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3-09-24秦依敏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新课标核心素养

秦依敏

【摘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思维意识与能力,教学中延展课堂深度,促进审美创造与鉴赏,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实践研究

对于小学语文而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语文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写作等各方面的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双基”的落实,更应优化策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习惯,让学生大胆创新、探究学习,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一、激发学习兴趣,助力语言建构与运用

1.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仅作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很多学生观察能力弱,无法准确将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语文。

例如,人们对课文《景阳冈》中的武松有不同评价,在谈谈自己的看法环节,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摆脱传统朗读课文的形式,转变为辩论赛的形式,正方持“武松真勇敢”的观点,反方持“武松很要面子”的观点,双方分别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段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辩论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将语文课堂与德育联系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教师不能单纯依靠课堂,要学会将课堂延伸,让学生将体验中的感受升华为情感。又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军神》一课,如果仅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难以理解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后来称他为“军神”的原因。那么教师可以采用观察、体验的方法,联想自己受伤时的疼痛,体会“军神”的内心,以此来感受刘伯承作为“军神”的伟大。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个人感受,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2.优化教学手段,融入日常生活

语文学科最常见的写作環节,是不少学生最为“头疼”的地方,其实这都是学生缺少锻炼、表达能力差的表现。正是因为缺少表达,所以面对一些“说理性”作文无法给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别提以此展开论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仔细观察作文素材,更应该从生活中提取出个人的想法,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之处,能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发现每个人、每件事的不同之处。

例如,在教学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先慢慢观察动物、植物、人的不同,再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的特点以及能表现其特点的典型事例。通过观察,抒发自己的感受,从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己观察的事物以及自己的个人感受转化成文字。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发现每件事物的不同,也能够结合自身感受写出不同物体的独特之处,不至于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写”。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是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的课堂“上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真实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培养良好习惯,提高思维意识与能力

学习习惯并不是一天养成的,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对于小学而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立足学情,加强学生学习引导

很多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就着急上课,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学情,加强学习引导。例如在阅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每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在写作方面要求学生实际观察。另外教师要注重细节,从学生的坐姿、写字姿势等细小方面指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榜样示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

通过榜样力量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发掘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树立榜样。如定期展示学生优秀读书笔记,请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其做得出色的地方;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张贴书写端正的作业等。通过展示榜样的真实形象,提高其示范性。以此引导学生了解榜样,激发自身对榜样的敬慕之情,促进自身提高。

3.家长参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家长对于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需要他们参与到学生习惯培养当中来,与老师合力做到常督促、严要求。例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熟练,这就需要家长关注学生在家的朗读情况,与老师合力共促成长。通过多渠道定期沟通交流学习情况,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共育学生核心素养。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延展课堂深度,促进审美创造与鉴赏

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还需要从课堂入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课堂不断注入活力。

1.诵读会意,创造氛围

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会导致课堂氛围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对于诗歌的学习可以在朗诵当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如《少年中国说》是一首诗,诗歌偏重于抒情,诗句比较凝练,包含的知识较为丰富,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在作者心中少年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感知在作者眼中少年中国的样子。在诵读中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感、远大理想被激发。

通过诵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加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激发创造性思维,一步一步升华主题。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学生对历史背景了解较少,导致学生难以进入课堂教学氛围。当学生走进文本时,情绪无法充分调动起来,读起课文来自然无法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反复诵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后体会人物的情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2.课堂创新,充分延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程形式大多单一,缺乏延展性,没有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来。而语文不仅在于写,也在于体验、观察和表达等方面。语文学习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是具有一定延展性的。比如,四年级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与五年级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就需要对环境有一定观察、对资料有一定取舍。前者的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使别人读了文章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把景物写具体。后者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实用的语言,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的关键所在。同样是推荐一个地方,但是后者比起前者要求更高。前者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适当取舍。这样一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如今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发现、自己思考。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束缚,大胆创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通过听、说、读、写多位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海兵.循证语文教学的课型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3(07).

[2]杨学杰.中学语文“微写作”的实践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5).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新课标核心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