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组团式”课后服务模式的探索
2023-09-24陈琦
陈琦
【摘要】通过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让教研组教师、不同学科教师、家长、学生等群体“组团式”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和体验,从而减轻教师负担,增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加强家校合作力度,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双减”;“组团式”;课后服务;模式
为了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规范管理校外培训,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在多方提议和调研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
其实早在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人员关于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在文件实际落实过程中,课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因此要提高课后看护的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笔者根据龚凌琳在其硕士论文《“双减”政策下上海市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的现状问题及对本校实际情况的排查,发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课程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文件发布在暑假期间,各学校对课后看护工作的整体布置时间比较紧,一切都在摸索和尝试阶段。学校很难第一时间对家长做好足够的宣传,家长对此政策及学校做法的理解和认可也不够清晰,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后服务的需求不够明确。
面对一下子增加很多人数的课后看护,许多老师措手不及,校园场地的限制或大班参与手工、美术、音乐等拓展类活动面临人力物力的匮乏。许多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只能做到“换个地方写作业”,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导致师生均疲惫不堪。
2.教师负担较重,缺乏参与此项目的动力
随着人们对教育教学期望的升高,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疫情期间,普通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处,还要随时准备转换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参与各种线上线下培训和检查。防疫工作要求比较高时,很多老师还要兼职做“核酸采样员”“扫码员”,各种信息收集汇总,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
教师任务越来越重,工作压力大,参与此项目动力不足。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根據学校要求完成课后服务工作,但他们更愿意看管学生完成作业,要求他们再进行超额备课,会以精力不够或能力有限为推脱,学校和教师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3.校外资源的服务质量不能保证
部分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到校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这些工作人员虽说具有一定专业能力,但很多工作者不是教师,对学生身心特点及需求缺乏系统学习和了解。如果只是每周一节课,学生来自不同班级,学习习惯差异巨大,教练或外聘人员很难深入了解学生,甚至控班都存在很大问题,更不要说要保证授课质量了。
对外聘人员的监管和考察也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监控他们的授课质量,确保他们上课期间不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等都是学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4.课后服务评价及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课后服务匆忙开启。教师被动接受这项任务,难免会有一些情绪。部分教师会带着情绪工作,只负责看着学生,达不到管或帮的目的,甚至因为经费分配问题,组内教师会产生矛盾,斤斤计较,影响团结。
教师如此,对外聘人员的监管、考核和评价就更难了。如何监管课后服务质量,了解家长和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公平公正对学生进行评价,许多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还不够完善。
二、“组团式”课后服务模式探索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的分析,学校要在深度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有效开展。构建“组团式”课后服务模式,可加大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1.教研组教师的组团式“课程”
本校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授课者。在带领教师认识此项工作意义的同时,鼓励课程的开发以教研组为单位,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开发优质短课程,打破教师只负责本年级授课任务的局限,让组内优秀教师的资源可以辐射给更多的学生,这样的组合会适当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担。特别是较为年轻的学校,新教师在组团备课中,也会得到非常好的学习锻炼机会。
2.多学科教师整合的组团式“体验”
2022年4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于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学校需要借此机会,鼓励志趣相投的不同学科的教师大胆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尝试。不同学科的组合会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加体验感。即使一个班级人数较多,多位老师的组合也会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更多的体验中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选择,明确学习的方向。
3.家长团携手开设组合式“互动”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优秀的班集体建设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通过课后服务项目,家委代表和老师可以通过问卷或电话了解所有家长的职业和兴趣特点,让家长们组合授课,主动为班级学生设计不同的微课程互动,丰富孩子们的体验,也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同学的家长。教育无处不在,孩子们会因为家长的参与而加速成长。
4.学生同伴互助的组团式“授课”
教师的思维有限,而学生潜能无限。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小老师”。鼓励并指导班级里的孩子们进行“组团授课”,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潜能。优秀的“组团授课”队伍还可以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级进行宣讲和授课。教师理解并支持孩子们选择的主题和话题,倾听他们的声音,会让教师更懂得孩子的需求,拉近师生的距离,也有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
5.家校社联合的组团式“课程”
对社区等校外资源质量的保障和监督是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可以利用家校社合作的力量,进行多方组团式合作和监管。外聘人员需定期提交授课报告分析,学校发动家长、教师和学生及时对外聘授课人员进行质量跟踪问卷调查,多方面了解校外资源的实力和情况,为孩子们选择最优的校外服务资源。通过筛选,开展校外资源与本校教师、校外资源之间、校外资源与家长资源的组合课程,丰富课程的渠道,保障课程的质量。
三、反思与推进
“双减”政策背景下學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减轻学生负担、丰富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为保障课后服务的质量,尝试多元组团式课程会让不同群体都受益,从而减轻教师日常工作压力,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家校之间的关联;同时开展家校社等多元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成长平台,引导其学会包容和理解,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以生为本,增加体验
课后服务的课程开发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设适合他们的多元课程,增加学生间的互动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顶层设计,制度引领
保障教师利益、了解家长和学生需求、确保服务质量等都需要学校领导结合校情进行全方位思考,形成相应的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完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让家校社多方面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建设,并持续监督和反馈,不断提升其质量。
3.加强宣传,达成共识
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和引导,让所有教师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只有教师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让课后服务展示出它的样子和活力。
“双减”政策的颁布和课后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孩子的成长,是帮助解决家长面临的“三点半难题”的惠民政策之一。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充分用好社会资源,进行多元组团式课程的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欧阳修俊,梁宇健.“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理念、价值与逻辑[J].教育科学研究,2022(07).
[2]龚凌琳.“双减”政策下上海市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