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23-09-25段灿映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8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政治思想

段灿映

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昆明 650500

0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创造性,“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今世界,早已是全球化世界,各种文化、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冲击。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大学阶段是他们人生发展的过渡阶段,也是认知自我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时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同的学生因为成长、学习环境不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也不相同,会涉及国家、社会、个人的各个方面,如国家安全、房价、环境污染、就业、教育、反腐败、食品安全、疾病传播等。社会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对于个性独特、好奇心强、有生气、有闯劲和思想开放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强,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就越大,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1 什么是社会热点问题

什么是社会热点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学者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总的来说,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范畴很广,就是发生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吸引人的注意并且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事件、人物、现象、热搜词、流行说法等,涵盖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不管大事小事,不管什么领域,能引起大家关注、讨论或产生社会影响的都可以看作是热点问题。根据不同的标准也可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类,例如:国内的和国际的、经济的和文化的、集体的和个人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多样性、普遍性、时代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征。

2 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信息来源、年级、性格、年龄都不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不同,甚至对同一问题关注程度、认知范围也有差异。例如毕业学生关注较多的是就业创业、升学等,刚入学学生关注较多的是宿舍生活、人际关系、专业方向和情感等。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奥运会、国外大选、战争、领土争端等;国内的一些时政、发展战略、名人、突发事件也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如全国两会、疫情防控、外交、未来收入水平和自然灾害等。

二是国家教育改革问题。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也是大学生曾经经历过的,很多大学生都会比较现在的教育情况和自己上学时情况的不同之处。高等教育改革涉及大学生教育培养以及未来发展,这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如学分制改革、考研升学、学科发展前景等。

三是就业、创业问题。这是每个大学生毕业都要面临的问题,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找工作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很多大学生从大三开始甚至更早就在关注国内就业形势,关注招聘、考研、考公、自主创业以及出国留学等。

四是道德问题,包括社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道德等。社会上的道德现象也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明星的不道德行为、学校师德师风等问题会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但有父母亲人的言传身教和教师的引导,自身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能力,凭着心里的“那杆秤”对社会热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判断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虽接受过高等教育,素质普遍较高,但他们仍是一个政治敏锐性和是非判断力参差不齐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敏感,但思想还未完全成形。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大学生首次听到或遇到的一些新生事物,不是单纯的,而是多种因素交集的复杂事物,会触动人们的思想,甚至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热点问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冲击和影响。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3]。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用好热点问题,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发挥直观、鲜明的教育效果,也要正视社会热点问题的“双刃剑”作用,规避不良影响。

3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传播的速度远远快于口头传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接触社会热点问题轻而易举。“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审视社会、思考人生的重要纽结,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所在。”[4]“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推进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5]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若能利用好大学生对热点问题“不搞清楚不罢休”的求知欲望,能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首先,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大环境,也能了解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的风土人情。校园虽说也是小社会,但远远没有校外环境复杂,社会化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阶段。大学生只有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小事,了解民意、国情,才不会与社会发展脱节,变成象牙塔里的书呆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包含常识甚至蕴含科学理论,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关注,有助于他们积累人生经验,增长课外知识。大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所见所感,对社会热点问题加以分析,对他们培养发散性思维、间接增加社会阅历、提升为人处世的能力有实际意义。

其次,汲取社会热点问题中所包含的正能量,有助于大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人物等背后闪耀着的坚忍的科研精神、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等,对大学生来说是精神上的洗礼,能激励他们勤奋进取。

最后,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大学生接受较多的是理论知识,周围接触的人员相对单一,参与具体社会实践不多,亲自动手解决的问题较少。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又是从学生向职场角色转变的准备阶段。很多大学生还未体会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带着部分作为天之骄子的过度优越感,结果“理想很丰满”,走出校门后“现实很骨感”,眼高手低,现实和理想落差较大,一时难以适应社会生活。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相对单纯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能了解到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件、真实案例甚至是血与泪的惨痛教训,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了解与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与同学、教师交流研讨,都能提高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4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在看到社会热点问题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消极作用。社会热点问题一般都发生在校外甚至是国外,很少是大学生自己经历的。大学生接收到的大多数信息都来自网络、新闻、媒体。在此过程中,有些媒体为了博取大众眼球,获得较高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歪曲事实真相,胡编乱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经过扭曲和篡改后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产生不利影响。如很小的意外伤害事件被扭曲和夸大为有预谋的恐怖袭击事件。由于对事实真相了解不清,小事情被恶意放大,敏感性强的大学生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慌,进而影响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压力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发达国家也存在就业难问题。在此背景下,就业压力大被部分人扩大为读书无用,出现了“毕业等于失业”等一系列话题,甚至有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的对联。面对就业压力,有些大学生被“内卷”吓得畏首畏尾,不能因此奋发进取而且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经常旷课,日渐消沉。选择了“佛系”“躺平”,被“少一分崩溃,多一分浪费,及格就是最大的安慰”消极现象所影响。挥霍了大好青春年华,大学毕业“理所当然”地一事无成,回家“啃老”也觉得无所谓。这些思想和现象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负面的热点事件也会冲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这在明星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公众人物中,“明星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大学生视之为偶像,并在潜意识里模仿偶像的言行,甚至将其视为行动指南”[6]。如风靡一时的明星,由于绯闻事件或者不当行为引起了社会上的热烈反响,被曝光出来的一些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不利影响。有些事件中体现出的炫富、拜金、享乐、奢靡等负面现象,会冲击大学生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部分学生盲目跟风,生活中相互攀比、不考虑经济实际而超前消费。攀比心理和超前消费是导致现在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贷款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学校园里因网络贷款受骗、贷款利滚利现象仍存在。部分学生自制力不强,受到不良现象的诱导,拆东墙补西墙到处借钱,不惜哄骗亲友,会越陷越深。很多大学生因为“校园贷”“套路贷”甚至“裸贷”而影响学业,因为网贷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心理压力而走向极端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明星吸毒、偷税漏税、违法代言等事件曝光后,对这些明星的大学生粉丝的法治观念也造成了影响。很多大学生刚开始对此觉得很诧异、觉得不应该,但随着类似情况频频出现,慢慢就习以为常,也变得麻木了。有的大学生追星,爱屋及乌,认为这些不法行为也是事出有因,没必要大惊小怪,甚至将不法行为归因于他人或归咎于社会。从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立场摇摆不定,思想认识还是会被不良社会现象误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对法律的严肃性认知依然不足。可见,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5 结束语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要守住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其整个大学生活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8]社会热点问题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鲜活素材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要引导“广大青年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9]。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高度重视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充分展现社会热点问题的多样化价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上,不回避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专业课、选修课的课程思政功能,做好辅导和正面示范,将理想信念、革命优良传统通过大学生的眼球和耳朵传达至心灵,“启智润心”。从政治上、思想上引导大学生“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10]。继续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网络育人”,通过热点人物、事件传递更多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当代大学生,生逢盛世,要自立、自信、自强;重任在肩,要有志气、骨气、底气;要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壮志豪情;要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要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切情怀;不负韶华,争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先锋分子,争做新时代好青年;行胜于言,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拼搏奉献。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常见热点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