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发展,让生活环境“活起来”

2023-09-24沈顾苗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关键词:生活环境自理能力互动

沈顾苗

【摘要】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是具体、形象、感性、动态的,为了能让幼儿与环境进行真正的互动,创设的环境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该将环境的创设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环境具有情景化、游戏化以及探索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在环境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关键词】小班;自理能力;互动;生活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有效的环境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劳动能力,是幼儿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辛勤创设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往往视而不见。

一、思考

1.由“视而不见”现象的引发

运动回来,引导孩子有序地排队喝水。这天,晞晞倒了满满一杯水,只见他端着水,晃晃悠悠从队列中走出来,但还是不能幸免将水洒在了地上,立马引起了周围孩子的关注:“老师,晞晞把水打翻了。”老师走到他面前问道:“你为什么会打翻呢?”旁边的雯雯连忙说道:“他倒得太满了。”“那你们觉得应该倒多少才合适呢?”老师接着反问道。孩子们开始积极地讨论,其实,在茶水桶上老师张贴了“喝多少倒多少”的图示,可是孩子们根本没有注意到。

于是,教师开始反思,明明在教室中把生活提示都贴在孩子们看得见的地方,为什么孩子们会“视而不见”呢?

2.寻“视而不见”原因的分析

(1)创设的环境不够温馨。家庭和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主要场所。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里常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较弱,加上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他们来说充满挑战。如果幼儿园的环境不够温馨往往会被幼儿所忽视,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

(2)小班幼儿注意力不稳定,且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幼儿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会被身边一些鲜艳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在创设与小班幼儿互动的生活环境时,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尊重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挖掘小班幼儿的兴趣、喜好。创设以幼儿为主的环境,才能引发幼儿的关注,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3)生活环境一成不变,没有趣味性。由于年龄的影响,大多数小班幼儿的审美都比较直观,他们需要通过自己感受到、听到、看到、触摸到的东西来建立审美观念。为了引导小班幼儿了解入园步骤,教师会用图文张贴在教室门口的墙上,但是没有几位幼儿能关注到上面的内容,随之这样的图示就成了摆设。因此,教师在创设小班生活环境时,应该随着幼儿的兴趣改变环境,创设属于幼儿自己的生活环境。

二、转变

1.创设温馨真实的生活环境

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幼儿而言,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情绪上难免会有波动。另一方面,小班的孩子正处在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初期,动手能力欠佳,但他们喜欢模仿生活中的人或事,因此,创设温馨真实的环境能让幼儿产生共鸣。

如:教师结合角色游戏在午睡室内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家”,里面设有厨房、卧室、书房等,厨房准备了橱柜、碗具、勺子、叉子、小杯和小碟子等,而卧室里准备了挂衣橱,里面还放了许多衣服、裤子。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温馨真实的环境,孩子们更乐意在游戏中学着妈妈折衣服和裤子、晾衣服等。

在这样一种温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让小班幼儿体验生活的乐趣,能让其积累生活经验,将被动学习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

2.创设参与操作的生活环境

互动,强调的是环境中幼儿的参与性与可操作性。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而且精力旺盛。在与生活环境的互动中,创设和提供相应的可操作性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动力和探索的欲望,進而幼儿的自理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教师在开展节约粮食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能节约粮食,感受农民伯伯的“粒粒皆辛苦”,创设了“亮灯”环境。孩子们将自己的一份饭菜汤都吃干净,就可以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佳佳是第一个将饭菜吃干净的幼儿,吃完就用手按下了属于他自己的那盏灯,孩子们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亮灯”的环节促使孩子们将米饭吃干净,从而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需要什么”,通过可操作性生活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3.创设便于替换的生活环境

环境是为幼儿服务的,老师创设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在不断的调整中,让幼儿能更有效地与环境“互动”,从中萌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

如:随着冬天的来到,教师发现每当孩子们运动热了,脱下来的衣服都随意放置,杂乱无章。为了让孩子们养成挂衣服的意识,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小衣服和小衣架,并提供了幼儿平时挂衣服的照片示范图,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了,争先恐后尝试,慢慢地学会了挂衣服,运动时的衣架也变得整齐了。

生活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于小班幼儿而言,生活活动尤为重要。“互动式”的生活环境创设,为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生活经验。作为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关注幼儿,根据幼儿的兴趣,在环境的创设上稍作改变,将会有大大的收获。

三、收获

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1)主动性逐渐增强。孩子们通过一段时间与生活环境的互动、学习,他们从最初的畏首畏尾、不敢做、不会做,到现在能主动跟着墙上的照片学着七步洗手法,主动地排队喝水、叠衣服、挂衣服等,渐渐地,他们开始关注到了一些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在午睡室脱完衣服叠衣服时,往往会听到有的孩子轻声念到“关小门,点点头、抱一抱、弯弯腰”,这正是娃娃家中出示的叠衣服步骤图上的内容;用完午餐,孩子们也会主动将碗勺放回指定的地方后漱口、照着镜子擦嘴等,他们的动作逐渐变得精细,不再那么马虎了。这些小小的“互动式”生活环境让幼儿由最初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自发地主动学习,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2)积极性不断提升。凡事都讲究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方面也不例外,从最初不愿自己吃饭,到自己能吃完所有的饭菜,再到现在所有的孩子都能将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并能每天坚持漱口、擦嘴。对于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教师都会给予及时的鼓励,在教师的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对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互助性意识萌发。当然,班级中的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常常引导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之间互相帮助,逐步让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能从中获得自信。例如:在一日生活中,能看到会拉拉链的幼儿帮助不会拉的幼儿拉拉链;还有的幼儿外套不会穿,另一位幼儿会拉住领子的两端帮助他。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能力较弱的幼儿能从同伴的帮助中学到一些方法,在不断的操作、学习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教师对幼儿的生活观察更加细致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体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必须以幼儿为主,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并根据幼儿在生活活动方面存在的一些情况,随时调整环境创设。这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在“观察—调整—再观察—再分析调整”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生活方面的观察更细致了,也学会了在其他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观察,更加了解幼儿,真正为幼儿的发展去思考和跟进。

然而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如何通过教师创设的环境与幼儿互动,关注个别幼儿,对于个别幼儿的不良习惯,在环境中进行进一步地调整,是今后需要思考和改进的问题。教师应不断地探索幼儿所需要的环境,想幼儿所想,观幼儿其变,基于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从中体验更多的乐趣,收获更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丽娟,王佳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志媛.如何科学地观察幼儿[J],吉林教育,2016(06).

猜你喜欢

生活环境自理能力互动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农村中学单亲学生点滴谈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半日托班孩子如厕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孩子,我们慢慢来
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策略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