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

2023-09-25冯国红曹艳芝高丽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8期
关键词:研究生实验室育人

冯国红 曹艳芝 高丽兵

太原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原 030024

0 引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大思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均重点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不同年龄层级的领域。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课堂传授是学生学业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实现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开始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教育部在2021 年遴选出699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及30 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然而这些示范课程大多涉及本科生教育,关于研究生的较少。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招生数量逐年增加,据报道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111.4 万人,研究生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庞大群体。

纵观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各类骇人事件,实验室爆炸、学生不正常身亡、价值观扭曲等,均表明虽然研究生心理年龄趋于成熟,但依然有些同学表现出安全意识淡薄、悲观、浮躁、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2]。由于研究生阶段,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较少,且基本以大课为主,授课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同学,导致这些课程不能完全对接他们丰富的价值诉求。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通过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弥补传统思政教育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的空白,实现“三全育人”的终极目标。

综合实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亦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学环境类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课程为例,探讨本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思路,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太原科技大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共48 学时,包括24 学时的课堂讲授和24 学时的实践教学。因此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线,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价值体系的认知、学科的伦理道德和操守的感悟、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理解等,实现“三全育人”。

1 综合实践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

1.1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据统计,高校教师中80%甚至90%以上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80%以上为专业课和基础课。教育部对近30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程及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已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专业课课堂是育人工作的主渠道。然而目前专业课堂的思政育人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包括学生主观因素和教师客观因素两大类。

首先,由于研究生的年龄比本科生大,阅历更加丰富,且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研究生认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形成,没必要再次接受思政方面的教育,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专业教师的思政观点不一定认同。其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专业课任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较为匮乏,尤其是研究生任课教师。教师们普遍认为育人工作是传统思政课教师和主管学生工作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只负责知识传授即可。最后,研究生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思政育人知识匮乏,导致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尚未实现真正有机融合,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上述原因导致目前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较为淡薄,学生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各高校研究生发生的骇人事件,无一不表明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成熟,仍然存在较大问题,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家国情怀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和研究生主体课程思政意识,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关键。

1.2 挖掘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门主要课程,涵盖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大部分内容,知识面广、工程性强,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课堂教学主要讲解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相关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设备等,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更新。同时本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实时将任课教师或其他教师的最新科学研究工作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科发展、学科的伦理道德和操守等的认知。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课堂讲授的理论转化为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相应的实验室开展。因此,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思政育人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普通专业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

1.2.1 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综合实践课程课堂教学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环境污染治理方法为主,包括污水治理、固废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等。为了让学生认同教师的思政观点,在内心深度融合,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需要任课教师潜心设计教学方案,根据研究生的性格特点、价值理念等,精心挑选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每节课堂教学中,达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比如为了加深研究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理解,培养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升个人修养,任课教师可以将中国故事和先哲故事有机渗透环保的发展趋势讲授中,如古人的“环保治国理念”,舜所设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伯益则是最早的“环保部长”等。思想政治元素的无声渗透,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学科发展的认知,对现代环保理念的认同。

在固废资源化的利用知识讲解中,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3],融入课堂教学中。借用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对育人元素的认可和接受,对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等,起到良好的作用。

另外,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存在明显差别,研究生教学不仅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的问题[4]。鉴于此,可以将任课教师主持或参加的纵向课题或校企合作课题搬到课堂中,通过案例式研讨学习,让学生掌握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树立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记生态保护红线、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等国家环境政策[5]。

1.2.2 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为主要目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抓手。

课前,让学生自由分组,根据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本次实验目标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恰当的实验设计。通过亲自查阅,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加深对学科发展的认知。同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求知欲。课中,学生带着对课前问题求知的渴望以及好奇心进入实验室,通过亲自操作验证理论是否正确,提升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课后,学生整理好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和课前预期是否一致,并进行小组汇报。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课中实践、课后分析整个过程,体验“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求知境界;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梅花香自苦寒来”等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文化自信[6]。

由于实践教学部分在实验室开展,因此实验室安全教育亦成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切入点。随着实验室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日趋突出[6],实验室安全教育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进入实验室前需要进行安全培训,教师可通过分享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试验仪器的使用必须登记,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程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促使研究生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责任意识,使其在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完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特点与专业知识不同,因此采取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具有独特性,必须充分体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为授课教师与学生,其中授课教师作为供给端,学生作为需求端。首先对于供给端的评价,主要基于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设计等环节是否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无声渗透;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恰当;是否做到了堂堂有思政等。这一评价环节相对客观,易于考核。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感受者和获益者,是评价课程思政推进成效的关键对象。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课程学习汇报、期末考试进行评价,考试要将“思政”与“课程”有机整合到一起,而非以往单纯考查课程内容,另外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考查育人效果。由于综合实践课程侧重实践,期末成绩以过程性考核和实验报告为主,实验报告中应呈现与报告内容相关的育人元素,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以考查课程思政的短期效果。

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系统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形成的。因此,需要进行动态化评估,可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调查评价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判断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是否正确,然而这一过程复杂且较难实现,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2 结束语

综合实践课程是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关键教学环节;涉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针对研究生群体特点,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渗透具有独特性,实践环节主要在实验室开展,因此实践环节中的育人过程与实验室安全教育紧密相连。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有利于纠正研究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精神,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及价值理性维度等多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学科内涵,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科研创新能力,进而达到育人目的。

猜你喜欢

研究生实验室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