于高等体育专科学校而言,“工匠精神”的实践转换最终需要落脚于体育文化的土壤之中,即结合体育行业的特点对“工匠精神”作出阐释,将“工匠精神”宏大的精神内涵具体化到体育文化的细节中,借助具体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素材来对“工匠精神”进行角色化的演绎、故事化的表达、场景化的呈现以及趣味化的展示,从而形成体育生能够产生共鸣的文化记忆或情感,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感悟,并使体育生与原本高度凝练、严谨抽象的“工匠精神”之间实现零距离化。
在中华体育文化的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元素,这为高等体育专科学校进行“工匠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基础和具体化的精神榜样。
“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执着专注,在体育文化的氛围里,可以理解为认准目标、专注投入、锲而不舍,这在体育运动中数不胜数。如速滑运动员叶乔波,从小就认准冰雪运动,坚持十几个春秋寒暑而不放弃,终在1992 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摘得两枚银牌,为中国实现了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然而,叶乔波并没有停止对冰雪运动的最高追求,尽管脚趾严重受伤、膝盖破碎,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而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坚持训练。即便经历了膝盖取出5 块碎骨的手术,带着半月板撕裂、韧带拉伤等伤病,叶乔波依然坚强地站在1994 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的赛场,并拖着一条伤腿摘下了一枚铜牌。在叶乔波身上体现的专注、坚韧、投入,正是体育人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的的现实诠释。
体育人对技艺进行改进提升、对动作进行精雕细琢、对细节进行完善美化是常态,这蕴含着“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苏翊鸣出战2022 年北京冬奥会并斩获奥运金、银牌。苏翊鸣说:“我每天的训练时间长达6 个多小时,这么长的训练时间就是为了练习一个新的动作,有时候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我要用一个夏天才能学会[3]。”6 小时练习一个动作,就是要求自己仔细琢磨、不断完善动作,追求最佳、最好、最优,力求达到无与伦比。这是体育人在展示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中的“一丝不苟”指的是工匠以严谨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细心打磨、追求细节上的完美,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这种态度上的严谨、细节上的坚守,在体育文化的土壤里比比皆是。跳水运动员从跳台起跳到落入水中只有1.9s的时间。在东京奥运会10m 跳台跳水决赛中,全红婵5 个跳水动作3 次获得满分,“零水花”技术惊艳世界。在1.9s 的时间内完成难度高、完成度好、艺术感强、连裁判都挑不出瑕疵的一连串动作,走板、起跳、翻腾、入水,每一步骤都需要全神贯注,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这是我们看到跳水运动员的一丝不苟。1997 年,体操竞赛规则进行了修改,不仅增加了错误扣分,而且实行了双裁判组制度。面对严苛的规则,在1 个裁判长、2 个负责起评分的A 组裁判、6 个进行错误扣分的B 组裁判的虎视眈眈之下,体操运动员夺奖获牌的背后,是“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还有众多的体育科研人员,精确到秒地记录运动员的姿态、呼吸情况,反复分析运动员动作的频率、幅度、时间等数据,精细量化评估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这近乎严苛的坚守,日复一日数据录入,样本处理,结果判读,形成方案,同样也是一丝不苟。
体育人普遍具有追求卓越的自觉意识,追求“更快、更强、更高”体育竞技精神实际上蕴含着追求卓越的精神意蕴。在体育人的杰出代表邓亚萍的职业生涯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贯穿其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在竞技赛场上,她追求运动员的最高荣誉——金牌,最终成为乒乓界国内大满贯第一人,拿了18 个世界冠军。退役之后,邓亚萍努力保持一颗永远向前的心态,无论是做申奥代表、制作专题节目,还是从政、经商,都是业内佼佼者。这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而不断奋斗,就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
体育生天然与体育文化亲近。立足体育文化土壤,实现“工匠精神”的实践转换,以体育生熟悉的、能够感知的、生动有趣的素材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更加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以课程思政为搭载平台,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2020 年6 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地推行“思政课程”,这为高等体育专科学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式。
“工匠精神”教育与课程思政在教育目标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决定了以课程思政为搭载平台,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4]。“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价值和道德引领价值,有助于激励当代大学生认准一个目标并矢志不渝地奋斗、执着坚韧并精益求精地笃定深耕,在对高超技能的追求中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这是矫治当代大学生浮躁、躺平心态的一剂良药,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敬业爱岗、争创一流、奉献社会等优秀品质。课程思政则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其基本方法就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其实质就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全面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见,“工匠精神”教育与课程思政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各有侧重点,无法互相替代,但二者都聚焦于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品德教育,同属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二者均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为目标,即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核心问题,二者是同向同行的。这种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成为“工匠精神”教育能够以课程思政为搭载平台的逻辑基础。
以课程思政作为搭载“工匠精神”教育的平台,有助于缓解“工匠精神”教育资源支持不足的困境。在高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必要性已经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是,由于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分支领域,不可能单独增设一门新的课程,也很少能够在某一门课程中增加讲授“工匠精神”的专属课时,因而,“工匠精神”教育难以在高校教学、科研系统中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这直接导致出现因专业人员不足和经费投入不够不能满足进行“工匠精神”科研与教学之需的困境。但是,自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均全面启动了课程思政建设,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科研密切配合、名师率先示范的工作体系,不少学校已经形成了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团队,甚至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实用性强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而且,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是:梳理各门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然后将其分别融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堂教学各环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主要特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覆盖所有学科、所有专业课程并落实在课堂教学全流程之中。因此,如果“工匠精神”教育以课程思政作为搭载平台,则可以实现与课程思政建设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互通和联结,一方面,“工匠精神”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延伸到各门专业课教学之中,从而拓宽“工匠精神”教育的空间和纵深;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理论、方法、教学团队均可以运用到“工匠精神”教育活动之中。如此,“工匠精神”教育更容易凝练和整理教学元素,更容易有效组织起教研团队,更容易快捷地将“工匠精神”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
3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打造“工匠精神”隐性教育场域
高等体育专科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共合而成的集合体,它深受体育文化的浸润,也深深打上了高职文化烙印,同时呼应着新时代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引领以及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学生在学校的既定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而不会产生任何被迫感。校园文化具有浸润式影响人、熏陶人、塑造人的隐性教育功能,依托校园文化进行“工匠精神”教育,育人过程将在润物无声之中完成。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等体育专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支撑。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可将奥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冬奥会精神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充分结合。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有效整合体育精神资源,深入挖掘各种体育精神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意蕴,将体育精神融入“工匠精神”的阐释解读环节;另一方面,借助校园内部体育精神传播和教育网络平台,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学校的微信、微博公众号定期推送奥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冬奥会精神、“工匠精神”内涵解析,开展以奥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冬奥会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微视频竞赛、演讲比赛、微话剧活动等,帮助青年学生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冬奥会精神、“工匠精神”之间的联系,强化青年学生在理论内涵和逻辑结构上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物质文化建设是高等体育专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同时也是将“工匠精神”进行可视化转换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应充分挖掘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将移植于体育文化土壤、与体育文化水乳交融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渲染于校园内的实物载体上。例如在公共活动区域或校园主干道旁设置杰出运动员雕像,同时在雕像旁利用碑记介绍该运动员的生平事迹,在介绍词中即可突出“工匠精神”的因素或内涵;再如图书馆、教学楼、体育馆内外,可以借助于横幅、挂图、壁画等装饰来传递具有体育特色的“工匠精神”,校园的运动场、道路、建筑等还可以用具有体育文化特色、内涵“工匠精神”意蕴的词组来命名;在食堂、宿舍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休闲公共区,可以设置电子屏幕,循环播放轻松自在、幽默活泼的“工匠精神”宣传片。总之,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的外部空间和内部设施均彰显与体育文化融为一体的“工匠精神”因素,让学生徜徉校园时,能够感悟它们,进而接纳它们。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工匠精神”教育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通过建章立制,保障“工匠精神”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二是形成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师生自觉参与“工匠精神”教育活动。如将对“工匠精神”科研、教学以及学习提出的相关要求,分别纳入教师绩效考评和大学生评优评奖制度体系之中,明确对表现优秀的师生予以相应奖励。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能够使教师和管理人员明确“工匠精神”教育的职责任务、保障“工匠精神”教育的经费支撑和维系正常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可以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了解符合“工匠精神”的各项行为准则,进而养成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的行为习惯。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工匠精神”教育的落脚点,是“工匠精神”教育成效的外在体现。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只有让受教育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才有机会转化为其日常行为,进而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毕生坚守。因此,需要为师生践行“工匠精神”搭建实践平台。如可组织“杰出运动员进校园”“我的运动员偶像展示大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体育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还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各种体育社团,在研习体育技巧的过程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引导其树立“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理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指导、赛事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真实情境下的实际任务中感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境界,在实践中自觉养成“工匠精神”。
4 结语
“工匠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和深刻持久的影响力。“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制造行业,也存在于体育行业。高等体育专科学校有必要也有义务将弘扬“工匠精神”落实到教书育人和日常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为建成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提供“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工匠精神”指导教书育人的多重路径,为新时代培育体育行业技能娴熟、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