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课堂孩子想象能力的培养
2023-09-24崔英实
崔英实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力。为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咀嚼语言文字、纠正易错拼音、识字教学、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背诵、看图说话几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想象能力
语文学习重点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化自信;第二语言运用;第三思维能力;第四被创造。把公共知识转换为个体知识、变成有用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知识、变成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知识就是核心素养。由于分科细化,知识碎片化比较严重,而提倡素养导向就是为了整合知识系统。教师平时教学过于重视事实性知识,缺乏方法性知识的引导,价值知识严重不足。而想象力的培养就是获取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人类的许多伟大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要从小培养、挖掘孩子们的想象力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为丰富的想象力能帮助孩子将书本及相关事物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发散和内化,从而锻炼其思维能力。
低年级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笔者综合新课标要求,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咀嚼语言文字,激发想象力
低年级的语言富有节奏性的动感,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就会潜意识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感知的画面。这时候如果提出相关的问题就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如教学《动物儿歌》时,文中讲到相关昆虫在展翅飞、捉迷藏、造宫殿、运粮食、游得欢、结网忙就可以提出一种动物比如蝴蝶是怎样捉迷藏的?有的学生会说:“黄蝴蝶藏在了黄色的花朵里,红色的蝴蝶从它都上飞过也没有发现它,以为是花朵呢!它找红蝴蝶时一定不会上当了,肯定会在红色的花朵中把它的同伴揪出来的。”在孩子们想象的过程中还藏着自己的推理,非常有趣。然后同桌相互对不同的动物做法进行提问交流,使更多孩子的想象力得到训练。当然教师还可以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回应:除了文中讲到的动物外还会有哪些动物也在忙着做什么事呢?仿照文中的句式说说看。每每提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总会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蜜蜂花丛采蜜忙”“青蛙田间捉虫欢”。这样提升孩子们想象力的同时,也练就了其表达力和思维力,在训练过程中获得方法性知识及价值性知识。
二、纠正易错拼音,借助想象力
低年级孩子,尤其是江南这一带的孩子大部分学习前后鼻音时区分不开。像带in和ing的韵母或者en和eng的韵母总是混淆,甚至越强调越错。这属于事实性知识,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这么读就是了。但很多孩子就是记不住,于是教师想到一个特别的办法帮助他们区分。学习“影子”的“影”时先让孩子们组词,当孩子们说出“影子”时,就带他们想象太阳从树的一面照在树身时,会看到学生会回应树的影子是长长的,再说说后鼻音 “ying”与前鼻音“yin”的区别,孩子们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立刻找到了记住的窍门,影子的影是相对较长的后鼻音,而“隐藏”的“隐”是要躲起来不想让人看见,音节是相对较短的前鼻音。这种引导孩子区分前后鼻音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科学含量,但很有实效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难以区分的音节或者容易混淆的词,他们也会自己想办法来让自己区分并记住的。一次学习“蒙”的读音学生自己就说要用东西盖住的话比原来的物品厚度增加了,所以是较长的后鼻音节“meng”。类似的还有“增”“冷”等都是比较容易找出联想的事务记住的后鼻音节“zeng”“leng”的。学习前鼻韵母易错的“亲”时,孩子们则联想到亲人情感距离很近,所以是相比较短的前鼻音节“qin”;“近”表示距离短,所以是前鼻韵母“jin”。这样联想事物帮助孩子们区分易混淆音节的方法有点奇怪。但使用此方法,孩子们乐在其中,并且他们不再因前后鼻音节分不清而苦恼不堪了。当然也有联想说不通的音节,生硬记住它好了。
三、识字教学过程,调动想象力
低年级教学最大的难点是每天的识字量都比较多,对于零基础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不小的压力。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除了找规律帮他们识记外,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在学习生字“尖”时让他们想象哪些事物跟这个字有关,孩子们会说“鼻尖”“笔尖”“针尖”等,再让孩子们说出这些事物的特点“头小、身大”,孩子们立刻笑嘻嘻地记牢了这个字。学习“鲜美”的“鲜”时,先让孩子们回味一下“鱼汤”的味道,再回味一下“羊肉串”的味道。想象一下桌上既有鲜美的鱼汤,又有诱人的羊肉串,孩子们有的流着口水一般吧嗒着嘴说“味道太鲜美啦!”在这样的想象中掌握了这个字。
四、借助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力
在学习儿歌《小小的船》之前,先把插图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能还做了什么?因为这是一首超越现实的想象儿歌,所以孩子们看到的画面任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孩子说一个小女孩躺在月亮姐姐身上荡秋千;有的孩子说女孩在邀请星星妹妹跟她做游戏呢;有的孩子说他们一定围着月亮姐姐跳舞啦……在展开充分的想象之后回到文中再体会儿歌的情境,指导朗读自然会带着浓浓的浪漫情感,对儿歌的理解就不会硬邦邦地缺乏温度了,文学体现的价值顺其自然地流露出来,孩子们也会渐渐爱上这样唯美的文字。
五、引导背诵时,丰富想象力
低年级阶段背诵的儿歌很多,在背诵之前让孩子们感知整体画面后,再把画面串联起来就容易记忆了。比如背诵《采蘑菇》一课前,首先引导孩子在脑海中呈现去采蘑菇的画面,问他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会说看到了大树和草地,引导学生通过演示的方法尝试怎样通过大树和草地,学生自然会用上课文的动作“绕”和“穿过”。这时候孩子们基本上背出来了,这时候就可以追加几个画面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比如出现一条小河,孩子们就会用“趟过小河”;再出现一座桥,孩子们会用“跨过小桥”。接着孩子们可以自己想象出更多的场景来延展画面了:“穿过森林”“走过菜园”等。用想象画面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孩子们背诵儿歌的能力,同时更加丰盈了所学的内容。
六、看图说话过程中,拓展想象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后面有一幅看图写话的内容。图画的内容是一只惊恐万分的小老鼠看到电脑屏幕中有一只瞪着圆眼睛的大猫脸。在具体指导孩子们详细观察分析之前,先让孩子们按着要求用自己的认知来写话。大部分孩子是按着问题要求回答的。普遍的写法是:一天小老鼠不小心碰到了主人的鼠标,但突然看到屏幕中出现一只大花猫,小老鼠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因为这幅图很有想象的空间,可以借助画面激发孩子们创作故事的欲望。于是教师便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帮助孩子大胆展开想象。从向他们提出问题入手:“首先小老鼠怎么会碰到鼠标呢?”有的学生说夜里小老鼠出来找吃的,看到鼠标很好奇,就碰了一下;有的学生说小老鼠看到主人睡了,就想要玩弄一下主人的鼠标……即便是开头,学生在表达小老鼠的心情时仿佛在交流自己的感受一样。接着问他们屏幕中的猫是怎样的?学生说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吐着红红的舌头,仿佛在对小老鼠说:“天上掉下来的美餐,你主动送上门来别怪我不客气喽!”……接着教师问他们小老鼠怎样表现的呢?他们就会说:“小老鼠吓得连连后退,哭着不停求饶:‘不要吃我啊,我不是故意的!”孩子们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交流很多。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表达自己所想,在连续互动交流中学生的想象热情完全被激发出来,争先恐后交流他们脑子里各种各样离奇生动的画面。
果然,“世界有多大,学生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学生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教师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